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9点,鲁南高铁荷泽东站房工程传来喜讯,由中国铁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鲁西南在建最大客运站——荷泽东站房工程屋面钢结构顺利提升,标志着荷泽东站房主体结构工程全面完工并全面启动装饰装修工程,为荷泽东站如期保质保量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荷泽东站位于山东省荷泽市,总建筑面积198697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59576平方米,落客雨棚及悬挑面积3334平方米,站台雨棚面积31596平方米,其他站房配套设施10万平方米。由地下出站层、站台层、高架候车层组成。场站共设6个站台、15条线路,分为鲁南场站和雄上场站。其中,鲁南高铁场站共设3个站台、8条线路(含正线),雄上高铁场站共设3个站台、7条线路(含正线)。建成后,荷泽东站日运送旅客量可达4万人次。这也是鲁南高铁曲河段唯一采用钢结构网架技术的车站建筑。
据了解,6月11日下午3点58分,菏泽东站房工程屋面钢结构开始吊装,经过近6个小时,站房及雨棚钢结构屋面施工顺利完成。
据介绍1米悬挑钢结构雨棚做法,菏泽东站整体钢结构屋面施工主要位于高架候车层上方1米悬挑钢结构雨棚做法,最大投影长度254m、宽度224m,屋檐标高30.0m,屋脊标高38.1m。采用双向钢管桁架+钢管柱刚接形成的双向相交桁架结构体系。通过钢柱与屋架刚接,在38米高度处采用四边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独块桁架组合支撑屋面。整个屋面两侧宽,中间呈弧形收窄。屋面顶部共设8个天窗,天窗桁架采用吊杆形式连接。
由于钢结构节点复杂多变,现场拼装控制精度要求高,施工场地狭小,二次拼装量大,分布面广,现场施工工期紧、任务重,若采用常规的高空散装或高空现拼装方式,需要搭建大量高空脚手架,并在高空进行大量焊接作业等施工作业,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本项目钢结构施工在实践中突破常规,采用场外拼装、半成品吊装的方式。其中场外拼装区采用21台龙门吊进行成组吊装,现场采用4台320吨履带吊进行吊装定位,吊装区采用19台汽车吊进行现场拼装。经过540名施工人员近80个日夜的不懈努力,约4800吨的屋面、3200吨的商业夹层、3200吨的平台雨棚最终从无到有无缝衔接、完美结合,以最雄伟的“钢”姿呈现给世人。
在商业夹层、屋架、雨棚安装连续交叉施工中,菏泽东站项目全体员工在“力争保工期、捍卫质量”的强烈号召下,项目管理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研究比较多种方案,最终选择了既安全又经济的整体顶升方式。通过分解站房钢结构施工工序,划分施工工段,组织各高水平专业脚手架班子,明确岗位职责,有针对性地对接连接,并尽快配备机械设备、材料、周转工具,确保工序交叉时思路清晰。
在24小时不间断连续作业条件下,近7万个构件准确就位在各自的位置,每根杆件均配备专人实检,确保误差控制在正负2mm以内。站房钢结构共完成现场焊缝4.3万余道,总长度达3.5万延米,经按要求对一、二级焊缝进行超声波自检和三检,焊缝探伤合格率达到99%以上。最终高效完成站房、雨棚钢结构封盖施工两大节点任务,按时完成节点工期,确保各工作面高效推进。
中国铁建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荷泽东站房工程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自2020年5月开工以来,项目管理团队充分发扬“开山辟路、跨河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开工就是决战,迅速组织资源开展施工生产,克服了施工场地小、工期压力大、站房、广场工程协调性强等诸多困难。加之荷泽东站建设工序复杂,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设计上采取了多项突破创新,具有工程量大、工期紧、跨专业多、综合性强等特点。在中国铁建集团十余年的高铁站房建设中,荷泽东站也是一大挑战。
车站采用TOD(交通引领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高效融合,在车站附近引入多种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高度复合的城市功能。商业功能设置在下沉广场,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的连续性,形成包括车站在内的城市节点,有利于聚集人气,形成良好的综合商业氛围。将建设高铁片区前广场、市政道路配套设施、万福河景观长廊、景观轴水系,全面提升片区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十江流四湖,盛世牡丹开,八方来客迎。” 荷泽东站是目前鲁西南最大的高铁客运站,也是一座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其建成通车后,将与京沪、京九高铁,与雄商高铁、郑徐客运专线等国家干线高铁互联互通,形成北连京津冀、南连长三角、西连中原、东连沿海的高铁网络。它的建成,不仅将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为荷泽经济打造新的腾飞,而且对加强我省与中西部地区的沟通交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