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 6 月 9 日在重庆发了一则电文。记者柯高阳称,他从重庆大学那里得知了一个消息。我国的科学家此前在钢结构多层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进展。研究人员开展了足尺 6 层钢结构房屋的振动台试验,借此验证了两类新型剪力墙的抗震防灾性能。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石宇教授介绍说,足尺钢结构房屋进行振动台试验多层钢结构住宅,其目的是考察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地震反应以及破坏机理等方面,以此来对其抗震防灾性能进行评估。重庆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并制作了一栋 6 层的钢结构房屋,这栋房屋属于冷弯薄壁型,其中钢柱的厚度仅有 1.2 毫米,钢梁的厚度仅有 1.8 毫米。房屋总高度达到 16.2 米。它采用了两种抗侧力体系,分别是钢管端柱—双面蒙皮钢板剪力墙以及夹支单层薄钢板剪力墙。结构是通过型钢梁底座与振动台的台面相连接的。
石宇表示,因为存在抗震、防火性能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当下的钢结构住宅大多是 3 层以下的低层建筑。我国地震灾害比较多发,所以必须借助技术手段来提升其抗震防灾的性能。为了能更好地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真实状况,研究团队在试验过程中模拟了多向输入地震波多层钢结构住宅,以此来对两类新型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进行验证。多轮试验结果表明,历经了相当于 8 级罕遇地震烈度的地震加速度之后,钢结构房屋只是局部螺钉出现脱落的情况,而整体结构没有受到损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介绍,试验结果显示,采用两类新型剪力墙的钢结构多层建筑具备较高的抗震防灾性能。这种性能能够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有助于推动钢结构多层建筑在地震多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