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T 互联网联盟
中国“互联网+无损检测”的定义者和先行者
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颁布已经7年了,这些年,笔者在各个施工现场也遇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作为经验,分享给同行们。
案例一:某建筑工地,某钢结构公司承包了该项目的钢结构制作及安装,工厂拥有完整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可以覆盖该项目的所有板厚及接头形式。
现场安装时,监理要求提供焊接工艺评定文件,承包商拿出工厂的文件,称他们是同一家公司,已有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现场可以用该公司的合格文件代替。
点评:根据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第6.1.3条规定,焊接工艺评定的条件应体现施工现场的条件,虽然钢结构公司有符合项目要求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但这些文件体现的都是工厂生产,现场安装的温度、湿度、设备、风力等与工厂不一样,所以焊接工艺评定还是要根据实际焊接情况在现场进行,评定合格后才能进行焊接。
案例二:某桥梁施工现场在焊接前进行了焊接工艺评定,评定过程中焊接样板坡口间隙为3~5mm,桥梁段拼接时,由于累计误差,现场拼接坡口间隙达到20~30mm。监理要求重新评定焊接工艺后方可开始焊接,但施工方以规范未规定间隙变化需重新评定为由拒绝。
评论:规范中没有提到坡口间隙变化时需要重新评定。但焊接工艺重新评定的条件之一是多道焊与单道焊之间的变化。当其变化时,会引起焊缝的变化。
当坡口间隙和角度变小时钢结构焊接工程,填充区变窄,焊道变少;当坡口间隙和角度变大时,填充区变宽,需要增加焊道,焊道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焊缝的层间温度,导致焊缝金属金相组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因此,当坡口角度和坡口间隙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评估焊接工艺。
案例三:某工程最大板厚为120mm,材质为Q345GJB-Z35,恰巧施工单位以前的工程与本工程类似,最大板厚为80mm,材质为Q345GJB-Z35,按照厚度代换原则,厚度大于70mm的板材都可以代换,而该值的上限为无限厚度,因此施工单位想用以前工程的焊接工艺考核来代换。
点评:不可替代。根据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第6.1.9条规定,对于焊接难度等级为D级的钢结构焊接工程,应按工程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根据表3.0.1钢结构工程焊接难度等级分为D级,板厚大于100mm的工程难度等级划为D级,因此不可替代。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建设单位上一个工程的最大板厚为120mm,也是不可替代的,必须按工程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案例四:某施工单位焊接工艺评定文件所用焊丝为金桥牌,但现场实际焊接为大西洋牌,且焊丝型号、规格、直径均未发生改变,现场监理要求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施工方以规程中无此要求为由拒绝重新评定。
点评:本案施工方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焊丝出厂检验合格,已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而同一规格型号的不同品牌焊丝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曾遇到过由金桥牌焊丝换成铁锚牌焊丝、由金桥牌焊丝换成湘江牌焊丝后焊缝出现表面裂纹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我10年从业经历中出现过4次,如果更换焊丝品牌后焊缝出现一般质量问题,建议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另外,焊接质量管理体系中要求所有焊机上的电流表、电压表、气体流量计在使用前必须检定合格,而除部分企业通过了欧盟、美国标准、日本等认证外钢结构焊接工程,几乎所有中小型工厂从未对这些计量器具进行过校准或管理。
由于钢结构现场焊接是承包给劳务公司,所有设备都是劳务公司自己提供的,我从未见过现场焊接设备经过计量校准。
此外,很多焊接工艺考核文件已经完全形同虚设,要么有焊接考核而无工艺卡,要么有工艺卡而焊工为了加快进度,随意调整电流、电压,完全不顾工艺卡上设定的参数,随意改变焊机尺寸,随意改变焊接速度,根本起不到指导工人焊接的作用。
别说焊接人员了,能有焊接切割操作证就已经很不错了。人、机、物、法、环五要素中,只有机、物、环三个容易达到的硬件要素做好了。至于人、法两个软件条件,我们还需要再接再厉,努力提高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
本文作者:湖南康达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原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