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12月份的数据刚刚出炉,二手房成交14952套,仅剩不到15000套。
年中新刺激政策出台后,市场明显回暖。
然而,上半月太糟糕了,二手房的网上签约被推迟了。该数据依然没有达到很多专家预测的18000台以上。
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结合除夕和春节,这个行情极有可能会持续影响3月,3月将迎来重要的“利好”节点。
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都在期待2024年,但楼市却不敢期待2024年。
就像某位经济学大师说的,2023年所有TM的预测都是错误的,请在2024年拉回来,没人能猜到。
但焦虑是真实的。
在年前最后一次线下沙龙中,粉丝朋友们都逃不开以下问题:
2024年,你能采取行动吗?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我的房子可以卖吗?我需要把它剪掉吗?新的一年会不会更糟?
上海楼市还会继续上涨吗?上海会步东京的后尘吗?
今天的文章是对新的一年的展望,聊聊大家关心的问题。
文章比较长,付费内容较多。送给年初有缘的人。
01
全面放松是主基调
2024年的主基调无疑是继续全面放松。
2023 年的大部分令人兴奋的事情都将是小测试:
认房不认贷,或者1214新政,实际上只是释放了一些杠杆。
早在房子认了但贷款没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发表过分析,发现大概率达不到预期效果:
上海本身买房的平均首付比例就很高二手钢结构市场,很多购房者既不想也不愿意用足杠杆。
所以,这只会让一些愿意加杠杆的人上船,整体影响不会那么大。
对于全国而言,杠杆本身又要回到信心问题,这与上海楼市当前急需资产流动性减弱是一样的。
现在已经加了几次药了,但是还没有达到效果,所以需要用特殊的药物。
2024年可能出台的利好中,新房限价放宽是肯定的,而最值得期待的就是限购的放松。
前者大家都很清楚。事实上,今年的价格上涨加上本地拍卖已经抵消了一些行业的倒挂。
我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楼市重回正轨的起点。
本来,在楼市上,新房价格应该领先现有住房存量的增长。
现在唯一的不确定性是,过去挂钩价格的项目未来是否会出现一些“补丁”,尤其是城市地区的豪宅。
据了解,黄浦最宇宙中心的豪宅项目已经耗资18万元。
考虑到超高层、品牌力、位置认可度等,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了。
之前有很多猜测,比如共有产权,比如支付地价,一切都会在2024年揭晓。
毕竟如果不上市的话,一些开发商的压力表很快就会爆炸。
02
限购/旧破小/裕达新
相比之下,大家更关心的是限购,无论是力度还是时间。
近日,我们同事不少直播间的标题都直接放出了“上海即将放宽限购”的字样。有粉丝用截图来询问我们。
我们的回答一直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持保守态度。
预测时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今年已多次证明这一点:
先知和大神所知道的大部分都是假消息。
不过,自由化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清楚的,值得一谈。
目前流传的版本无外乎两个方面:
按地区划分:五个主要新城允许申请,但市区不允许申请。
按资格:社保由5变3/落户放宽/限制外地单身购房。
当然,也可以混合起来,郊区放开+资质放开。
一般来说,放开资质的好处是最大的,可以快速释放一波购买力,尤其有利于刚需市场的复苏。
本轮市场降温的问题在于流通链断裂。中产阶级想换房子,却又无法摆脱已有的房子。
一旦资格放宽,一批购买力释放出来,就会有人接手中产阶级的房子;
当中产阶级手头有钱换房的时候,之前释放杠杆的好处才能真正释放出来。
这一利好对于远大新、老破晓等急需的物业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把远郊自由化的机会叠加起来,可以从郊区进来一批购买力;
持有五大新城房产,想要换入市区的朋友,将迎来一波机会,抓紧出走换货的机会。
但你一定要记住,不要不愿意拼,不要看到行情好转,价格上涨50万。
这一波不会很大二手钢结构市场,高调一定会成功。
2024年,无论是老的、小的、还是新的,大概率不会再上涨。
这一说法的核心是,郊区新房的供应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急需资产的性质并不存在稀缺性。
现在人口输入非常稳定在每年10万,楼市新增也非常有限,但郊区的远大新可以继续建设。
一旦缺口打开,短期内市场上就会出现一波二手房去库存的情况,但如果时间稍微长一点,本地拍卖会直接堵塞供应缺口。
在这个窗口期,能卖就赶紧卖,能换就赶紧。不会太久。
我们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阐述这个观点。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助手获取文章。
03
上海楼市动力转换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术语叫动能转换。
一般来说,这个术语用来描述作为城市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产业的变化。
上海房地产市场如今已经到了转型时期,房地产市场购买力的驱动力已经成为每年数十万人的进口。
这些人的需求与老上海、上一代上海漂流的需求完全不同。典型的一点是,他们不愿意“随便吃苦”。
现在的年轻人与20年前那群没有住好房子的年轻人完全不同。
他们不习惯住在又老又小的地方,而且元大新又太偏僻;
如果他们没有非常违法的理由去上海买房,同样的预算,他们完全可以去苏州、杭州买一套城里的好房子。
核心点在于,他们并不是没有出路,这与之前的时代完全不同:
如今在上海能买房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家里积累了财富。换句话说,他们有能力回到家乡定居。
另一群则是已经在上海小有名气的极其优秀的年轻人。他们确实要求很高,不愿意接手垃圾。
所以,不要以为有上海标签的房子就代表高贵。购房者不再是“高度宽容”的群体。他们有选择的权利。
您还可以观察近几年的趋势。同一社区不同房型的增速、同一板块不同品质社区的增速都在逐步提升。
贫困户型,即使是贵族区,如今也大幅下降。本质是人们的购买力要求变高了。
这对于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资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绝对不能盲目大量购买,更不能贪图便宜去采笋。
04
超高层时尚别墅
楼市供给侧也将进入新时代。
从产品类型来看,由于市中心土地日益稀缺,以及需要平衡风格别墅指标,未来十年市区将是超高层+低密度。
一些超高层建筑等产品已经上市,但遗憾的是市场还不太认可。
目前上海的超高层产品很少,样品也太少。这个品类其实是另一个独立于市场的体系,市场需要时间去教育:
一方面,必须给开发者时间来优化产品设计;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花时间教育市场,让市场逐渐形成对超高层产品的认识。
超高层建筑领域在国外其实已经非常成熟,国内很多城市也拿出了一些好的案例;
比如钢结构框架+幕墙的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毯入住率低的问题,而且户型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当然,钢结构也有钢结构的问题,但也是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案。
现在上海这样做的人已经不多了。短期内可能上市的某豪宅应该是钢结构的。如果有样板房的话,就能感受到与前滩的不同。
不过,无论怎么做,这类产品肯定不会像低密度产品那样舒适。
这种超高层豪宅在现有市场上注定无法与周边二手房竞争。
此外,与超高层建筑相对应的是风情别墅。
我不太看好这种房子,尤其是那种经过改造的老楼。
这栋房子本质上是一座孤儿,和一栋老平房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这些产品都是新的,与旧平房的舒适度没有可比性。
当然,对于那些买得起这种房子的人来说,我们假设他们不太在乎升值空间和流动性,所以我不再赘述;
我之前也写过专门分析。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助手获取文章。
顺便提一下,市区有多少风格别墅?你数过它们吗?
这个总量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老房子的小市场完全不够用。
但你想一想,一年能卖掉多少套老房子呢?
05
全面提升还是缩小规模?
近年来,上海的楼市在产品设计上实际上已经完全落后了,这是杭州之类的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不少经济较好的三四线城市都建设了五代房,但上海仍在建设99平米真石漆三居室。
当然,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向上海。从2023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将趋于改善,大型公寓将变得更加便宜。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分析过,但都没有抓住重点。最根本的是,一群家庭正处于换房周期。
在上海房地产市场人口引进最多、二手房交易量最大的那些年,交易量是现在的两到三倍,几年之内就大量出售。
按照平均房屋更换周期来看,目前这些人大部分已经进入更换周期,从而推升了改善需求。定位改善的新房和二手房都更容易出售。
当然,改善需求的释放需要很长时间,这个趋势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那么99年的三居室就一定是垃圾吗?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分析99平米三居室的价值,当时我们也提到:
这个产品并不全是垃圾,核心是回归到部门的供需关系。
例如,杨浦内环近年来已供应数千套99套三居室。大家都知道这个产品未来会发生什么。
类似的还有中兴路,也有类似的问题。
相反,在一些城区现有的产品结构中,99套小三居属于稀缺产品,所以这款房子还是值得购买的。
当然,还有规划思路、实施预期、部门购买力来源等因素,这些说起来都很复杂。仅凭供需关系,许多行业就会崩溃。
此外,随着近年来建筑法规的收紧,小三居室99的房屋可用率确实变得住起来不太舒服。
在大环境放宽平均住房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到120肯定会更好。
当然,钱包是否足够是最大的问题。
钱越大,花的钱就越多。这只是一个建议。
另外,改进越大越好。小心不要错配。
例如,135套两居室是只有豪华社区才能买得起的产品。
中产社区基本上是注定要降价的,而硬需求社区几乎是上榜App上的硬伤。
结论
由于篇幅有限,很多问题只能简单谈一下。
对于具体的购房需求,请随时与我们在线沟通。
也欢迎您线下参加我们的沙龙活动,面对面交流。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进入专属粉丝群体,进行一对一深度分析
请添加欢儿老师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