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2016年9月12日“西安土木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
银发映日月,红心血滋养新花——访我校陈少帆教授
“大学不是高楼林立的地方,而是大师辈出的地方”——正是这些弘扬崇高精神、传授独立人格、传授广博知识、探索世界真理的“大师”,才让一所“大学”成为“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历经艰辛,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正是因为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们教书育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奉献一生。他们虽然已经退休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但依然心系学校、学院、学生的发展,让无数学生传承他们的教风、学习他们的教风,勤于探索真理,明辨是非。
这些有故事的老教授,是建大百年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奋斗的足迹,深刻展现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建大精神,他们的笔迹默默地讲述着辉煌辉煌的岁月,他们毕生的辛勤耕耘,无声地表达着他们回馈母校的真挚心声。今天,在我院迎来建院120周年、合并60周年之际,为追忆、探究老一辈学术科研奠基者和学校的故事,我院组织采访组,对部分退休教授进行采访,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他们的精神。
访谈:陈少帆教授
陈少帆教授(2016年7月摄)
陈少帆教授简介
陈少帆,男,1919年2月2日出生,汉族,浙江海盐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钢结构创始人、大师。
经验
1940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结构工程系(硕士学位);1941年在綦江淮引水委员会从事水工结构设计;1943年至19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1945年至1946年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1946年至1949年在中国桥梁公司上海分公司任副工程师。上海解放后,该公司隶属于上海铁路局,从事铁路桥梁抢修工作;1950年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历任东北工学院(及其前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前身)副教授、教授; 1981年被聘为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
已送达
西安交通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名誉教授、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通讯研究员;第四、第五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理事;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结构稳定性研究学会终身会员;陕西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主任。
采访记录
“一个世纪风雨兼程,两个世纪乐歌同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和合并60周年。120年来,一代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生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少帆教授,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学生:陈老师您好!我们是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在校庆之际特地前来拜访您。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首先我们想请您谈谈对于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教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和看法?
陈老师:我们学校1956年合并的时候是本科教育,当时全国有8所比较知名的高校,我们是其中一所,那时候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我们学校的特色是在教材上,一开始,五十年代,所有学校都用苏联的教材。后来国家要自己编教材,就组织了教材评选会,这不是教材编选会,是教材评选会。有的学校已经有了教材,其中一本就可以入选国家推荐出版的教材。当时我们学校已经有自己写的稿子了,就去参加了会。当时竞争很激烈,我们的钢结构卷入选了,第一卷是同济大学的。当然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比如同济大学第二章的材料我们写的比他们的好,就把第二章选了,第二卷也采用了同济大学的部分静力学。所以在六十年代初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我们就进入了国家教材的行列。原来是五年制,后来改为四年制,就得重写教材。原来分两卷,后来要改成一卷。当时建设部指定我们做总编辑,有四个学校合作,其中一个学校有异议,说这个专业是建设部的,我们是冶金部的,为什么不让建设部来负责编写?所以他们有异议,后来就让他们当副总编辑,我们当总编辑。我们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当时我们的学生找工作也比较容易,我们的水平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研究生都是从硕士生带教的。文革前我们招过少量的硕士生,其中两个是混凝土的,后来就多了,文革后我们开始在全国培养硕士生,我们专业是1979年开始招硕士生的,原来只培养本科生,现在要培养硕士生,就得开设新的课程。比如我们要开设一门结构稳定性理论的课程,我们教研室有11个人,从来没有教过、学过这门课,怎么办呢?三个老师分别教一部分。然后慢慢地,我们的硕士生培养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编了两本教材,一本是陈吉老师编的《钢结构稳定性理论与设计》,一本是我编的《钢结构设计原理》,两本书都被推荐为研究生的专用教材,一个专业有两本书被评为专用教材,这种情况很少见。另外,各设计院钢结构也缺货。我们有个学生想去设计院上班,一听说是西野的,就说没问题,没考察就录取了。
然后到了1981年,国家规定重新开展博士生教育。这个事情当时很谨慎,国务院教委组织招博士生导师,各个学校去申请推荐,结果钢结构专业选了两个人,一个是桥梁钢结构,一个是建筑钢结构,就是我。所以我是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这个对我来说有点意外,当时我自己还没有博士学位,备选的钢结构专家有57位,只有一位是设计院的。我最后被选中,大概是因为我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过文章。一方面觉得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也要开始准备了。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学生来报考,当时学生本科读了四年,硕士读了三年,都不想读了,所以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一方面要准备新课,一方面要了解钢结构前沿。博士论文一定要找前沿的课题,还要了解国外博士论文的水平。经过几年的准备,1985年我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生。我1985年招收,1988年他们毕业。第一批三位博士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学位。其中一位毕业后和我一起参加了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是高层钢结构技术的全套研究。这是一个大课题,我们的分工基本都是博士生们做,我做了很小的一部分。最后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于获奖者,每个单位只能写一个人,所以我们就写了那个博士生的名字。第二个毕业的,他的论文被分成几部分,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最后他申请了德国洪堡基金会,是高级访问学者,被录取了。他还没毕业清华就想要他了,后来他在清华发展得很好,不但指导了很多博士生,还参与了很多国家级的大型科研项目。还有一个学生,读书的时候自己找了一些科研项目,对设计原理、支架设计很感兴趣,一直在研究。我觉得他的研究挺好的,就叫他把成果写成论文,寄到国外去发表。其中一篇论文分析了美国电网垮塌的原因。国外这方面的分析没有切中要害,我们这个学生切中要害,有一位审稿人很满意,给了很高的评价。当时国家要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要求是连续发表七、八篇论文,当时他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我们的博士培养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很辛苦。
其他方面,我们不是211学校,但是我们是第一批有博士生的学校之一,后来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出了很多博士。现在报纸上说国家要取消985、211,重新评定一批世界一流学校、世界一流学科,所以我们要争取在钢结构或者结构工程方面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学生:我们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科研条件基本不具备,那么在那之后,您是如何工作和开展研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