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收到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建筑结构”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在最后点击“在看”和“点赞”文章的。
星级设置: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点击右上角“设置为星星”,公众号名称旁边会出现一颗黄色五角星(Android、iOS用户操作相同)
本期推荐
《建筑结构》2024年第20期是专门策划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辑”。设有工程抗震与隔振技术、钢结构及组合结构、智能设计与施工、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地基、竹结构与桥梁等栏目。
工程抗震隔(振)技术
工程抗震与隔震(隔振)技术专栏探讨了阻尼器变形放大系统和弯头变形放大装置的新发展、预制轻钢框架-短腿组合墙结构的抗震性能、人体舒适度评价标准等。 -引起的结构振动。研究了预应变SMA-TMD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依据《维持建筑物正常功能抗震技术导则》(RISN-TG046-2023)进行解读。同时,对9月份框架结构减震隔震技术的影响及经济分析进行了解读。基于极限状态整体抗震可靠度分析及应用的近断层带及高层结构稳定性研究
李国强等.全面回顾了齿轮式、杠杆式、旋转式、负刚度阻尼器变形放大装置的主要问题和应用瓶颈,分析了弯头式变形放大装置的主要优点。讨论了在肘型形变放大装置的基础上提出的剪式形变放大装置的特点及发展需求。针对肘型和剪刀型形变放大装置的面外整体动态失稳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形变放大装置,并介绍了三维形变放大装置的结构和力学模型。根据阻尼器变形放大装置的工程应用要求,提出了放大装置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研究需求,包括适合安装变形放大装置的耗能减震结构的实用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变形放大装置和阻尼装置的研发采用新型连接铰链节点,弥补连接“隐缝”带来的变形放大损失,确保此类装置易于设计且能够高效可靠地工作。
曹万林等.对3个全尺寸试件(1个轻钢框架结构、1个轻钢框架短肢桁架结构、1个轻钢框架短肢桁架组合墙结构)进行了低周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结构失效模式、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变形性能、能量耗散和应变。所提出的装配式轻钢框架-短肢组合墙结构具有清晰的力传递路径、优越的抗震性能、组装方便。特别适用于低层、多层预制轻钢组合结构。
潘鹏等.简要介绍了《基于维持正常建筑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RISN-TG046-2023)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和各章内容,对其关键条款进行了深入解读,并详细讲解了设计建筑物在地震期间正常使用的过程。
陈军等人通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获得了近期研究关键词的共性分析图、聚类分析图和涌现表,得出人致结构振动舒适极限是振动舒适性领域近期研究的热点;然后,从实验研究和标准规范两个维度,梳理了近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振动舒适极限研究,梳理了近40个规范的规定及相互继承关系;最后,讨论了两种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工作方向。
潘毅等.以多层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保证结构力学指标达到规范限值85%的原则下,进行了抗震、减震、隔震设计。地震模型对9度带近断层地震和非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钢结构设计规范2024下载,并进行工程体积和经济分析。结论是该减震设计的工程造价是最低的。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李作华等。建立了基于等效刚重比退化率的总体稳定能力极限状态方程,提出了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总体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以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例,进行了整体稳定能力极限状态抗震可靠度分析,并与现行设计规范相适应的变形能力抗震可靠度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为了解决钢结构在地震激励下加速度响应过大的问题,姜子勤等人。介绍了将形状记忆合金(SMA)应用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装置的解决方案,利用SMA的特性实现有效的自动复位和稳定阻尼,在TMD上应用预应变的SMA杆来提高阻尼设备的性能。通过实验测试和有限元模拟,对预应变SMA-TMD安装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
钢结构和复合材料结构
《柱钢与组合结构》介绍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形式及研究进展、预制夹芯保温槽钢FRP-钢板-槽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轴压性能、重载-具有不同连接节点的工作管道。支吊架的承重性能。
王元庆等.对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内筋连接节点、外筋连接节点、贯通式连接节点等多种类型的钢管混凝土柱。螺栓连接节点。 ‐钢梁连接节点形式特点及现有研究。从承载力、刚度、失效模式、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各类连接节点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刘学春等.提出了一种预制夹芯保温槽钢FRP-钢板-槽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并设计了3种不同加固形式和混凝土类型的墙板试件进行轴压试验。研究轴压作用下墙板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承载力储备系数、延性系数、材料利用率等性能指标。利用ABAQUS软件对墙板进行参数分析,研究预埋钢板的强度和厚度对其轴压性能的影响。
鉴于预制管道支吊架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侯河涛等人。开展了不同连接方式的预制重型支吊架的足尺试验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探索不同连接节点的支撑。吊架的损伤形式及承载能力。
智能化设计与施工
智能设计与施工栏目介绍了我国智能建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融合聚类算法和改进的Harris Eagle算法的建筑机器人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生成式智能结构设计在建筑设计招投标中的应用案例。
刘美霞等在分析智能建造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家级智能建造政策体系和地方在财政、土地、税收、评价、人才五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并对数字化设计进行了总结分析、智能生产、智能化施工、智能运维、建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施工装备等智能建造的六大关键技术领域和典型应用场景,提出了智能建造的上、中、下游。采用12个核心产业分类方法,研究了部分地方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智能建筑在基础研究、产业发展模式、技术研发、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判断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品质提升、成本降低”将成为行业的主旋律,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是未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建造。
刘占胜等.分析了建筑机器人的多机任务分配问题,将其转化为多行推销员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Harris Eagle算法和聚类算法的建筑机器人多机任务分配方法。解决。共采用3*15、5*40、8*70不同尺寸的施工机器人*施工任务三个随机生成的数据集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为满足建筑设计招投标的需求,陆新政等人集成了建筑结构方案的智能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过程的自动化,包括:结构设计图纸、结构分析模型、材料消耗数据生成。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柱以简支梁为例,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可靠性及整体阻力系数标定。同时,研究了考虑结构空间效应的RC框架梁的轴向约束刚度。
卢大刚等.总结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总体承载力和总体阻力系数设计值的确定方法。他们将FIB混凝土结构整体阻力系数的设计方法与结构整体可靠性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承载力和整体阻力系数的可靠性。电阻系数标定原理。以双面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支梁为例,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对简支钢筋混凝土梁的整体承载力可靠度和整体抗力系数进行了标定,发现:简支钢筋混凝土梁支撑梁的整体承载力可靠指标一般大于构件承载力可靠指标,且整体可靠度指标和构件可靠度指标均远大于目标可靠度指标。
为了真实反映结构对框架梁的空间约束效果,韩晓雷等人研究了框架梁的空间约束效应。提出了轴向约束刚度指标来量化结构空间约束,并建立了可以模拟框架结构空间约束效果的数值模型。在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单参数分析得到了对RC框架梁轴向约束刚度影响较大的关键变量。最后,将关键变量在常见工程取值范围内进行充分排列组合,并进行大规模数值分析。通过分析框架梁轴向约束刚度的分布规律和作用机理,得到了RC框架梁在极限状态下的计算结果。轴向约束刚度的计算方法。
基金会和基金会
基础与基础专栏介绍了综合岩土工程咨询的实践与展望、基坑底部抗隆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在隧道衬砌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顾国荣等通过介绍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具体展示了岩土工程一体化咨询在桩基础工程、地基加固工程、基坑工程和地下结构抗浮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岩土工程一体化进行了阐述。化学咨询技术方法。最后指出了岩土工程项目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咨询工作重点钢结构设计规范2024下载,并提出了岩土工程一体化咨询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于基坑底部的抗拔稳定性,郑刚等。讨论了经典方法、我国现行标准方法及其规定的安全系数限值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考虑土体强度时的各种稳定性验算方法。非均匀性、支护结构埋深、刚度和抗弯强度等影响因素下的改进和发展,以及需要考虑的地铁车站、综合管廊等窄基坑抗拔稳定性研究进展基坑宽度的影响;基于地基承载力模型和圆弧滑动模型的窄基坑改进中,探讨了基坑底部隆起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校核方法。
张令馨等.首先总结了隧道衬砌病害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衬砌病害数据集的建立过程;随后,总结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隧道衬砌表面病害和内部病害检测中的方法和应用;最后,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竹结构和桥梁
“竹结构与桥梁”专栏介绍了竹结构在多层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研究了考虑挠度和角度约束的桥面连续截面应力计算方法。
肖岩等基于Gruban工程竹力学和加工方法的研究成果。参考现有木结构设计方法,完成了两栋多层竹结构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两座建筑均采用重型工程竹框架构成主体结构,并配备抗侧力斜撑和剪力墙。通过计算设计了结构构件的尺寸,并进行了抗震和抗风分析。
易廷华等.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梁挠度与旋转约束对桥面连续断面变形协调的桥面连续断面应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值以及桥面现有连续断面应力进行了比较。比较力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最后以连续混凝土桥面简支T梁桥为例,给出了一种易于应用的确定桥面连续截面应力的方法。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预测精度较高。
第 54 卷,第 20 期,2024 年
点击查看往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