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美国进行的人形机器人较量里,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展现出应对自如的状态。
4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文章以此为题,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占据优势,这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快节奏的创新以及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还将复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 。
在文中,该报记者讲述了参观宇树科技杭州总部的经历,宇树科技是中国机器人先驱制造商。当时,参观者获邀推人形机器人G1,参观者还获邀踢人形机器人G1,以此测试其平衡能力。
文章指出,宇树科技正在展现其对新兴行业进行改造的行动,以及打造人形机器人的努力,这些机器人由开源软件驱动,买家能够对它们编程,使它们奔跑,让它们跳舞,或者让它们表演功夫回旋踢,宇树科技不过是中国众多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当中的一家,近几个月以来,宇树、优必选、傅利叶等企业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关注。
宇树机器人亮相春晚 视频截图
这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硬件能力的有力证明,该领域有可能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新前沿阵地。文章指出,投资银行分析师预估,这个行业或许会制造出继智能手机、电动汽车之后的,下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备。
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王兴兴觉得,这个行业会在五年内迎来具有突破性的“iPhone时刻”,也就是行业迎来出货量急剧增加的节点,并且是工业或服务业能够真正出现终端产品的时刻。
各机构都预测,人形机器人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高盛预计,到2035年时,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会高达2050亿美元。花旗银行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6.48亿台。美国银行预计,到2060年,人形机器人销量会达到30亿台。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对手,其中有特斯拉、谷歌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还有包括波士顿动力、敏捷机器人公司在内的机器人初创公司 ,同时,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机器人制造商专注于制造协作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可与人类一起工作 。
不过,研究人员称,竞争虽激烈,中企却凭借深厚供应链占据了领先地位 。文章指出,人形机器人诸多部件已用于电动汽车 ,这些部件包括执行器 ,它能将能量转化为运动 ,还有电池以及激光雷达等视觉系统 。
首先,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在价格方面比美国的要便宜许多。美国银行的分析师做出了估计,要是使用中国零部件,那么特斯拉第二代擎天柱机器人的成本将会降低大约三分之一。
据《金融时报》统计,为人形机器人的手部提供零部件的中国公司有25家,美国仅有7家 ,在人形机器人的腿部线性执行器方面,中国有30家供应商,美国只有6家 ,此外,除人工智能芯片外的所有部件,中国供应商数量都多于美国供应商 。
按照人形机器人各个部件来区分,中国、美国以及其他供应商的数量对比情况,由《金融时报》制作成了图表 。
西方学者表明,中国制造的低价零部件,对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器人学者布鲁诺·阿多诺称:“人形机器人研究正蓬勃发展。在宇树出现以前,这是无法实现的。”
阿多诺称,他的团队把采购可编程H1型号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从原本高达100万美元降到了约10万美元。宇树向他们免费提供了负责操纵和控制电机与传感器的代码,用于后续开发。他说:“我们正在研发新技术,借助接入宇树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来改进机器人的行为并解锁功能。”
同时,中国国内完善的产业政策引擎,推动了中企的快速发展,助力其迅速成长。除了中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外,杭州、深圳等地方政府也参与进来,竞相吸引企业,为建立产业供应链提供补贴。此外,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已出现在商店、街头、工厂和研究机构等各个角落 。
文章提到,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国在移动部件方面具备领先技术,英伟达AI处理器依旧是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杰富瑞投资银行工业分析师约翰逊·万称,中国在硬件方面颇为擅长,然而在创新和软件方面,美国仍旧占据优势。
伯恩斯坦分析师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进展,这一进展与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不相上下 。该机构在最近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在产品和用例的多样化方面行动迅速 。美国企业似乎在追求终极解决方案,而中国采用“自然选择”的方法,产品模式多种多样 。
德国技术咨询公司Exxeta的机器人专家马库斯·菲舍尔称,控制人形机器人所需的编程工作依旧繁重,他花了约10天时间对G1编程,使其能在办公室自由行走,通过头部激光雷达(一种用光的传感器)导航,而非借助遥控器,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仍存在极大发展空间。
菲舍尔进行了预计,通过人形机器人来盘点库存会成为可能,利用人形机器人在超市货架上摆放食品也会成为可能,不过与此同时,挑战依旧存在。
他举例说,人类抓取东西是极为容易的,比如看到一个玻璃杯,能够轻易地将其抓住,而且清楚要是用力过度,有可能把它打碎,然而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