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土木工程院士专家系列讲座暨第十一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力学专题即将开幕

   日期:2025-04-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00    
核心提示:2020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2020年第十一届暑期学校将于8月1日至8月5日在东南大学举行,邀请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线上系列学术报告会,设一个主会场和五个分会场(结构与防灾、桥梁、岩土、工程管理、力学)。张兴义,男,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

暨第十一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力学专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东南大学主办了“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所暑期学校是中国高校中最早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暑期学校。它也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的纯公益性学术交流平台。如今,它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知名品牌学堂。

2020 年的第十一届暑期学校在 8 月 1 日到 8 月 5 日期间于东南大学开展。此次暑期学校邀请了两院院士以及国家杰青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开设线上系列学术报告会。该暑期学校设有一个主会场和五个分会场,分别是结构与防灾分会场、桥梁分会场、岩土分会场、工程管理分会场和力学分会场。主会场邀请了 4 位院士和 4 位全国知名专家,他们将带来大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各个分会场将会邀请各专业的知名专家来做专题报告。各分会场将邀请各专业的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

东南大学力学学科起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1952 年,胡乾善先生和粱治明先生带头在南京工学院组建了“力学教研组”。1960 年,力学专业得以成立。1964 年,开始招收“振动力学”与“弹塑性力学”方向的研究生。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拥有力学一级学科的硕士授予权,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还有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并且是“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本学科发展至今,依托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它下设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流体力学这四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科。它与东南大学的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电子机械等传统优势学科协同发展。重点围绕材料与结构损伤多尺度力学、微纳米力学与实验力学、流体力学、多场耦合计算力学、复杂结构动力学与控制、智能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反问题等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热忱欢迎各位老师、同行和同学参加。

力学专题报告日程安排

专题报告(一)

时间:2020年8月1日

15:00-16:00

报告题目:混凝土耐久性破坏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郭力 教授

郭力是博士,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担任教授。他目前担任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以及江苏省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 年到 1997 年期间,他在兰州大学力学系进行学习,先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2005 年,他在东南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从 1997 年开始,他一直受聘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主持并完成了 10 余项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 类)以及重大工程科技攻关等。其研究方向涵盖计算力学、结构健康监测、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等领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 80 余篇论文,还获得了 6 件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获得了东南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获得了江苏省的优秀力学教师称号,还获得了中国力学学会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称号。

报告摘要:

混凝土是人类除水之外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在服役期间,有害离子的侵蚀会使混凝土受损直至破坏,从而出现耐久性失效的问题。有害离子的侵蚀与混凝土的损伤破坏是一个逐渐加强且相互耦合的过程。所以,有害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输运过程以及混凝土中细宏观裂纹的动态扩展,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中的关键力学问题。本次讲座主要会介绍面向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计算力学方法。其中包含近场动力学理论,还有过程耦合的有限元求解技术。针对混凝土内部损伤破坏的测试问题,会简要介绍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专题报告(二)

时间:2020年8月1日

16:00-17:30

报告题目:极端环境光测力学及其在超导材料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张兴义 教授

张兴义,男,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 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多个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包括 Physical Review Applied、Applied Physics Letters、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Optics Express、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Physica C、Fusion Engineering Design 等,共 71 篇;有 2 篇英文书章;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6 项;主持各类项目 10 余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科技部 ITER 专项国内配套等项目中担任骨干参与。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的理事,是《实验力学》的副主编,担任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身为《力学进展》的编委,还是《Acta Mechanica Soldia Sinica》的特邀青年编委,同时是甘肃省力学学会的秘书长,属于 IEEE 会员,也是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以及欧洲实验力学会员等。

报告摘要:

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迈斯纳和约瑟夫森效应。这些效应使得超导材料在电工领域的超导磁体、电缆、电动机等方面,以及在微电子领域的 SQUID、量子计算机、滤波器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微电子领域,超导薄膜成为超导材料应用的最主要形式。我们知道,超导材料是在极低温环境以及强电磁的复杂环境下运行的。在冷却过程中,因为结构失陪而导致热应力产生,在服役过程中,电磁力也会出现。这些因素会引起薄膜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这种材料的超导特征,比如临界电流会出现退化等情况,给超导装置的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本报告主要是面向超导薄膜在极端环境下的相关内容。涉及热应力的测量方法,也涉及电磁应力的测量方法,还有关于它们的理论建模。目的是为超导薄膜类材料的应力特征分析提供基础。另外,超导材料在磁场扰动下会发生磁通崩塌,高温超导材料尤其如此。传统实验方法难以控制崩塌的位置,也难以获得崩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报告的另一项工作主要是提出一种激光诱发磁通崩塌的实验模式,并且通过设计多次曝光光路,既实现了对磁通崩塌位置的控制,又获得了时间演化过程。

专题报告(三)

时间:2020年8月2日

14:00-15:30

报告题目:面向结构运维的非接触测量与智能检测技术

张建 教授

抱歉,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担任 5 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包括计算机辅助土木基础设施(CACIE)、结构监测与控制(SCHM)等;担任国际智能结构健康监测协会(ISHMII)的理事;担任 EVACES8 国际会议的主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获日内瓦国际发明专利金奖,获土木工程健康监测国际期刊(JSCHM)年度最佳论文与 Aftab Mufti 奖章。

专题报告(四)

时间:2020年8月2日

15:30-17:00

报告题目:非线性分析与设计一体化

刘耀鹏 高级研究员

刘耀鹏博士目前是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的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和沈阳建筑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且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他主要从事钢结构直接分析法方面的研究,还对组合结构的二阶弹塑性分析、大跨度钢结构设计以及性能化抗震设计等领域进行研究。刘博士长期致力于结构设计软件以及有限单元的研发工作。他主持开发了 NIDA 软件,同时也开发了 RCD 软件。这两款软件已经在工程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主持了香港等地的众多钢结构设计项目,也参与了澳门、新加坡等地的相关项目。部分设计成果达到了一定水平,即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其中,新加坡植物温室结构项目荣获“香港结构设计大奖”。澳门美高梅一期天幕钢结构等项目获得了“香港结构设计特奖”。澳门美高梅二期景观天幕钢结构获得了“世界最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刘博士参与了香港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写工作,同时还参与了新《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的修订工作,并且负责“直接分析法”这部分内容;此外,他还参编了两本与柔性防护网相关的技术规程。他发表的著作超过 100 篇。他担任国际 SCI 期刊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的副主编。他担任《建筑钢结构进展》的副主编。他是国际期刊杂志《Journal of Algorithms &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的编委。他还是多本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摘要:

建筑结构在跨度和高度方面持续突破钢结构课程设计摘要,建筑造型持续追求新颖与奇异,材料的综合性能持续发展且逐步被应用,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基于线性分析的结构设计方法遭遇极大挑战。传统的分析设计法主要是针对每一根构件进行稳定性设计,其本质是将分析与设计相分离,无法真实地体现结构响应。面对复杂的空间结构时,这种方法会造成过度设计,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正因如此,基于非线性分析与设计一体化的方法受到了重视并且不断发展,特别是在钢结构领域,各国主流规范都将这种新方法纳入了条文之中。直接分析法是一种能综合考虑各种非线性因素影响的方法。它在分析过程中能够准确模拟结构的变形失稳特征,还能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它不需要估算每根杆件的计算长度以及进行杆件稳定性检查,只需要进行截面承载力校验。这种方法代表了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主讲人会分享他在直接分析法里的研究心得,还会分享工程应用方面的心得,以及修编规范方面的心得。这样能为同学们即将学习结构分析和专业课程做好铺垫。需要明确的是,力学专业在这种新的设计方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了最稳固的理论基础和工具。

专题报告(五)

时间:2020年8月3日

18:30-20:00

报告题目:

原子模拟方法在微纳米力学研究中的几点应用

李孝宝 教授

李孝宝是博士。他是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的“黄山青年学者”特聘研究员。目前他担任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委员。2008 年,他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2010 年钢结构课程设计摘要,他获得美国怀俄明大学硕士学位。2016 年,他获得休斯敦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同年受聘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主持多项重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项目、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还有合肥工业大学学术新人提升计划 B 等。其研究方向涵盖了微纳米力学、物理力学、接触力学以及计算材料力学等诸多领域。在 J. Mech. Phys. Solids 期刊发表论文,在 Phys. Rev. B 期刊发表论文,在 Math. Mech. Solids 期刊发表论文,在 Int. J. Eng. Sci. 期刊发表论文,在 Comput. Mater. Sci. 期刊发表论文,在 Natural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论文,在 ACS Nano 期刊发表论文,共计近 20 篇 SCI 论文。

报告摘要:

微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其他性能和样品的尺寸以及表界面等物理量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此尺度下,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电、磁、光、热、催化等其他物理和化学性质相互之间是耦合的。所以,纳米材料的各种性能常常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高效的调控,进而让纳米材料具备高断裂强度和高韧性的力学性能以及其他独特的力 - 电 - 磁等耦合性能。简要介绍此类材料的应用前景。

专题报告(六)

时间:2020年8月3日

20:00-21:30

报告题目:现代光测力学及其应用

何小元 教授

1982 年 1 月从华东工程学院力学师资班毕业,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1987 年 3 月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今的东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1994 年 9 月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固体力学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东南大学力学研究所的所长,同时是土木工程学院的二级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他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还是江苏省力学学会的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并且是《力学季刊》和《中国测试》的编委。曾担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同时是《力学学报》和《实验力学》的编委。指导了 80 多名固体力学专业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主持并完成了近 30 项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包含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专项项目。包含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包含 1 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光测力学实验方法的研究方面,已发表了 300 多篇学术论文。在其应用研究方面,也发表了 300 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 200 多篇被 SCI、EI 检索。这些论文被引用了 2000 余次。并且,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专题报告(七)

时间:2020年8月4日

14:00-15:30

报告题目:

基于先进光源的实验力学内部表征方法

许峰 教授

许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同步辐射等先进光源的力学测量原理进行研究;二是对相关的实验技术进行研究;三是开展科学仪器方面的研究;四是对材料在制备和服役过程中的内部力学演化行为等进行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还承担过面上项目,同时承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承担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上海光源重点课题等。并且参加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 973 等多项课题研究。已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有两篇论文成果被选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汇编》。

报告摘要:

材料的失效破坏通常起始于内部力学行为的异常发展。实验力学内部原位表征方法对于理解材料失效机理以及提升其服役可靠性而言,是重要的基础。同步辐射、散裂中子源等先进光源,凭借其高亮度、高准直、强穿透等独特的优势,让实现材料内部力学演化的原位表征有了可能。

报告会扼要阐述“同步辐射”以及“散裂中子源”这两类先进光源的特性与优势,还有基于先进光源的力学信息获取与反演的方式;会介绍基于先进光源展开的相关力学研究工作,并且对实验力学内部测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望。

专题报告(八)

时间:2020年8月4日

15:30-17:00

报告题目:

复合材料界面效应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

顾水涛 教授

顾水涛为男性。他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他来自江苏启东,于 1979 年 1 月出生。2001 年,他在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毕业。2008 年,他毕业于法国东巴黎大学,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和法国国家科研院开展博士后工作。主要致力于工程材料与结构界面效应的理论建模工作,同时也进行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擅长使用 Abaqus 和 Ansys 等商业软件,并且具备基于 Fortran 和 Matlab 的编程能力。发表了 30 多篇 SCI 论文,其中有固体力学领域著名的 JMPS 期刊,还有 IJSS 期刊;包含复合材料领域著名的期刊;也有计算力学领域著名的 INT J NUMER METH ENG 期刊等。担任了 20 多个 SCI 期刊的审稿人,如 CMAME、IJSS、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等。获得了 1 项省部级自然二等奖。主持了 7 个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子课题等。

报告摘要:

复合材料界面是重要的微观结构,它对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报告主要介绍以下内容:一是界面特性的理论建模;二是基于细观力学均匀化方法的界面效应理论;三是基于扩展有限元 XFEM 的界面效应数值模拟;四是对界面问题的展望。

欢迎关注“东南土木”公众号,以便获取后续推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登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学校网站 /sqxx/list.htm ,从而获得暑期学校的最新信息。

THE

END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