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
副会长胡玉可
钢结构住宅应该被视为装配式建筑舞台上活跃的老演员和新主角。堪称“老演员”。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一些钢结构公司开始引进钢结构住宅系统,用于城市公寓楼和低层住宅的建设。到本世纪初,以山东莱钢建设、杭萧钢构为代表的一些钢结构企业率先将钢结构体系引入城市高层住宅建筑。一批绿色建筑水平较高、抗震性能良好的钢结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但由于企业内部研发和建设,产品不配套,加上大量农民工进城,开发商积极性不高,传统现场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虽然政府部门和企业将钢结构住宅作为新型绿色环保建筑重点推广,但市场占有率不高,尚未形成推广规模。
说是“新主角”钢结构住宅的寿命,在新一轮装配式建筑推广中,钢结构住宅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到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两会及政府 报告称,一个多月的时间,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已从“积极谨慎”转变为“大力推广”。这一变化包含了国家层面对钢结构建筑的新共识,也提出了新一轮钢结构建筑的应用。新要求。从我国钢结构建筑30多年推广应用的实践来看,它是一种结构体系和配套设施都比较成熟的装配式建筑。在城市超高层建筑和文化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钢结构建筑构件只能通过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方式生产。是目前具有推广资格的工业化建筑产品。特别是,《若干意见》提出,10年左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预示着钢结构住宅将成为装配式建筑的“新主角”。
钢结构住宅满足绿色循环发展需求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不变的目标。对于建筑业来说,意味着改变不可持续的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向更加环保、资源节约的建筑业现代化迈进。不可否认,社会和消费者对钢结构住宅仍然存在误解,与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观念相冲突,也有人对轻质、舒适的墙体材料不了解和担忧。目前钢结构住宅虽然造价略高,支撑墙板不足,但自重轻。建筑构件和轻质板材均在工厂生产,采用现场组装施工,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水、电消耗。 ,减少废物排放和粉尘污染,实现综合节能1/3。以上优点肯定会受到开发商的青睐。
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房屋结构体系,让住宅从工地“施工”到工厂“制造”成为工业化产品,减少现场作业中不可控的质量缺陷,有效提高装配质量和建筑;钢构件在工厂制造,按照标准化、通用化流程生产,机械加工,切割精确,质量精度高,现场组装施工,大大减少手工作业量。在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增加的今天,它更具有促销优势。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工业化建筑产品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住宅模块化设计与构件加工、装配模拟、施工模拟相结合,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在抗震减灾方面,钢结构住宅整体性强、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好。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材料延展性和韧性,具有优良的抗震、抗风能力。经过耐火、防腐工艺处理的钢梁、钢柱,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耐火性能,且易于拆卸、更换或加固。特别是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结构,能有效抵御风、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它们用于棚户区改造和地震。多发地区的住宅建设更具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房屋被认为是高端品质房屋,每平方米的价格比普通混凝土房屋高15%-30%。
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钢结构住宅从设计阶段就将整个建筑的所有构件进行拆装,并按照工艺要求对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维护的全生命周期采用计算机管理,有利于工厂的合理性。 ,精密下料,机械化切割,流水线生产,减少浪费。钢结构住宅70%~80%的建筑构件材料可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据测算,钢结构住宅基本不使用模板、脚手架、砂浆等辅助工具和材料,可节省70%的资源消耗,实现循环发展的目标。
激发绿色建材产业,“钢结构+绿色建材+系统集成+工业组装”是钢结构住宅的特点,势必带动与钢结构、门窗行业配套的绿色围护板的生产、新型装饰材料、厨卫一体化产品等随着其他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发展,粘土砖和现场砌筑将逐步被淘汰。钢结构住宅最适合集成装修、集成厨卫系统、雨水收集、太阳能、地热源等智能集成技术的应用,带动相关光伏、电子和智能通信技术的产业升级。
产能基础和推广钢结构住宅条件成熟
出于就业和民生的需要,钢铁去产能不能简单地靠“打压”来解决,而要通过政策和市场双重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寻找新的消费领域。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完成“三减一减一补”五项重大任务,提出去库存、化解过剩产能。除了淘汰落后产能,还要寻找经济新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钢结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2016年尽管结构调整导致经济低迷,但市场钢材实际消耗量同比下降3.0%。其中,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两大用钢领域同比分别下降。 7.2%和6.5%。但由于国家加大“铁办公”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钢结构产量却逆势增长。 2015年,国内粗钢产量8.04亿吨,实际钢材消费量6.68亿吨,同比下降4.8%。全年钢结构产量约5000万吨,同比增长10.87%。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为化解产能过剩、推广装配式建筑,各省市相继出台鼓励钢结构住宅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批钢结构住宅项目开工建设。在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推动下,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始加速。按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办法》要求,全国已批准51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企业。唯一以钢结构施工为主的基地企业是杭萧钢构。 2015年钢结构住宅的寿命,新增山东万斯达、新疆德坤集团、精工钢构、安徽宏路钢构、东南电网等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1.1万家企业取得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其中,具有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849家,二级资质3076家,三级资质6673家。大型钢结构企业100多家,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钢结构企业技术研发、设计能力大幅提升,墙板零部件体系逐步完善,具备了推广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基础和产能规模。
钢结构住宅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动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同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战略》中,国家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模和水平提升,钢结构建筑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将继续扩大。
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每年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新建建筑面积的60-70%。新一轮的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应用领域从城市地标建筑转向民生工程领域,从过去的“高、新、特”工程向民生工程倾斜。住宅建设领域,如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城市房地产开发到农村小城镇建设和震区住宅建设,2016年-2017年完成棚户区建设6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20万套。这应该成为钢结构住宅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这些适合钢结构系统的领域,企业必须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用户、功能齐全的房屋。通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能够改变和引领消费者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图。通过公司技术、材料、产业链联盟与合作,突破钢结构住宅应用的短板,降低专业系统集成产品——钢结构住宅的成本,大力发展实体产品的制造、研发之间的相互合作公司,倡导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完善钢结构住宅。结构房屋制造水平精细化、标准化。
为推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对行业内部分钢结构企业开展了施工总承包试点。 2014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批准16家、2015年新增钢结构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资质试点,提升钢结构建筑系统集成施工和管理水平,降低研发和产品成本,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其效果是加快了工期、提高了质量。
汇聚行业资源,提升钢结构住宅品质
借助国家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的政策,各省市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精细化制造标准,提高钢结构住宅工程质量和绿色建筑水平,依托注重性能、品质和卓越功能。从钢结构住宅推广的趋势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良好的趋势和政策环境。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推广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住宅的具体政策和补贴措施,吸引钢结构企业在当地办厂。国家层面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即将发布,对于提高我国装配式建筑水平和绿色建筑标准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带动作用。
一批有实力的钢铁生产企业和总承包企业开始涉足钢结构住宅领域的研发、试点、示范。例如,首钢集团利用搬迁曹妃甸后腾出的石景山市区开发用地,大力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山东莱钢、安徽马鞍山钢铁均重组钢铁公司和钢结构公司,提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注入新资源;甘肃建投集团1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由混凝土结构改为钢结构住宅体系。江苏中南建设苏州“中南城”项目专门改变了两座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该建筑采用混凝土体系建造。改建钢结构住宅并开展试点示范。
行业推广钢结构住宅势头强劲。一批设计院重新成立钢结构建筑设计(室),配备建筑师为主导,结构工程师为主体,专业配套设计师,对不同地区的钢结构住宅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编制标准地图集,并完善 Node 工艺。例如,北京建艺集团利用BIM技术和大数据来分析市场需求。在推出第一代钢结构住宅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板材和系统,正在进入第二代钢结构住宅的研发;浙江杭萧钢构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对接企业、对接市场,企业开发的第三代钢结构住宅已与20个省市签订合作协议。
多项钢结构住宅标准和规范正在制定中,项目正在启动。修订了《钢结构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编的《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它将改变过去钢结构的标准和碎片化规范。 、分散现象。行业协会在推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重点帮助企业补短板、寻找市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还成立了绿色墙体材料分会和集成住宅分会,加强钢结构与绿色墙体材料企业的合作与联盟,为钢结构住宅的健康有序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钢结构房屋将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完善的功能在装配式建筑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