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土木学院大学生科技立项双选会火热进行中,优秀导师及项目介绍

   日期:2024-11-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50    
核心提示: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材料力学》、《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结构优化设计》、《工程结构可靠性》、《现代预应力钢结构》等课程。导师简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综合交通枢纽防灾

科技项目评选会

为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21年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项目双选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下为优秀教师及项目介绍等相关信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扫一扫。对应问卷之星二维码进行报名,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一队

春天

指导老师:张艳霞

研究方向:钢结构;结构性防灾减灾;预制结构

导师简介: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带头人,结构教研室主任。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特邀常务理事、钢结构设计分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常务理事等。

主讲《钢结构设计原理》(单、双语课程)、《建筑钢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超高层钢-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概论》等课程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出版专着及教材2部。指导学生80人获全国大学生钢结构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铜奖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奖项,并在钢结构方向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近五年来,指导13名本科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3名硕士生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7名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 《“额神山”医院走进课堂疫情热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案例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报道。

指导老师:张爱琳

研究方向:钢结构;结构性防灾减灾;预制结构

导师简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学者,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高层大跨预应力钢结构工程中心主任。近十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近百篇。主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9项。

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材料力学》、《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结构优化设计》、《工程结构可靠性》、《现代预应力钢结构》等课程。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 。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指导8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两次获得全国钢结构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互联网+大赛铜奖。已培养博士、硕士130名,其中博士2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硕士5名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进步奖。一名博士生荣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指导老师:赵曦

研究方向:钢结构;结构性防灾减灾;预制结构

导师简介: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香港大学学士学位、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薄壁结构》、《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工程结构》优秀审稿人。曾任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参与和主持基金项目三项,发表SCI/EI文章十余篇,并受邀在美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年会、国际冷弯型钢结构会议等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言。结构健康监测研讨会等

指导老师:李心霞

研究方向:钢结构;结构性防灾减灾;预制结构

导师简介:女,讲师,土202班班主任,结构工程研究生第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天津大学学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天津大学博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访问学者两年。

为本科生讲授《土木工程设计软件应用》、《BIM实训》等课程。在钢结构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项目一:新型可拆拼装偏置盖板楼板力学性能及工业化生产方案研究

项目简介:现有装配式钢结构施工现场需要大量湿作业。导致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速度快、环保性强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且拆除困难。

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可拆拼装偏置盖板楼板。在保证地坪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避免现场湿作业,并且可以拆卸。

该项目的研发可以使房屋真正实现“像组装家具一样建造坚固的房屋”的装配式建筑需求。已获得相应专利及多项基金支持。

团队招募人数:5人

要求:具有创新思维,脚踏实地,勇于克服困难,排名前50%。学生干部或具有一定组织能力者优先。

项目二:新型装配式钢结构高效连接系统研究

项目简介:装配式建筑符合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发展理念的要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建筑功能、结构性能、现场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推广。但目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大量采用的焊接节点存在施工效率低、综合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团队计划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钢结构全螺栓连接系统,并围绕该系统进行一系列深入研究。研究在保证系统优良结构性能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的高效绿色装配。

团队招募人数:5人

要求:具有创新思维,脚踏实地,勇于克服困难,排名前50%。学生干部或具有一定组织能力者优先。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一队、导师张艳霞等)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2队

教师姓名: 赵东福

研究方向:赵东福,工学博士,教授,结构工程专业。他指导学生获奖: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三等奖; 2013年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 2017年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三等奖; 2019年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 2019年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科技大赛二等奖; 2019年第五届中国高校“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 2020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

讲师简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综合交通枢纽防灾

项目一

项目一:快速拼装抗侧力组合柱结构系统

项目简介:以团队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一种抗侧力格构柱”为核心技术,开发出快速装配式抗侧力组合柱钢结构新体系。

系统特点: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工厂化生产;运输集装箱为主;快速施工组装;拆卸;简单节点;钢材消耗低。

团队招募人数:5-10人

要求: 寻求创新,努力拼搏,毕舍加入团队。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二队,指导员赵东福)。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三队

春天

指导老师:李国华

研究方向:博士结构工程博士,讲师,参与北京建筑大学高精度重大项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技术研究”团队的科研及日常活动;参与中央电视台消防安全评估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面上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1项,主持多项北京市本科生实践训练项目及横向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我们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研究院等单位深度合作,参与了多个项目。多年来,他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多名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多名本科生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教师简介:主要从事结构抗震与防灾、装配式建筑、结构监测等研究。

指导老师:董军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计算力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等研究。

教师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发表重要学术论文80余篇;参与多项涉及首都地铁既有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项目,主持或参与了吴忠黄河公路大桥等多座大跨度桥梁的施工过程监测及既有桥检查评估项目青尼罗河大桥、港珠澳大桥、九洲海峡大桥。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曾获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校级示范教学一等奖、校级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及省部级奖励。

指导老师:丁克良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方法、GNSS组合定位系统数据处理、测量数据智能采集及在线数据处理信息平台开发等研究与教学。

教师简介: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测量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及横向项目15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论文10篇。

项目一:长期桥梁结构智能实时变形与损伤传感系统

项目简介:结合现代智能监控技术,基于视觉跟踪技术,建立机器视觉的信息融合算法框架。通过相机标定、坐标系转换等技术,机器视觉可以融合空间和时间上的信息,实现前方车辆目标。检测与识别。在此基础上,搭建桥梁变形信息分析系统和可视化平台,利用多点位移计识别的车辆快速行驶下的桥梁变形信息,模拟桥梁的损伤演化和损伤识别。

团队招募人数:本科生8人,研究生2人。

要求:科研意识强、主动性高、有一定科研基础、愿意参加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项目2: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高层建筑安全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项目简介:结合北斗5G技术发展,对城市重要高层结构设施的变形监测和安全行为进行综合实时评估。通过变形监测数据的快速识别,结合定性或定量的结构有限元分析比较,给出最大不同变形值的安全预警值,实现对重要高层结构安全的实时健康监测。

团队招募人数:本科生6人,研究生1人

要求:科研意识强、主动性高、有一定科研基础、愿意参加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项目3:基于计算机视觉辅助的桥梁挠度及车辆跟踪系统

项目简介:针对车辆过桥引起的挠度变化,采用多点视频位移计和摄像头,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跟踪采集桥上车辆的速度,并进行监控无接触情况下桥梁挠度的变化。分析车辆对桥梁挠度的影响。

团队招募人数:本科生6人,研究生1人。

要求: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较高的主动性和一定的科研基础,愿意参加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项目4:基于视频位移计的非接触桥接模式识别

项目简介:现阶段基本上采集的是振动拾音器接触时的桥模。利用多点视频位移计可远距离、非接触、长期采集桥梁变形-时间序列,并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分析自振模态并评估桥梁的健康状况。

团队招募人数:本科生5人,研究生1人。

要求: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较高的主动性和一定的科研基础,愿意参加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项目5:基于美国标准的公路工程管涵结构快速计算及设计参数优化

项目简介:中国企业在南美海外公路项目建设中,无法在美国标准框架下使用中国标准给出的标准管涵图纸。根据现场需要和研究,我们参考了中国标准给出的标准管涵图纸。 ,提供典型管涵在不同美标荷载下的快速结构分析和三点受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荷载参数下对应的管径和加固规则,帮助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不断提升水平提高建筑质量,有利于提升我国优质建筑形象。

团队招募人数:本科生6名,研究生2名。

要求:科研意识强、主动性高、有一定科研基础、愿意参加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三队、导师李国华等)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四队

导师姓名: 杜宏凯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隔震与减震、装配式结构、结构检测技术、结构检测与加固。

教师简介: 工学博士、高级实验室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建筑大学结构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0项。 。

项目一

项目一:现有老旧小区升级改造的需求与对策——北京老城小区管理调查

项目简介:以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治理为背景,以改善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目标,对北京老旧小区进行调查,包括建筑布局、结构及消防安全、供暖、供水等。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数据,针对老旧小区存在的结构安全加固、设施设备升级、停车管理、绿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完善和建设社区养老设施等,并提供为政府老旧社区综合治理提供数据。基础、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团队招募人数:3-4人

要求:本科生,善于沟通,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吃苦耐劳。

项目2

项目二:快速生产、运输、组装的混凝土板墙隔震建筑

项目简介:装配式板墙建筑是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绿色建筑结构体系。本课题提出一种新型板墙结构:基础上安装橡胶隔震支座;带插座的预制墙板、楼板运到施工现场后,通过吊装与预埋钢筋拼接到基础上;相邻墙板采用软电缆连接钢结构加固 小程序 土木在线,易于安装;全部吊装完成后,安装穿插筋并灌浆,完成首层拼装。这种结构不仅具有生产运输快、施工难度低的优点,而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团队招募人数:3-4人

要求:本科生或研究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视频制作和3D绘图经验者优先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四队,导师杜洪凯)。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五队

春天

团队围绕功能性路面材料、智慧管养平台建设等前沿领域研究,创新研究交通安全、废弃物利用、生态修复、品质出行四大系列技术,开发出作为融雪路面添加剂和高陡坡种植混凝土。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该团队由金珊珊、索智老师带队指导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科技竞赛,获得青少年创新、互联网+等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项40余项。

迄今为止,团队已累计培养研究生86名,涵盖城市路桥工程、交通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优秀学生。其中27人已通过考试。曾赴密歇根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录取率达到65%。 2019年团队中有4人考取研究生。

项目一:透光混凝土材料开发研究

项目简介:半透明混凝土以其功能性和美观性受到路面工程界的青睐。然而传统透光混凝土成本高、工艺复杂严重制约其发展。该项目将以废玻璃为骨料,以改性聚氨酯为主要胶凝材料,自主开发经济、环保、工艺简单的透光混凝土。目标透光率大于80%,同时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和透光功能要求。同时实现废旧玻璃资源100%回收利用。该混凝土可用于光伏路面的铺设、公园、广场的景观道路以及需要透光的建筑物的建造。该项目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团队招募人数:1-2人

项目二:应急通道和快速道路发展研究

项目简介:道路是地质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命线”和“保障线”。如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道路建设,一直是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该项目从材料开发和路面结构设计两个角度出发,自主研发了大颗粒互锁基材和新型互锁沥青路面结构。在保证材料强度的同时,缩短了施工时间,保证了材料的耐久性,可以快速通车。该材料可用于抢险救灾、城市道路快速养护、重要干道抢修等。对于灾区加快建设、及时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招募人数:1-2人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五队、导师索智等)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六队

导师姓名: 张然

研究方向:新型可持续环保沥青路面、热再生路面等领域研究

导师简介:

个人经历:

2013年9月至2018年12月,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

2016-10至2018-10,密歇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联合博士

2019-07至今,北京建筑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后/讲师

科研成果: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博士后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4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荣获长安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第七届国际学术会议IACIP海报竞赛二等奖等

项目一

项目一:新型环保生物基道路材料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项目简介:高速公路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和维护,对石油沥青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石油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油有机材料并应用于道路工程,可以实现资源回收钢结构加固 小程序 土木在线,变废为宝。这不仅减少了石油沥青的使用,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团队招募人数:1人

要求:(1)对科学研究感兴趣(2)学习成绩优秀或成绩良好,擅长计算机软件和视频制作。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六队,导师张然)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3日

七队

春天

指导老师姓名:王勤

研究方向: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古建筑修复材料、防水材料、创意混凝土

导师简介:王勤,材料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西北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氧化石墨烯对水泥水化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北京市基金“石墨烯水泥复合智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被《学报》评为2018年优秀论文(F5000)陶瓷”。培养的研究生连续4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多次指导本科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奖,多名本科生出国留学或考研。

项目一:创意混凝土

项目简介:基于水泥的材料,例如水泥浆液,砂浆或混凝土不仅可以用作工程结构材料,而且可以通过使用霉菌利用水泥,石膏和其他水泥材料的独特材料特性来制成艺术物体,3D打印技术或其他创意。美学上令人愉悦的各种创意混凝土材料。研究建筑材料,实验比例,艺术创造​​力,霉菌制造和成型过程的选择。

团队招聘编号:5-10人

要求:我喜欢建筑材料的方向,打算将来从事与建筑材料相关的领域的研究,拥有稳固的专业基础,并努力工作。

项目2:古老的建筑修复材料

项目介绍: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我们的国家从古老的建筑中越来越关注一种历史和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北京地区,古老的建筑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古老的建筑物长期暴露于风,雨和太阳下,各种建筑材料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古老的建筑材料,例如土壤,灰烬,砖块,瓷砖,水泥材料,木材和油漆都有自己的破坏。独特的生产过程与现代生产过程完全不同。如何重现古代中国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该主题主要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团队招聘编号:5-10人

要求:我喜欢建筑材料的方向,打算将来从事与建筑材料相关的领域的研究,拥有稳固的专业基础,并努力工作。

扫描上面的QR码进行注册(团队7,讲师Wang Qin)。截止日期是2021年3月3日

八队

讲师的名字:周

研究说明:微观交通模拟,道路容量

讲师资料:从事改善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并积极促进新技术方法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增强专业的内涵和扩展。领导团队成员在运输领域中执行下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例如微信小组开发,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希望基于实际竞争,现场开发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一般技能,尖端技术等和毕业后的工作。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理解,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工作。当您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时,您必须申请。

项目一

项目1:智能校园系统的建设和实践

项目简介:根据校园学生的日常旅行数据,我们将建立校园学术风格检测和学术预警机制,校园建筑节能计划以及物流和餐饮准备预测系统,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校园效率资源利用。具体内容包括收集校园学生的每日旅行数据,学生学业表现的统计数据,学生学业成绩与日常旅行之间的关系,校园建设节能策略,物流餐饮准备计划,校园生活等待时间预测等。 ,并且该系统是开发和演示的。

团队招聘编号:5人

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概率,数学统计,计算机语言编程和其他知识,团队将一起学习Netlogo和Python等开发工具。

项目2

项目2: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交通调查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项目简介:智能手机设备的出现改变了社交生活。时间,计数和计数是其基本功能,也是交通现场调查的关键内容。该项目试图智能改善和升级主修交通工程的学生最常用的现场调查方法,并编译一个智能收集终端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集成了车道流量调查,延迟调查,进展调查和车辆速度调查。

团队招聘编号:5人

要求:您需要认真研究微信小程序开发

扫描上面的QR码要注册(团队8,讲师周珍)截止日期是2021年3月3日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