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嘴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配套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范》JGJ81的规定。焊条、焊剂、药芯焊丝、焊嘴在使用前应按其产品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烤、保管。
注:焊接材料对钢结构焊接工程质量影响重大,其选用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对于进场时已验收合格的焊接材料,产品的生产日期、储存状态、使用、烘烤等也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该条规定了焊条的选择和使用要求,特别强调了烘烤状态,这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必要手段。
2、焊工必须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证书,持证上岗的焊工必须在经考试合格的项目和认可的范围内进行焊接作业。
注:在钢结构施工焊接中,焊工是特殊的工种,焊工的操作技能和资质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必须引起充分重视。本文所指的焊工包括手工焊工和机器焊工。
从事钢结构工程焊接施工的焊工应根据其所从事的钢结构焊接工程具体类型,按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范》JGJ81及其他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3、施工单位应对首次使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后热处理等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根据评定报告确定焊接工艺。
注:钢结构工程中不可能对焊接节点及焊接接头进行现场实物抽检,探伤检测只能确定焊缝的几何缺陷,而不能确定接头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为保证工程焊接质量,在构件制造和结构安装施工中必须采用焊接工艺规范。
本条规定了施工企业必须进行工序评定的条件,施工单位应根据其承担的钢结构类型,按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范》JGJ81等技术规程的具体规定,进行相应的工序评定。
4.按设计要求全焊透的第一、第二级焊缝,应采用超声波检测方法检查其内部缺陷。当超声波检测不能对缺陷作出判断时,应采用射线检测。内部缺陷分类及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焊接球节点网格焊缝、螺栓连接球节点网格焊缝和圆管T、K、Y形点相贯焊缝的内部缺陷分类及探伤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见表3.4.5
注:规范要求对全焊透的一级焊缝进行100%检查,对二级焊缝的局部检查定义为抽检。钢结构一般较长,对每根焊缝都按规定的比例进行探伤,且每处不小于200mm的要求,有利于保证每根焊缝的质量。
但钢结构安装中的焊缝一般不长,大部分焊缝为梁柱连接焊缝,且每条焊缝长度大多在250-300mm之间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采用焊缝计数抽样检测是可行的。
1.5对于丁字接头、十字接头、角接接头等要求全焊透的对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焊脚尺寸不应小于t/4;设计有疲劳验算要求的吊车梁或类似构件的腹板与上翼缘连接焊缝的焊脚尺寸为t/2,且不应小于10mm。焊脚尺寸允许偏差为0~4mm。
5、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一级、二级焊缝不得有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划痕等。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焊透、根部缩孔等缺陷。
注:由于第一、二级焊缝的重要性,对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划伤等应有具体要求。咬边、未焊透、根部缩孔等缺陷对动载荷影响较大,因此第一级焊缝不允许有此类缺陷。
6.对于需要焊前预热或者焊后热处理的焊缝,其预热温度或者后热温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或通过工艺试验确定。
预热区为焊缝两侧,每侧宽度应大于焊件厚度的1.5倍,且不应小于100mm;焊后应立即进行后热处理,保温时间根据板厚按每25mm板厚1小时确定。
注:焊接预热可降低热影响区冷却速度,对防止焊接延迟裂纹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焊后热处理主要对焊缝进行除氢,防止冷裂纹的产生。后热处理的时机和保温时间直接影响后热处理的效果。因此,应在焊后立即进行,并根据板厚适当增加处理时间。
七、Ⅱ类、Ⅲ类焊缝外观质量标准应符合表3.4.6的规定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Ⅲ类对接焊缝应按Ⅱ类焊缝标准进行外观质量检验。
8.焊缝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4.7的规定。
注:对于承受动态荷载的结构,严禁出现未焊透、咬边、电弧划伤等缺陷,并应限制在第二、三级焊缝的一定范围内。对接焊缝的余高、错边、未焊透的对接焊缝和角焊缝的焊脚尺寸、余高也会影响钢结构的承载能力。
9、焊接凹角焊缝时,焊缝金属与母材过渡应圆滑;加工凹角焊缝时,其表面不应留有割痕。
10、焊缝外观应形状均匀、成型良好,焊缝之间、焊缝与母材之间过渡圆滑,焊渣、飞溅基本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