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邵萌
2 月 15 日,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此地再次沸腾。中国小将苏翊鸣在谷爱凌之后,又一次做出“飞天一跃”并收获金牌。随着苏翊鸣夺得金牌,首钢滑雪大跳台顺利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的赛事保障任务。2 月 16 日,这个世界上首个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地成为北京冬奥会最早完赛的竞赛场馆之一。
这座新建场馆仅有四个冬奥会比赛项目,中国运动健儿在这里收获了“双金”,很多人盛赞这里是中国冬奥健儿的“福地”。
最美的水晶鞋,时空雪飞天,以及奥运风向标和京西新地标等。在这段时间里,首钢滑雪大跳台得到了中外媒体以及国际奥委会官员和运动员的高度评价,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雪中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最好的赛道”如何炼成?
200余小时连续造雪 每天15小时维护赛道
谷爱凌夺金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我滑过的最好的赛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国际奥委会北京竞赛协会主席小萨马兰奇也对其赞不绝口,其他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同样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
大跳台工作人员为了这条赛道,从 2021 年 12 月 12 日开始进行“造雪工程”。7 台造雪枪和 4 台造雪炮同时发出声响。通过智能化造雪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出发区、助滑坡、起跳区和着陆坡对雪量和雪质的不同需求塔形钢结构,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造雪效率,以确保节能环保。
首钢滑雪大跳台与其他雪上场馆不一样,它是唯一一座位于城区的。北京城区的特点是白天气温高、降温晚且寒潮短,正因如此,只有在深夜到凌晨这段时间才能满足造雪的要求。为保证造雪任务能如期完成,山地运行经理韩冬带头,刘麒和魏巍重点配合,14 人造雪团队时时监测气候和风向条件,一旦条件合适就及时启动设备,并且每隔一小时就进行一次实地查看,这样就能以最大效率进行造雪。连续造雪累计时长 200 余小时塔形钢结构,最终完成了约 4190 平方米的赛道造雪面积,造雪总量达到 11500 立方米,还储存了 3600 立方米的雪,为赛道塑形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雪联有要求,二次塑形专家要搭建助力运动员“飞翔”的台子。需先通过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塑形。整个过程难度较大,首先要用压雪车将雪推出大致形状,接着用不同型号的雪耙、铁锹和除雪锹进行人工塑形,然后用红线和水平仪这些精密仪器进行找平,压高补低,以完成精细化塑形处理。起跳台经过反复测量调整后,其搭建高度约为 4 米;起跳台与着陆坡的坡度约为 40 度;结束区的长度约为 30 米。
数据的设计与确认工作,搭建仅仅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每日的维护。当运动员还未到达时,如果赛道上没有人在滑行,那么赛道的状态很可能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出现或软粘或结块变硬的情况。因此,我们每天都会推着塑形工具,并且穿着“冰爪”,在赛道上来来回回地走上几十趟,二次塑形专家小赛这样介绍道。赛前的目的是让赛道一直保持在可用状态,赛时要平整滑行留下的痕迹,补充绘制提示标线,对雪质的软硬进行测试,以此来确保赛道的滑行舒适度。
在现场,时常能见到一些人,他们就像蜘蛛人那样“吸附”在赛道上,仿佛在“飞檐走壁”。从早上 5 点一直到晚上 8 点,甚至 9 点、10 点,他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测试,还来回修整,十分辛苦,也特别累。特别是今年以来,天气异常寒冷,每次回来,人都被冻僵了。然而,当看到运动员对咱们的赛道很满意时,那些辛苦就都不算什么了。小赛笑着说道。
运动员腾空的身姿与冷却塔上的会徽交相叠映。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废弃冷却塔如何化身标志性景观?
反复测试效果 会徽由手工涂装
谷爱凌和苏翊鸣一同火起来的,还有大跳台旁边涂刷着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谷爱凌惊喜地表示,旁边的那四个“大烟囱”,给大跳台增添了一种酷炫的气氛,而这种酷炫的气氛正是滑雪大跳台所需要的气场。
谷爱凌提到的“大烟囱”,实际上是老首钢已废弃的冷却塔。它在极具现代感的大跳台旁边,展现出特别的厚重感。与雪白的赛道以及五彩的会徽相互映衬,形成了反差式的辉映,从而有了“炫酷的烟囱”以及“仿佛置身于网络世界”等诸多美妙的赞誉。
这些冷却塔一直运行到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停产。
转播人员和摄影记者把长枪短炮对准运动员腾空的身姿,突然发现能与冷却塔上的会徽交相叠映。于是,“大烟囱”成为镜头捕捉的焦点,并且被定格成精彩的瞬间。据悉,按照 OBS 转播画面的需求,冷却塔作为运动员腾空而起的重要背景,将会出现在高速摄影机画面中,成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重要识别元素。
其实,涂装的设计有很大难度和挑战,涂装的实施也有很大难度和挑战。冷却塔塔形巍峨高耸,历史沧桑久远,其蛋壳结构的主体十分脆弱。为确保景观效果,设计团队进行了反复测试,还重建了冷却塔模型,模拟运动员起跳轨迹,精确测算出冷却塔会徽涂装的尺寸和角度。最终确定涂装会徽高 16.5 米,宽 13 米,距地 46 米,这个点位的确认使得与运动员实现了交叠。
冷却塔形体较大,施工时需把会徽切分成单元画面,然后逐点确认会徽转折点,最后进行手工涂装。画幅需大,色彩要艳,图形要清晰,冬季施工难度极大。不过,在场馆团队、业主首钢以及属地石景山的共同努力下,涂装工作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于 2022 年 1 月 2 日顺利完成。这个景观的完成使得“出圈”照片得以产生,同时也成全了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的有效融合。
工作人员推着塑形工具修整、维护赛道。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他们才是大跳台的钢结构”
赛时,起跳台侧面的马道(镂空楼梯)处有几个人一直站在那里,他们穿着带有红十字的橙色背心,身边还摆放着医用担架。站在那个位置,只能看到运动员起跳的瞬间是背面,而运动员翻转、抓板、落地这些最精彩的部分完全看不见。运动员表现得好不好?分数是多少?他们只能通过现场的音响以及观众的呼喊声来得知。
运动员有可能在赛道中间受伤,所以除了结束区之外,我们需要在起跳台周边安排医疗保障人员。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实现我们的承诺。场馆团队医疗经理高晖介绍道,他们在赛场边要做到在 2 分钟内将患者运至场地外,4 分钟评估完伤情并启动转诊流程,将患者转往定点医院,15 分钟让患者抵达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有这样一群人,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精彩赛事,而他们却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忙碌着做自己的事。他们要负责计时记分牌的工作,要管理视频大屏,还要负责有线电视以及无线电频率等方面的事务。他们身处赛场,却无法欣赏到比赛,因为他们的眼睛始终紧紧盯着眼前的设备。
忙碌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工作人员。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转播信号能将精彩的赛事即时同步地传输出去,且信号需保持平稳;通信网络必须高速,以便记者能在第一时间把图文和视频发送出去;计时记分的数字要精准,各个环节要紧密相连,渠道要保持通畅,要在第一时间把分数统计出来,然后传输回赛场,让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现场和电视前的观众都能无时间差地获取相关信息。我们得用最快的速度,让运动员的成绩能够在第一时间呈现出来。谷爱凌和苏翊鸣夺冠这件事,我们是最早知晓的。技术经理张金媛如是说道。
身处赛场却无暇欣赏赛事的人有很多,在大跳台的工作人员当中就是如此。他们默默坚守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首钢大跳台赛事得以圆满完成,没有留下遗憾,只有满满的自豪。正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主任宋世媛所说:“他们就像是大跳台的钢结构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