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年零6个月的加工制造,中冶钢构近日完成了单个项目4万吨以上的钢结构制造任务,实现了“开门红”。
3月30日,随着最后一个钢结构构件下线,中冶钢结构制造事业部第一制造厂承担的南京金融城二期东区项目钢结构加工任务圆满完成。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地上超高层建筑5栋,主塔建筑高度416.6米,钢结构总重近4.1万吨。 建成后将成为南京第一高楼。
“该项目钢结构总重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的重量,我们攻克了锻件和高强钢的焊接技术,以及物理预装配和数字化预装配相结合的技术。 ” 中冶钢结构制造事业部制造部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桁架层上的锻件,其截面尺寸为700毫米×800毫米,采用不同的高强度钢板焊接而成。强度钢。 钢板厚度为100毫米。 焊接难度很大。 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
最终,该项目核心的桁架预拼装以“柱轴偏差3毫米以内、整体尺寸偏差5毫米以内”验收,展示了公司大跨度、大体量、非平面多边形重型-值班桁架预装技术实力和高品质加工水平。
在圆满完成任务交付的同时,中冶钢构继续聚焦国内高端产品,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瞄准世界市场。 今年以来,订单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高。 今年一季度,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呈现良好的上升发展态势,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稳中有进”。 作为上海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工厂,中冶钢结构制造事业部今年第一制造工厂的订单量较往年增长了30%。 “今年一厂订单量在10万吨左右,一半以上的项目都是出口项目宝山钢结构,而且都是高附加值项目,比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铜冶炼项目、印尼的铜冶炼项目等。金光纸业项目、韩国浦项项目、宝钢沙特S项目等”中冶钢结构制造事业部第一制造厂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应对订单的增加,各个生产车间都忙碌起来。 除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外宝山钢结构,今年该公司还引进了焊接机器人、智能坡口机器人等新型智能设备,提高加工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在下料作业中,记者看到,通过激光切割智能设备,切割、钻孔轻松、全自动完成。 据介绍,使用这款数字智能设备后,一名熟练工人可以替代一个团队20名工人的工作量,效率比传统作业提高9倍。
“我们的智能化分为三步:第一步今年实现切削材料生产智能化;第二步明年实现二次设备工艺智能化;实现喷砂喷漆智能化到2025年,每年投资约1500万至2000万,最终将成为无人工厂。” 目前,制造工厂正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造强国战略。
记者:孙子英、赵远昂、张欧英(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