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成功源自于每一位精工员工的汗水、辛勤和努力,以及他们所认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近日,《证券报》记者走进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精工钢结构”)采访时,上海市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精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朝阳强调了这一点。
20年来,精工钢构从最早的板材业务,到第一栋钢结构建筑施工,再到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承建鸟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精工钢构已连续五年稳居国内钢结构行业第一,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22.7亿元,创历史新高,实现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192.98%。
从乡镇企业起步
为奥运建“鸟巢”
时间追溯到1999年,精工钢构的前身浙江精工集团与德国Bühne-Daimler集团旗下的卡尔-博钢结构有限公司合并,组建浙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方朝阳担任总经理。
今年,继完成首栋钢结构大厦——精工商务大厦建设后,这家由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公司从此与钢结构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朝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精工”二字,取自“技术精湛,品质精湛”,我们秉承“工匠精神”塑造品牌,以一流的技术和品质打造精品工程。
在他的带领下,精工钢构的业务不断拓展,逐渐由工业建筑拓展到高层钢结构、空间钢结构。
2001年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同济精密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同年公司取得国家建设部“专项设计甲级”资质。
2002年,精工钢构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在钢结构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同年,精工钢构中标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合同额超亿元,这是公司历史上第一个亿元项目。
回首这次工程,方朝阳依然感触颇深。该项目弦杆桁架跨度达到128米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包括,是当时国内最大跨度工程,而当时精工钢构还没有承接类似项目的经验。
2002年9月底,工程基本完工,一场大雪突然来袭,构件上积满了雪,人站在上面很容易滑倒,为了防滑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包括,精工钢构的施工人员在棉衣上缠上了草绳。
如此恶劣的环境,工人们丝毫没有退缩,该项目负责人在视察工地时,踩进伸缩缝受伤,为了不耽误工期,瞒着大家,简单用冷水冲洗,第二天脚就肿起来变形,根本动不了。
正是凭借着这种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精工人冒着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仅用58天就完成了该项目的验收,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
2003年,精工钢构通过收购安徽长江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上市,并利用募集资金建立了覆盖中西部地区的钢结构生产基地——长江精工工业园。
上市后,精工钢构承接的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国家体育场“鸟巢”,方朝阳介绍,国家体育场是精工钢构继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之后承接的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项目。
从开始投标,到构件加工生产完成,再到钢结构最终合拢、顺利卸车,精工工人们凭借着勇敢的拼搏和一丝不苟的施工,成功啃下了这块“大骨头”。
当时,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压力很大,为此,工艺技术部部长亲自带队,集合各方技术力量,大家夜以继日地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反复论证,制定了6套焊接工艺考核方案,并通过对每套方案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实际施工中的成本效益,确定最佳方案,最终在国家体育场110mm厚板高强钢Q460EZ35焊接工艺考核中取得成功。
但前方还有不少挑战。精工钢构要做的第一个构件,是“鸟巢”众多基础柱座中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个,钢板最大体积折合12立方米,构件重达162吨。结构复杂,组合节点既有H型钢截面,也有T型截面,还有多边形截面,再加上箱体节点内部布满了横向和纵向加劲板,制作难度可想而知。
2005年8月30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凝聚着精工工人心血和汗水,被誉为“鸟巢第一柱基”的C14柱基,完成了单元焊接、总装和预装工作,巍然矗立在工地上。
从第一根柱脚,到薄壁箱形柱,到无模弯扭箱体;从第一根精细弯扭构件,到第一个精细节点,到第一批精细腹板。一件件精工细作的产品,从江南水乡发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吊装现场。
“目前,公司承建的众多体育场馆项目中,有2022年冬奥会、残奥会三大赛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地——深圳湾体育中心、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体育场建设等。公司还承建了全球最大的机场航站楼——吉达机场,以及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麦加火车站、上海虹桥枢纽工程、南京南站等。商业建筑方面则有全球第一高塔——1007米的沙特天皇大厦,以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世贸中心三期、广州新电视台(小蛮腰)、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广州东塔)、港珠澳大桥?香港边检大楼等。”据了解,其中多项工程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银奖”“国家钢结构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瞄准装配式建筑蓝海
领跑者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自2013年起,精工钢构就把绿色集成建筑作为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实施由“建筑钢结构建造商”向“钢结构建筑集成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国家层面,政策利好不断涌现。2016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2017年6月1日起,《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实施。
事实上,2015年我们的绿色一体化业务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实施了项目。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精工钢构已通过“成套技术特许经营合作”的方式在宁夏、河北等地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合作推广。
精工钢构有着“千亿梦”,目前中国建筑市场容量20多万亿元,精工钢构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公司将重点抓好两大新业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绿色节能建筑集成业务,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二是商业模式转型,由钢结构建筑专业分包商拓展为项目施工总承包商。
精工的两大重点业务也符合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方向,因此我们非常看好行业前景,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方朝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