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知名汽车品牌大众集团对外发布了最新的财务报告。根据报告,本年度第一季度大众集团的总营收达到了776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8%。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销售业绩的提升。然而,尽管销量有所上升,大众集团的利润并未随之增长,反而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具体来看,第一季度大众集团的营业利润仅为29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7%。大众汽车表示,中国以外市场的汽车销量增长支撑了营收提升。
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总销量达到了213.36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具体到各个细分市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多数市场均实现了增长,其中美洲市场尤为显著。然而,在中国市场却出现了下滑趋势,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呈现负增长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单一销售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其累计销售量达到了64.41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1%,这一比例占据了全球总销量的3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唯一一个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大众汽车在西欧市场的销量提升了3%,达到了81.4万辆;在中欧和东欧地区,销量增长了7.9%;在北美地区,销量同比增长了4.4%;在南美地区,销量同比增长了16.6%;而在中东/非洲地区,销量同比增长了12.3%。尽管这些地区的销量均有所增长,但中国市场的下滑依然对整体产生了显著影响,即便其他市场的增长也无法完全弥补中国市场的下滑趋势。
中国市场的大众销量出现下降,这一现象突显了欧洲汽车行业正遭遇着严重的挑战。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迅速推进,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崭露头角,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独特的产品理念,他们迅速占据了低端市场的份额,对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众多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直接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在购车时拥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对价格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强。为了与国内品牌展开竞争,大众汽车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推出了多款更新换代的新车型,并采取了统一售价的策略,以期保持销量的稳定。然而,这些措施仍然难以完全抵消国内品牌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众汽车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进展并不显著,尤其是在过去两年。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其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达到了21.68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8.9%。然而,这一增长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下滑,同比减少了36.8%,销量仅为2.59万辆。与此同时,其他市场的销量却实现了显著增长,尤其是欧洲市场,同比增长高达112.5%。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的纯电动汽车销售量有所下降;然而,这主要归因于国内汽车厂商正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的转型进程。尽管大众纯电动车的销量出现了显著下滑,但由于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这一现象并未对大众纯电动车的发展造成实质性影响。
为了巩固在我国市场的立足点,大众汽车计划在年内陆续投放多款重量级新车,包括已上市的途昂PRO和途岳L,以及即将推出的凌渡L、朗逸PRO以及全新朗逸等系列车型。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大众集团旗下的三家合资企业分别展出了各自的全新概念车型。这些车型包括上汽大众推出的ID.ERA概念车,这是一款全尺寸的增程式混合动力SUV;一汽-大众带来的ID.AURA概念车,一款紧凑型纯电动轿车;以及大众安徽的ID.EVO概念车,一款全尺寸纯电动SUV。据悉,这三款概念车的量产版本预计将在2026年与消费者见面。大众汽车集团承诺将坚决执行“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发展策略。到2027年,该集团将依照详尽的产品布局,陆续推出20余款新能源汽车,涵盖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增程式车型。届时,集团旗下的各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将提供大约30款纯电动车型。
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携手,共同研发了全新的CMP整车平台以及CEA电子电气架构,并将这些产品推向中国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大众汽车还与地平线、卓驭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推进向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奥迪与上汽集团联手,推出了AUDI品牌,其首款车型AUDI E量产版预计将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首次亮相,并计划在同年实现量产和交付。
面向未来,大众公司透露,鉴于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贸易壁垒的持续提升以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司预测全年的销售利润率、净现金流以及净流动性都将位于预期目标范围的较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