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高工机器人年会倒计时 76 天,报名参会火热进行中

   日期:2024-10-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00    
核心提示:于是以鸿路钢构、富煌钢构、中源控股、中建钢构、杭萧钢构等为代表的钢结构企业,开始纷纷下场研究焊接机器人领域。当前,这批被“逼”下场的钢结构企业,已经在焊接领域有所成就。

·年会倒计时76天·

2024(第十一届)先进机器人年会

暨金球奖颁奖典礼

一切都在走向新,积蓄力量,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先进机器人先进机器人产业研究院(GGII)

会议时间:2024年12月19-21日

会议地点:深圳机场凯悦酒店

会议规模:1,200人

会议及商务合作报名:毛先生13918635063(同微信)

扫描二维码注册参会

*本文共约4054字,阅读时间为8分钟。

走进某钢结构龙头企业的焊接生产车间,到处都是焊接花,焊接机器人正在连续生产。在另一个生产车间,机器人公司正在安装调试焊接机器人。旁边是包装好的焊接机器人,将被送往其他生产基地进行安装和测试。

这只是这家钢结构企业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高工机器人,公司生产基地将逐步采用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生产。

当走进一家钢结构企业腰部以下的生产基地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天气热得难以忍受。室外温度为39°。高科技机器人团队站在车间里,一动不动也大汗淋漓。焊接师傅们个个全副武装,一手拿着焊接面罩,一手拿着焊枪。他们顶着高温和浓烟,集中精力将不同的钢铁部件焊接成一体。哪怕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也不过是一抹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生产基地基本没有年轻人。

前者意味着领先的钢结构公司正在不断尝试使用机器人进行焊接工作。例如,“机器人”一词在2015年首次出现在鸿路钢构的年报中,此后,鸿路钢构不断尝试应用机器人。 2023年至2024年,将对焊接机器人及相关设备进行公开招标。 (点击这里了解详情:)

后者意味着焊接环境恶劣,年轻人不再愿意做焊工,焊工成为稀缺职业。

业内人士向高工机器人透露:“培养一名合格的焊工需要2-3年的时间,这期间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承担焊工辞职的风险。如果是经验丰富的焊工,过年的时候他还要付往返机票钱,我担心过完年焊工就回不来了。”

在这种急需焊工的前提下,“焊工证”就成为焊工更加紧缺的原因之一。按照规定,电焊属于技术工种,必须持有电焊“双证”(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高级技师证书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安全上岗证书)。安全监管部门)方可上班。码头公司反映,一张焊工证只能操作一台焊机。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焊工都是低学历人群,焊工证书的考核门槛相当高。

业内人士表示:“持证焊工很难找,而且工资也高。”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支持设备更新换代。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规模装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计划》指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减排、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在重点推进改革方案的行业中,钢结构位列其中。

根据《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我国钢结构建筑应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钢结构消费量将达到年产量达到2亿吨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逐步达到40%,基本实现钢结构智能化建设。

安徽富皇集团-巨莱科技负责人在高工机器人的调查中透露,过去钢结构企业利润比较薄,大多对以高端装备为代表的企业持观望态度。由工业机器人。但从2024年开始,可以明显感觉到钢结构企业对智能装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总体来看,钢结构企业智能化趋势明显。

因此,我们看到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钢结构行业对焊接机器人的需求已经到来。在这个传统制造业中,一批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纷纷涌入,摩拳擦掌。

需求正倒逼钢结构码头亲自终结

“公司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钢结构领域。”

近两年,这种介绍在大部分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宣传册上都能看到。

或许从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角度来看,凭借技术和产品旧钢构信息,焊接机器人将像汽车行业的焊接一样,快速形成标准化应用。

但事实上,在一些钢结构企业看来,不排除这是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宣传噱头。

“这些机器人是近两年购买的,但无法使用,只能吃角落里的灰尘,成为名副其实的‘废铁’。”在参观一家钢结构公司的工厂时,该负责人指道一个角落。该地区引进了高科技机器人。

与汽车行业相比,钢结构行业的智能焊接并不简单,就是想象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从工件的标准化程度来看,国内钢结构尚无尺寸相关标准,涉及的种类有上千种。 “小批量、多品种”是其典型特征。每个工件可能需要单独编程,包括确定焊接点、设置焊接参数、规划焊接路径等,工作量非常大,导致焊接机器人无法完成大量非标零件的焊接。相同的动作。

从工件来看,钢结构的工件包括特厚板、厚板、中板和薄板。钢结构件多为30mm以上厚板。极板夹紧和大功率电流条件很容易引起极板的应力变形。使用机器人进行厚板焊接时,无法根据板材的应力应变来调整轨迹,导致焊接轨迹不正常。接口变形,焊接质量无法保证。 (仅供参考:在我国,厚度大于60mm的钢板称为特厚板,厚度20至60mm的钢板称为厚板,厚度4.5至20mm的钢板称为中厚板厚度为0.2~4.5mm的钢板称为中板(薄板),厚度小于0.2mm的钢板称为极薄带材或箔材)。

从技术上来说,在高层建筑等钢结构件领域,对承重要求很高。焊接工艺包括多层焊和多道焊。焊接后还需要进行探伤后检测和焊缝质量检查。不能有沙眼,需要依靠专业校准+庞大的工艺数据库支持,钢结构焊接自动化改造很难实现。

另外,钢结构工件的空间也受到限制。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时必须配合机器视觉。但狭小的空间使得机器视觉无法获取完整的摄影信息,从而影响机器人的焊接。

机器人企业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该钢结构企业直接指出:“机器人行业这几年确实很忙,但大家感兴趣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竞争,而是价格和软件。”

“市场上大多数机器人公司都说可以解决多层、多道焊接的问题,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仅限于实验室,在焊接现场无法解决。”

“目前的焊接机器人只能焊接钢结构工件的10%。”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机器人企业本身造成的。钢结构本身是传统行业,智能设备的应用尚未普及。这也导致了大部分钢结构企业和机器人企业并不了解焊接机器人在钢结构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最终演变成机器人企业对钢结构焊接的认识还很肤浅,无法解决钢结构企业的问题。实际需要。

此外,在产品选型上,高工机器人注意到,大部分钢结构企业都会优先选择发那科等国外品牌的焊接机器人。原因是国外的产品已经通过了时间的考验,而国内的焊接机器人使用起来感觉性能差不多,但稳定性还有待验证。

对钢结构码头信任度不足,缺乏大量现场反馈数据。国产焊接机器人的腾飞确实很难。

旧钢结构回收_旧钢结构出售_旧钢构信息

话虽如此,可以明显感觉到钢结构企业的耐心开始耗尽。仅仅依靠机器人企业的努力,钢结构行业的智能化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于是,以宏路钢构、富皇钢构、中原控股、中建钢构、杭萧钢构等为代表的钢结构企业开始研究焊接机器人领域。

几率有多大?

显然,钢结构企业自行研发焊接机器人具有天然优势。

一是对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钢结构企业长期深度涉足钢结构制造加工领域。他们对焊接工艺、焊接质量、焊接效率以及焊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掌握焊接的需求。

二是工艺数据积累丰富。钢结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焊接技术和工艺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转化为焊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优势,如焊接参数设置、焊接轨迹规划、焊接质量控制等。

三是快速反馈。钢结构企业的焊接产品在现场使用时,现场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快速调整研发方向,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性能。

目前,这些被“被迫”停业的钢结构企业,已经在焊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

例如,2021年,鸿路钢构成立了专门的智能制造研发团队,有效推动智能焊接、激光切割、喷漆等应用。

几年来,宏路钢构研发或引进了包括全自动钢板剪切配送生产线、智能激光切割设备、全自动BOX生产线、焊接喷涂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开发了型钢智能生产、方圆管加工、箱形立柱生产、楼梯及预埋件智能焊接等下料、坡口、热轧H型生产工艺; 2022年,加快智能激光切割、小型连接器专业化智能生产、机器人自主定位焊接、机器人喷涂。等智能化改造,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杭萧钢构旗下鼎宏机械于2023年成功研发小型钢结构件(加劲板)自动焊接控制系统,并首次批量上线多台钢结构加劲板自动焊接工作站; H型钢构件从“切割→装配→焊接→校正→切割→钻孔→抛丸→喷涂的整条生产线已改造为自动化设备。

富皇钢构成立巨莱科技,主要从事焊接系统集成业务。据其透露,该公司研发的产品已在钢结构腰部企业试用。

中建钢构交付的自主研发的协作焊接机器人,适用于钢结构工厂和现场焊接场景。在狭小空间、复杂节点等特殊工况下具有突出优势。用于深圳前海自贸时代中心项目、中建钢在广东、天津建立制造基地。

但与优势相比,钢结构码头企业的局限性和隐患也更加明显。钢结构企业在焊接领域的人才储备略少于机器人企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工机器人注意到旧钢构信息,一些钢结构企业采取控股或间接参股的方式,享受机器人企业的技术、产品等资源,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

90%的蓝海等待一起探索

前面提到,焊接机器人在钢结构中的渗透率约为10%,这意味着钢结构焊接90%的场景尚未开发出来。它们仍处于智能早期阶段,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当前形势的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在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焊接机器人有望应用于更多的钢结构焊接场景,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

挑战在于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瓶颈,实现焊接机器人在复杂环境和高精度要求下的稳定运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钢结构企业亲自走出去,不仅让他们快速了解焊接机器人领域,实现产业链自主掌控,打造降本增效的最优解决方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属性。可以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

从行业角度来看,部分钢结构企业亲自走出去,对于加快钢结构行业焊接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行业对焊接的深入认识和广泛应用也具有积极意义。机器人技术。

总体而言,未来钢结构行业需要钢结构企业、机器人企业、集成商的共同努力。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