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详细设计以设计院的施工图、计算书等相关资料为依据,依托专业详细设计软件平台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计算节点坐标定位调整值,并生成结构安装布置图和构件图。 、报告清单等流程。钢结构深度设计结合BIM,实现模型信息共享,从传统的“放样图”延伸到整个施工过程。
5.2.1 技术内容
物联网技术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按照约定的协议连接到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完善了施工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使用等各个环节,在人员、材料、机器、产品等与施工管理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和决策。可以进一步将信息与BIM模型关联,提高施工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深化设计阶段钢结构图纸深化软件,需要建立统一的产品(零部件、部件等)编码系统,规范图纸深度,保证产品信息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详细设计阶段主要采用专业详细设计软件。建模时,对软件应用和模型数据有以下要求:
1)统一的软件平台:同一工程的钢结构详细设计应使用统一的软件和版本号,设计过程中不得更改。同一项目应在同一设计模型中完成。如果模型太大需要分割,分割数量不宜太多。
2)人员协同管理:多人协同进行钢结构详细设计时,职责分工必须明确,注意避免模型碰撞,建立稳定的软件在线网络环境,保证每个细部设计师的详细设计软件运行顺利。
3)软件基础数据配置:软件使用前需要配置基础数据,如:设置软件自动保存时间;使用统一的软件系统字体;设置统一的系统符号文件;设置统一的报告、绘图模板等
4)模型构件的唯一性:钢结构详细设计模型要求一个构件编号只能对应一个构件。当零件的尺寸、重量、材料、切割类型等发生变化时,需要为零件分配新的编号。 ,避免因组件模型信息冲突而报错。
5)零件截面类型匹配:为详细设计模型中的每种截面材料指定唯一的截面类型,保证软件中材料名称的唯一性。
6)模型材质匹配:详细设计模型中的每个零件都有对应的材质。统一材料命名规则根据国家相关钢材标准规定。在建模过程中,详细设计人员必须确保所使用的钢材牌号与国家标准一致。钢材牌号相同。
(2)施工过程阶段,需要建立施工要素(人、机、材料、方法、环境等)的统一编码系统,规范作业流程,保证施工要素信息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3)建设必要的网络和硬件环境,实现数控设备的网络化管理,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将物联网技术采集的信息与BIM模型关联起来。不同岗位的工程师可以从BIM模型中获取并更新与其岗位相关的信息,不仅可以指导实际工作,还可以更新相应工作的结果。导入BIM模型,让工程师正确理解并高效共享钢结构施工信息。
(5)打造坚实可靠、全面可行的物联网协同管理软件平台钢结构图纸深化软件,规范施工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使用等环节,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服务企业运营。
5.2.2 技术指标
(1)按照统一的产品编码详细设计标准和要求,使用专业软件开展详细设计工作。
(2)按照企业自身管理规定及其他要求,统一施工要素编码。
(3)运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工艺路线仿真等工具和手段,提高数字化施工水平。
(4)充分利用工业以太网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管理系统(CRM)、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仓库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或相应的功能模块来管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5)在钢结构制造过程中,可以建设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的生产线,通过工业通信网络实现系统、设备、部件、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联和有效集成。
(6)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建立信息与BIM模型有效融合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明确施工阶段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报送内容,明确人员并制定管理制度。
5.2.3 适用范围
钢结构深度设计、钢结构工程制作、运输、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