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加伦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 它成为迄今为止第一届“碳中和”冬季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也是中国提出2020年“双碳”目标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赛事。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于碧英教授告诉记者科技日报20日称,根据他们的评估测算,北京冬奥会实施了30多项低碳技术和措施,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总共减少了100%的二氧化碳排放。 约1万吨。
碳排放从哪里来,减少了多少碳,还需要中和多少排放……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项目“低碳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的支持下, ——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控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带领团队对北京冬奥会进行碳排放盘查。
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国家速滑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舜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 有限公司
项目正式启动时间为2021年9月,对于团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
北京冬奥会的碳排放不限于一时一地。 涉及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涉及人员、建筑、设备、材料、环境等。项目组自主设计研发了碳排放“测量(监测)-计算” (计算)-控制(控制)-规划(规划)”技术体系,并开发了“冬奥碳测量”平台,连接冬奥碳排放相关人员-机器-物质-环境数据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与管控功能合二为一,科学量化各项技术的减排贡献,使北京冬奥会碳减排行动评估有据可依、可量化、准确。 事情就是证据。
于碧莹表示北京钢结构设计公司,项目组要做的就是呈现和总结我国为绿色冬奥所做的努力。 他们设计了一套适合北京冬奥会的减排效果评估标准和方案。 在较短的时间内,团队加班加点,将北京冬奥会的低碳措施一一梳理,并量化每项措施的减排效果。
这是一个主要研究能源和环境管理的团队。 为了准确衡量每项技术的碳减排量,他们也必须在短时间内成为半技术专家。
国家速滑馆等场馆均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 历届冬奥会冰场主要采用氟利昂等合成制冷剂技术或氨制冷技术。 相对而言,二氧化碳制冰系统在压缩、冷却、节流、蒸发四个方面的效率更高。 同时,场馆采用冷热联合技术,回收制冷系统余热,可用于场馆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除湿等。 “我们评估时,需要了解这项技术是什么样的,它与传统制冰技术解决方案有何不同,以及哪些差异会影响碳排放。” 于碧英表示,根据他们的测算北京钢结构设计公司,按照四个月制冰时间来看,与传统中冷制冰相比,国家速滑馆等四个采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的场馆减少了排放减少约 6,400 吨二氧化碳。
又比如,“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它没有在游泳池内填充混凝土并铺设冰面,而是创新性地在游泳池内建造了可变形的钢框架结构。 他们计算出,这项技术减少了近850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些都是中国赛前减排的贡献。
游戏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值。 于碧莹表示,项目组在冰立方和国家速滑馆两大场馆的看台区、耗能设备、观众入口等数十个点位安装了成套智能监控设备,实时采集人流、能源消耗、场馆环境等数据。 等待数据。 数据被传回团队开发的冬奥碳测量平台,计算场馆各区域的碳排放量。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综合计算中国举办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和减排量。
选择这两个场地是因为它们使用不同的制冰技术。 两个场馆监测到的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于其他冰场也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对于造雪项目,碳排放量主要根据所使用的造雪设备、观众区的具体设计和施工工艺来计算。
赛后,按照“科技冬奥”项目的要求,团队还将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低碳解决方案和低碳成果,并进行全球宣传计划展示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低碳行动。 和减排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唐宝军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人类需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多年来,我国也一直履行减排承诺,积极引领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和决心,也体现了我们作为大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责任。” ”。 唐宝军强调。
(科技日报北京2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