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 30 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态度。他静心致力于钢结构教苑的耕耘。他培养出的学子都非常优秀。这些学子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骨干。
他专注于钢结构抗震和抗火的创新研究。他自主研发的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并且这些技术被转化应用于数百项重大工程之中。
他持续带头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且面向世界的土木工程师;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同时也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国强。他带领着团队,凭借钢一般的坚韧与执著,书写出了别样的精彩,也书写出了丰厚的人生奋斗篇章!
TJI型屈曲约束支撑研发试验(右一为李国强教授)
以“育人”为先 为国倾情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栋梁
2014 年,李国强教授指导了博士张超。张超荣获了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最佳博士学位论文“杰出研究”奖。这是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该论文还作为全球首篇土木工程领域的学位论文,获得了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最佳博士论文奖”。
中国青年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这得益于像李国强教授这样的名师,他们凭借着师者的身份和学者的深厚学养,以及高尚的人格,一路对青年们悉心地进行指引。并且他们长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自觉地守护着那三尺讲台。
我们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感到很幸运,也很骄傲。这是他的学生们共同的心声,同时也是国际同行们的心里话。学生们时常会碰到世界顶尖名校的专家,这些专家都会说,你们做李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
李国强教授是“爱生如子”的,团队其他老师也同样是“爱生如子”的。他们都长期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耕耘,并且都乐在其中。这份教学教研成绩单十分骄人:团队主持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了 1 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 1 项二等奖;还获得了 1 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3 项一等奖以及 2 项二等奖。他们负责的《荷载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和《建筑抗震设计》网络课程被选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编写的《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第 4 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 4 版)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入选了高等教育土建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这些一项项的荣誉,凝聚着一个个师者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他们倾情投入并担当起责任。
以“创新”为魂 潜心钻研学术推动科技进步
李国强教授凭借“消能+承载”双功能的关键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项目成果,与团队成员孙飞飞教授一起获颁 2017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 年前,他和团队成员楼国彪副教授承担并完成了“大跨度钢结构防火防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该项目荣获 2014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国强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并有着厚实学术积淀,从而诞生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他带领团队成员长期专注于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和结构抗爆等方向的研究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始终执著坚守且矢志创新,持续攻克着一个个科技难关。
我国的钢产量在世界上处于首位,钢结构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不过,在高温环境下,钢材的强度和刚度会迅速降低,并且非常容易受到火灾的破坏。1980 年末的时候,李国强就察觉到了这一问题。他率先在国内展开了系统的钢结构防火研究。他创建了我国钢结构防火安全性能化理论与设计方法。他在国内外率先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问题。他和团队成员蒋首超副教授、楼国彪副教授一起在 2000 年主持编制了我国首部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这一标准解决了传统钢结构设计方法不考虑实际火灾升温、结构受力水平、构件截面特性的重大不足,以及在安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引领了我国结构防火技术的创新发展。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结构防火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他主编的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2017 于 2017 年 7 月被住建部批准颁布施行。
强震之下,钢结构怎样才能屹立不倒、完好无损?上世纪 80 年代起,李国强将目光瞄准“钢结构抗震”。他带领团队针对建筑钢结构抗震技术展开一系列技术攻关。在这过程中,解决了多高层建筑钢结构非线性分析与设计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了钢结构抗震理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同时,他提出了“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半刚性连接结构”“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这三种新型抗震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工程实用方法。这些成果为在我国建筑中推广应用这三种抗震结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以“应用”为核 成果转化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上海世博中心有李国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烙下的“同济印”;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工程有李国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烙下的“同济印”;国家会展中心有李国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烙下的“同济印”;中国大飞机总装厂有李国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烙下的“同济印”;天津 117 大厦有李国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烙下的“同济印”。
李国强教授团队十分注重把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以此直接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提供服务。
团队研发出一种建筑构件,它呈柱状。这种构件的外壳是用钢材制成的方形套筒,而内面填充着混凝土或砂浆。它虽然模样并不起眼,但却能倾斜地支撑起高楼的梁和柱,其抗衡地震的本领是不可小觑的。人骨折后在外面绑上石膏,受伤部位就固定不易弯折。同样地,在支撑构件外面加上钢套筒这一保护装置后,它相比普通支撑构件就不容易弯曲变形,即“约束”了其“屈曲”,所以具有很好的抗震工作性能,能避免房屋倒塌。
李国强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屈曲约束支撑建筑系列减震产品”,并且率先在国内将其成功实现了产品化。其中,超大承载巨型屈曲约束支撑技术,还被国际学界评价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同济牌”系列减震新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们被应用于 200 余项国内外新建或改建的重大高层工程中,其中包括上海世博中心、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等。并且在这些工程中成功应用,为工程节省了数亿元的工程造价。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津 117 大厦中,使用了长度为 48 米且承载力达 3 千 7 百吨的支撑产品。此支撑产品创下了世界同类产品在长度和承载力方面的之最。这显示出研发团队在将该技术应用于超大吨位和超高层领域时,具有无可比拟的实力。
团队的工程结构抗爆理论成果应用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工程。应用于上海中心。也应用于乌鲁木齐机场扩建工程等多项国家重要工程。
为推广钢结构新理论与新技术,团队创办了学术期刊《建筑钢结构进展》,该期刊在全国公开发行。迄今已出版 100 余期,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2016 年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以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