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导保定宏图钢结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国家战略。
“京津冀就像一朵花上的花瓣,花瓣不同,但花瓣是同心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冀探索人口密集、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新模式,探索区域发展新路径。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从规划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京畿大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源优化配置重构区域发展新格局
春节假期过后,位于北京地铁动物园站南侧的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极具现代感的大厅里,服务团队正在为新一批入驻企业对接最新的相关政策。经过疏导和腾空,曾经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如今已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聚集地。
十年前,最大的动物园批发市场世纪天乐大厦一度拥有近3000家商铺。如今,该建筑经过改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结构,内部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栋5A甲级写字楼,配备城市会客室、文化艺术空间等商务服务和社交空间。
与此同时,一批批市场客商已迁往河北廊坊、保定白沟、沧州黄骅等地,助力河北建设国家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动态批量”变革是首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例证。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大计已定,规划先行。 201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一图规划、一盘建设、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2月6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总部正在建设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今年春节,来自湖北襄阳的电焊工董天慧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的施工现场打发时间。这是他职业生涯十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他表示,在建设未来城市的同时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非常难忘。
起重机吊装、机器轰鸣、钢筋敲击声不绝于耳……在雄安新区,还有国贸片区、大河片区安置房等多个项目工地。春节期间工作不会停止,施工的“热度”不会在寒风中减弱。记者了解到,已有4家央企总部落户雄安新区,央企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4所大学、1所部委所属医院雄安校区项目已开工……
北京的另一边,城市副中心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逐步建成,锚定了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投资强度持续保持每年1000万亿亿元级增长速度。
2月2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在通州,更新的不仅仅是市容市貌,更是发展理念、管理机制的完善。
根据相关政策,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北京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允许在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建设或购买办公用房;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通过划拨方式供应土地。这一政策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大的发展自主权。
2024年1月底,两批北京市政府机构集中搬迁工作顺利结束,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副托主、主副共荣”的发展格局城区正在有序形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约184万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65万余人。
十年来,北京“减员提质”效果超出预期。 3000多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近1000个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释放升级,城乡建设用地减少130平方公里。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实现全市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减少15%的目标。高精尖产业新增经营主体比重由40.7提高%提高到66.1%,精准建设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 。
区域合作日益加强,资源合理流动配置,津冀发展更具活力。十年来,河北省承接北京、天津转移基层单位4.3万余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平台注册科技创新企业约6500家。
通过协同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协作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直辖市是重要支点。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优势结合起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谱写新时代京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双城故事’”成为发展新方向这两个城市的。
不久前,一款用于清洁太阳能光伏板的新材料产品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布。 “以全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约400GW为例,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约420亿元,为清洁能源行业带来广阔的利润空间。”研发公司精中(天津)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那明阳解释道。
2月3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景(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这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在天津诞生的新成果。京津两地携手分别在天津滨海新区和宝坻区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推动创新成果落地。截至2023年底,两个新平台累计注册企业已超过6500家,其中大部分为科技创新企业。
随着公司落户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张建辉、李丽华这对“80后”夫妇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北京漂流”生活。李丽华说,她一直在北京博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孩子也长期在家乡。 2020年,张建辉夫妇成功落户天津,带着孩子从山东老家上学。他们感觉轻松多了。
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一期B2栋二楼,有一家相当热闹的咖啡馆。有时咖啡厅会被改造成会议室,长桌的末端有一个可移动的大屏幕。随着不同的会议主题,大屏幕上播放着不同内容的PPT文件。演讲者有时会坐在沙发上,向长桌周围的人们解释。有时他站起来快步走到大屏幕前进行问答和互动。
河北雄安洛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洲表示,创业者从办公室搬到二楼的咖啡厅,不仅仅是为了喝一杯。在充满咖啡香气的共享空间里,有创新创造的热情,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也隐藏着无数的机遇。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自去年8月30日揭牌以来,一期项目入住率已达90%。这些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专业化、新型“小巨人”,主营业务多为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生物医药等。
1月31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商户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一座中关村,花开京津冀。十年来,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以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突破的根本动力。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京津冀正在联合编制氢能、生物医药等6个跨区域产业链地图,实施产业链“网络工程”,为“伸链、修链、强链、优链”。导航地图”。
据统计,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已从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48.7亿元,总额超过2800亿元。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显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上升至297.6,年均增速12.9%。
共建共享推进跨省跨河公共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改善人民福祉、促进共同繁荣上。
京津冀地区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地理相连、联系紧密、文化相通,具有共建共建的天然基础。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将使京津冀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更加幸福、充满品质。
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见到钟女士时,她正在为一名9岁的白血病患儿办理出院手续。新一期的治疗已经结束,她打算带孩子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去年5月,为了给孩子看病,钟女士打算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注册成为专科医生,带孩子来北京就医。后来我了解到,这位专家每周都会来保定儿童医院会诊。
2015年,保定儿童医院接受北京儿童医院托管,开创了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先河。如今,北京儿童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科室和人员已“落户”保定,合作正在逐步深化。
2月13日,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副主任秦茂全正在巡视。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业五年来,医疗总量逐年增长。门急诊总人次超过458.9万人次,其中外地患者占比超过40%,主要来自廊坊市北三县。及通州周边地区。
肝硬化患者刘雷就是这家医院的受益者之一。肝移植手术结束后,刘磊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这意味着一场创下“活体辅助肝移植最小移植物”纪录的顶级手术终于成功。通州在城市副中心转型过程中医疗能力的快速提升,为更多像刘磊这样的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惠民政策在京畿落地。
寒假期间,雄安新区组织28所中小学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提供免费托管服务。记者采访时,雄安石家胡同小学的塑胶跑道上,体育老师和孩子们正在进行形式多样的跑、跳训练。
2017年8月,北京、河北省、市政府签署协议。北京将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建设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综合医院。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雄安建设者的孩子,寒假关爱让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雄安市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王英说。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和雄安史家胡同小学(2月6日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展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保定宏图钢结构,推动“跨省跨河”公共服务全面融合,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京津冀有49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可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住院费用,京津两地2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跨区域合作在河北办学。
京畿道精彩的发展故事仍在续写。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明确而坚定:“努力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
首席记者:李凤霜
文字记者:张涛、陈伟伟、任丽英、郭玉晶、毛振华、张晓、白嘉丽、黄江林
制片人:张晓松
策划:王淑慧、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