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鸟到全能焊匠,曹延举见证新能源车行业发展

   日期:2024-11-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24    
核心提示:本篇关注在新能源车行业工作的一线工人曹延举,如何从菜鸟成长为技术过硬的“全能焊匠”。他从普通的务工人员、焊接菜鸟,蜕变为“全能焊匠”,带领团队屡克焊接技术难题,并于2022年获得“比亚迪金徽工匠”称号。十年磨一剑,如今曹延举从学徒成长为一名高级焊工。屡克难题的全能焊匠

【编者注】

春天的颜色渐深,一切都焕然一新。 2024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本报与您一起走进这场“春天盛会”,关注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记录他们的“追梦故事”。本文重点讲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线工人曹彦举如何从菜鸟成长为技能过硬的“全能焊工”。

受访者曹彦举供图

当了十年焊工后,“80后”曹彦举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他从一名普通工人、焊接菜鸟转型为“全能焊工”,带领团队屡次攻克焊接技术难题,并于2022年荣获“比亚迪金徽工匠”称号。十年来,曹彦居把老家的老房子翻修了一下,又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焊工,曹彦举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他说,当一辆新车投入市场使用时,他们也会为自己作为焊工感到自豪。

展望未来,曹彦举要在焊接领域继续努力,“学到更多,取得更多进步”。他担心未来更多的焊接工作会被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所取代,并认为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

年纪轻轻就辍学,多次转行

曹艳菊,37岁,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由于学习成绩不佳,曹彦举高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了。

17岁时,曹彦举在家乡做门窗师傅,接触到了焊接。他说,刚参加工作时,每天的收入只有20多元。

十几岁的时候,曹彦举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总想“尝试另一个行业”。曹彦举当了三年门窗工后,又在建筑工地当了两年钢筋工,然后又做了一年多的室内装修。

后来,他离开河南,来到福建一家工厂打工,在流水线上工作,月薪1200元。不满足现状的他在浙江宁波工作了一年,然后又到广东揭阳学习制作模具。

“我换了工作深圳钢结构焊工,但没有一个是理想的。”曹彦举说,后来他的一位前同事在比亚迪工作。 2014年,这位同事对他说:“你有焊接技能,我们这里正在招聘技术人员,你可以来试试。”尝试”。

听说环境和待遇都不错,曹彦举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深圳,在比亚迪当了一名焊工。

从菜鸟到技术骨干

刚加入比亚迪时,曹彦举对于焊接技术还是个菜鸟,但他觉得这里的氛围很好,很有安全感。 “老师傅们都很热心,会培养新人,对我也很照顾。”而且工资几千块,还有五险一金。

“在家乡,我以前都是焊接防盗窗防盗网,工艺简单。”曹彦举加入比亚迪后,进入了汽车工程研究院,在这里他看到了更先进的焊接设备和更精湛的焊接工艺,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所在的焊接工艺组需要处理汽车研发阶段的焊接问题。对焊接要求较高,一般需要手工焊接。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他通过观看教材、视频等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提高技能。

曹彦举正在焊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外界,焊工焊接时手持面罩,但在汽车行业,焊工往往要趴在地上,面朝上进行焊接,也就是俗称的“仰焊”。这意味着焊接时炽热飞溅的火花随时可能落在身上,即使穿着防护服,仍然要承受高温。

“一条焊缝的工艺要求是中间不能停,必须保持一个姿势,一口气完成,背痛是常有的事。”为了练习焊接技能,曹彦举经常给自己装一个“小火炉”,“你要经常练习,一天不练习,就会连焊枪都摇晃起来。”

为了保持手臂力量和平衡,曹彦举每天练习握焊枪。利用镜面反射看焊接接头的“镜面反射焊接法”,是曹彦举日常实践中的额外收获。为了焊接结构复杂、工作空间狭窄的底盘结构件,他在家里的镜子前用筷子将左右零件分开。经过捡花生,反复练习深圳钢结构焊工,终于解决了因障碍物而无法直接目视操作的焊接问题。

“来之前,我只懂得基本的手工电弧焊和二氧化碳保护焊,技能很一般。到了比亚迪后,我逐渐掌握了气体保护焊、气割、氩弧焊、MIG焊、TIG焊等尖端焊接技术。”曹彦举说。

十年磨一剑,曹彦举如今已从学徒成长为高级焊工。凭借出色的焊接技术,他解决了某车型扭力梁试制开发、VWEA全铝框架副车架焊接、机场双层巴士底盘焊接等多项重大项目。还解决了2017年至2022年期间的问题,荣获“2017年深圳市坪山区碳钢中间焊接大赛第三名”、“2019年框架深圳工厂焊接大赛第一名”、“2020年深圳市坪山区碳钢中间焊接大赛第一名”比亚迪碳钢薄板焊接大赛”等多项荣誉。如今,曹彦举处理的焊接产品已实现零缺陷,一次合格率保持在99.6%以上。

2022年8月19日,从业多年的高级焊工曹彦举荣获“比亚迪金徽工匠”称号。从车间里默默无闻的学徒,到拥有各种经验的技术骨干,曹彦举用了8年时间。

曹彦举荣获“金徽工匠”称号后,同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曹彦举的焊接技术比机器人更好、更快”。对此,曹彦居有些羞涩。他说,“实际上,机器焊接更注重流程化和标准化,而手工焊接则可以根据材料的厚度和焊缝的尺寸灵活调整。”

同事这样评价曹彦举:“他对焊接行业充满热情,爱学习、爱实践,车间里虽然有很多高水平焊工,但综合水平最高的只有曹操一个。”这一切背后的艰辛,曹彦举总是说,“做这件事很辛苦,需要耐心和细致。”

克服重重困难的全能焊工

经过多年的努力,曹彦举成为焊接工艺组组长,管理着一支10多人的团队。曹彦举表示,比亚迪车型很多,研发阶段需要解决的焊接问题也很多。他们工作很忙。如果他们遇到自己的人无法解决的焊接难题,他们会自己尝试。

十年磨一剑,曹彦举对自己的焊接技术已经非常自信。 “是焊接问题还是设计问题?”这是焊接工艺团队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曹彦举说,现在,他的团队基本上可以解决所有焊接问题,除非是设计缺陷造成的。

曹彦举正在焊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去年4月份,框架调试总是失败。曹彦举和他的团队忙了2天,不断调试、焊接,终于圆满解决了问题。曹彦举表示,他们正在汽车的研发阶段努力工作。当一辆新车投入市场使用时,他们会感到自豪,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

工作中,曹彦举注重团队培养,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 “很多大型产品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无法完成。对于新同事,我通常会告诉他们并展示给他们。”

业余时间,曹彦举利用非标车间的废旧材料,加工出大量试板,放置在补焊区,供焊工业余练习。他鼓励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练习鱼鳞焊、废板月牙焊等不同的焊接技术。

在帮助团队提高技术的同时,曹彦举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自己的才能做出各种小发明创造,为车间里的“后勤人员”提供各种便利。他自己制作了翻转工装,将仰焊改为横焊,不仅解决了仰焊的困难,还为大家进行立焊、平焊、反焊等定向焊接提供了方便。他利用剩余的冲压材料,独立为车间焊接了劳保柜,满足了车间人员扩充的物资需求。

多年来,曹彦举带领团队多次攻克焊接技术难题。

2017年,曹彦举部门承接了机场双层巴士底盘焊接项目。由于该项目为新产品,底盘后段上下推力杆常规焊接变形严重,对后续装配安装影响较大。接到项目后,曹艳菊首先确定了问题的难点:焊缝较长,焊接温度过高,造成焊接变形。对症下药后,他巧妙地采用对称焊接加多层多道焊和防变形焊接,成功解决了焊接变形问题,显着降低了推力杆焊接不良率,年创收339120元。该项目。

“难度最大、收获最大的就是某车型扭力梁试制研发项目。”曹彦举清楚地记得,2021年,工厂承担了某车型扭力梁试制研发项目。最初为该项目组装的焊接扭力梁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扭力梁焊缝存在裂纹。由于扭力梁的焊接部位比其他车架多很多,焊缝较多,且焊接面为曲面。同一焊缝需要进行多个方向的焊接。同时,为了满足车身轻量化的需要,扭力梁板更薄且易于焊透。 、咬边、变形。曹彦居团队面临的问题极其棘手。

面对棘手问题,经历多年的曹彦举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他带领研究团队进行全面排查,最终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装配工艺不合理,焊接电流电压过大,造成热量集中不扩散。经过多次调整和尝试,曹彦举团队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

针对装配工艺不合理的情况,曹彦举带领团队重新调整装配步骤,将产品部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装配,然后将装配好的产品进行固定,最后将各段从中间向外对称焊接,以减少形变。针对焊接电流和电压过高的情况,他们根据扭力梁不同部件的材质和厚度调整了具体的焊接电流和电压,以保证焊缝熔深。

为了解决变形和开裂的问题,曹彦举还对焊接工艺做了非常仔细的调整:整个焊接过程是先用点固定,然后再满焊。同时交换起弧位置和收弧位置,改善焊缝受力,起弧点和收弧点分别延长1.5cm,改善工件加热。最终,12月份该项目产品良率提升至99.9%。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曹彦举用这种工匠精神带领团队从2018年到2021年重点攻克了不锈钢底盘车身焊接、VWEA全铝车架副车架焊接等多个类似重大项目难题。

奋斗改变人生

在比亚迪工作了十年,这是曹彦举最长的一份工作。他对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首先,他的收入有保障,月薪过万。其他福利都还不错,在焊接行业他很有竞争力。此外,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他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感觉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曹彦举的感受是,十年前,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印象并不是很好。十年过去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新能源汽车。 “现在开比亚迪是相当受人尊敬的。”

经过十年的奋斗,曹彦居的生活也日渐好转。他在老家装修了房子,又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如今,他的两个孩子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在老家,妻子则和他一起在深圳打工,在一家电路板厂工作,月收入约6000元。

“深圳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居住起来非常舒适。”曹彦居非常喜欢深圳。它的开放和包容让他很舒服。他想留在深圳继续打拼。

展望未来,曹彦举的想法是继续在焊接领域深耕。曹彦举注意到,很多焊接环节已经开始机械化、自动化。曹彦居害怕自己会被淘汰。他的回应是加强学习,“多学多进步”。

设计白浪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