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如何打造可持续的创新产业空间?

   日期:2024-09-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58    
核心提示:华艺设计受邀将参与本次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空间载体规划设计探讨。因此,需要对新经济、新产业、新制造的规律和特征有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创造出“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产业新空间。致力于运用场景化设计思维,为城市带来全新想象力的建筑空间。

文章简介

近年来,以智能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新优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生活与行为的边界日趋模糊,产业空间重构、优化、迭代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打造面向未来、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空间,是政府、产业、运营商和规划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华艺设计受邀参与新生产力背景下空间载体规划设计的探讨。

▲ 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厂18号楼,©JJP潘基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构建优质产业空间,助力产业发展。但也要看到,不同产业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空间需求,需要分类研究设计。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和流程、仓储物流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需要对新经济、新产业进行分类。只有对新制造的规律和特点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打造出能“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新型产业空间。

继去年成功举办大湾区“产业上行”研讨会后,为促进跨行业交流合作,我们将于9月21日至22日在苏州举办“2024现代新兴产业园区规划与工程设计研讨会暨观摩会”。本次大会将围绕机器人、芯片、新材料、储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与工程技术主题展开讨论,届时将邀请来自产业、设计、技术、开发、运营等领域的专家担任主讲嘉宾,从研发、中试、生产、物流等环节出发,剖析产业特性与空间适配需求,探讨产业空间的迭代路径。同时,本次大会还将围绕长三角地区“产业建筑”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药明康德启东园区,©VAL Weishi Architecture,摄影:亮点图片

现诚挚邀请全国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促进局、产业地产开发运营企业、建筑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本次活动,交流探讨新兴产业空间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与运营话题。

李杰,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曾任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设计师、其子公司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特区建设集团旗下益创国际执行董事、深圳建工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现任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丰富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筑设计及工程管理经验,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李杰先生是国家标准《电子工业洁净室》的编委,也是国家标准《工厂设计规范》和《风机过滤机组》(FFU)的主编,出版过专利《一种空气处理机组排水管》和书籍《空气处理机组冷凝水排水管问题浅析》。 《理化实验室气流控制》等,主编专著《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深圳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培育发展的20+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编写《深圳优质产业集群》等。本次会议,李杰老师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的空间适配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唐正国先生拥有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1994年加入JJP团队,曾担任设计部项目经理、助理等职务,2002年起常驻上海、厦门,2012年起担任厦门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2020年起担任主持,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规划设计项目。30年来参与设计建设项目逾百个,涵盖住宅、医疗、教育、研发、工业生产等多种建筑类型。公司在研发及工业生产设施领域成绩斐然,曾为台积电、联发科、华硕等多家高科技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及工厂。园区类代表作品有:西安高新环普科技产业园建筑设计、合肥精和整体解决方案及详细设计、联发科武汉研发中心、台湾光子源加速器实验中心等。

▲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厂15号楼,©JJP潘基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蒋宇杰是美国纽约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在他二十余年的建筑生涯中,不断参与跨地域、跨文化、跨功能的项目,包括企业总部、研发生产园区、城市更新或环境再生导向的综合体、住宅和酒店等。他认为建筑师应跨类型、跨尺度发展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案,基于环境、功能和使用者研究建筑与规划的潜力和机会,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富有挑战性的城市与气候条件。他认为推动环境改善、保存和探索自然要素、重新连接破碎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应该是每一位建筑师,也是他自己的终极目标。现代新兴产业园区代表项目:药明康德南通国际新药研发园、药明康德武汉国际新药研发园、BioBio上海临港园区、上海东方生命港青浦新城园区、上海东方生命港青浦虹桥园区、富瑞健康科技创新中心等。

徐秉军,国药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拥有16年生物制药工程设计经验,参与并设计过200余个药厂,熟悉当地政策及生物制药法规、整个医药产业链及流行轨迹、生物制药工程设计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与CH2M、Wood Engineering、PMG、C3 Engineering等国际工程公司有长期良好的合作。 ,熟悉国内外GMP,包括中国GMP、美国FDA、EUGMP、WHO、PICS等法规,专注于服务高端生物制药企业,如ATMP、Mab、XDC、疫苗、CDMO公司等,徐先生还担任制药工程领域的专家,参与《工业建筑设计通则》、《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建筑”设计指南》等行业规范的编制。

胡哲,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深造,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Callison、NBBJ等公司担任设计总监;现担任启迪设计集团高级副总裁、总建筑师、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从业以来,主持设计了众多重要的工业、商业、产业、学校项目及国内外地标性项目,拥有超过27年的工商业综合体项目经验,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出色的国际市场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建筑设计思维,主持过多个项目在国内外获奖。近年策划出版《园区建设4.0——生态工业城规划设计实用原理》一书,多次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智学学院等讲授商业及工业园区设计理论。

孙伟,伟科建筑创始合伙人、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前期规划与建筑后评估分会会员、中国标准国际化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建筑设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西湖大学专委会委员、顾问。曾就职于Hans Kollhoff教授事务所(德国柏林)、Herzog & de Meuron(瑞士巴塞尔)、德国海因建筑设计公司,多年担任海因中国合伙人。为发展中国原创设计,2021年创立伟科建筑,其团队擅长复杂独特的科研、研发、教育、文化项目,作品曾获国际混凝土奖。设计大赛一等奖及德国国家奖、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深圳建筑创作奖、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美国大师奖、洛杉矶BLT奖、意大利The Plan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

▲ 北京小米超级工厂,©weico Architecture,摄影:陈曦工作室

曾利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物流及相关设计咨询工作,主持完成多项涉及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行业的项目,项目百余项,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经验丰富,承担过蜂巢能源、CATL、鹏辉、孚能科技、亿联智慧产业园等项目,担任高级工程师以来,获得科技或勘察设计、咨询等领域的奖励17项,取得相关实用新型专利8项,完成论文、专著编写4部,获中国机械工程第六研究院十大创新项目1项、十大创新团队1项,获授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

范林飞,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2016年加入中国建筑技术,从事装配式结构设计工作,参与设计的御景幸福家园是华南地区最高的装配式整体剪力墙结构建筑,还完成了长真公房项目中部分建筑的结构设计,该项目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公房项目,该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从事装配式结构设计期间,参与编写了《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指南》,完成了广东省项目《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研究》部分章节的撰写。 2020年深入项目现场,以项目技术总工程师身份转型项目技术管理,完成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1-3栋的技术管理,带领团队完成智能建造摩天大楼工厂多项技术研发,取得多项科技成果,项目荣获钢结构金奖,被评为广东省智能建造示范项目、省绿色建造示范项目。

殷传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东莞市亿联钢结构,深圳市建设工程评议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校外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综合体、超高层综合体、产业社区建筑设计。运用场景化设计思维,为城市带来全新富有想象力的建筑空间。在实践中探索面向城市未来的设计路径,注重设计的精细化品质和竣工的控制,对复杂问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已完成的产业项目有:招商杭州运河互联网谷、深圳宝龙尚景产业园、深圳龙华人才街区、深圳海岸城工业大厦、深圳龙华建泰工业园、泉州力城光电产业园等。

▲ 深圳宝龙尚景工业园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胡斌,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中科技大学学士、硕士。具有丰富的产业园区设计经验东莞市亿联钢结构,负责过数十个大型项目的建筑设计,包括产业园区、住宅、学校、综合体等,并获得国家、省、市勘察协会奖项。代表项目有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深圳天龙五基云谷产业园、惠州惠城西湖智谷产业园、中海佛山金珠大厦、东莞滨海湾新区威远岛低成本优质产业空间项目等。作为主编单位起草完成了《深圳工业建筑设计通则》、《佛山禅城城市工业行动指南》等地方产业园区规范。

深圳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 ©华艺设计

郑颖宇是美国注册建筑师,英国PLP Architecture管理合伙人。在20年的从业经历中,她将自己对场所营造、可持续性和智能建筑的理解带入设计过程中,包括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商业综合体、文化、科研和教育项目。她对科研和工作空间未来趋势的研究也体现在她近期参与的上海临港顶尖科学家社区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中。探索未来实验室工作空间如何适应不同的体验和需求,并依靠智能技术有效管理空间使用。郑颖宇拥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重庆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多次受邀在国际论坛发言,担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特邀设计评委。代表性研发项目包括: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临港)、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上海临港顶尖科学家社区人工智能实验室 ©PLP建筑

// 组织者//

北京中外友好建筑文化交流中心

程耕空间(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联合主办方//

启迪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苏州市勘察设计协会

// 支持单位 //

苏州市住房协会城市更新委员会

//媒体支持//

公园在线、青年建筑、“建筑工艺”

// 会议地点 //

苏州汇融广场假日酒店

地址:苏州市高新区城基路21号

//登记//

电话报名:13918635063(同微信)/1326 9363 718

联系电子邮箱:

- 结尾 -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