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民航建工集团承建的珠海中交汇通横琴广场主塔3号钢结构工程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工程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金奖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施工队伍,自项目开工以来,一直埋头苦干、拼搏奋斗。
中交汇通横琴广场项目为超高层高端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建成后将集5A级写字楼、总部式办公、餐饮、展览、会所、服务、居住等功能于一体。3号主塔总高度达309米,是目前中交汇通在建的最高建筑。“钢结构施工质量是主塔工程质量的核心。”项目总工程师张宝伟介绍。
大型钢构件的焊接是主塔钢结构施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主塔外框结构由12根钢柱组成,每根钢柱长约9米,最大直径2.8米,最大厚度70毫米。为了在百米高空将两段钢柱紧紧连接在一起,不仅需要高超的安装、焊接技术,还需要极大的耐力。
为使焊接件性能达到合格标准,操作人员必须保证焊接时的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之间。经过多方计算,项目组最终选定了焊前利用电加热板预热,焊件达到并保持规定温度后再焊接的焊接方式。为了减少外界环境对温度的影响,团队还专门为钢柱焊接定制了保温棚。盛夏的珠海,路面上感受到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加上保温棚,焊接区域无异于一个“蒸笼”钢结构管道建模,焊工的衣服很容易就被拧出一摊汗水。 “焊接的时候钢结构管道建模,我们就像在炉边画细毛笔画,每一条焊缝对细节的要求都很苛刻,焊工们要把焊丝一步步在钢柱上融化,形成轮廓,焊工的呼吸,甚至是心跳,都可能影响焊缝的质量,一不小心,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建筑工人曾翔说。
钢构件是钢结构的基础,从制造到安装,BIM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钢结构施工涉及钢构件吊装、钢筋绑扎、管线铺设、幕墙安装等多个专业交叉施工,各个工序之间的冲突让大家感到头疼。这时,有BIM应用经验的年轻人主动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几个年轻人边学边练,对钢结构进行深度建模,将二维图纸构建成三维信息模型,将钢结构模型与时间线上的钢筋、管线、幕墙等模型进行连线讨论方案、检查碰撞。通过反复实验,团队找到了各个工序之间的冲突和碰撞点,并提前准备好了妥善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BIM技术对钢结构进行可视化仿真施工,从钢构件生产、发货、安装、验收,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项目副经理李晓东自豪地说。
为保证结构稳定性,主塔在21层和42层均设有7.5米高的加强层,每层加强层均设置4根伸臂桁架,并在核心筒处设置钢板剪力墙,连接上下层钢梁。支撑桁架的H型钢最大厚度为100毫米,与外框钢管柱连接的8根支架最大吊重可达48吨。可想而知,将这些“大家伙”吊到百米高空进行精确找正和微调的难度有多么大。
为减少安装误差,项目组针对钢筋层吊装进行了专项技术攻关,利用建立的BIM模型进行吊装模拟,优化钢构件各关键节点吊装顺序和路径,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可视化讲解,更加直观准确地部署吊装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团队还在吊钩上安装了可视化操作系统,让塔吊司机一眼就能看到钢构件的对位情况。安装完成后,团队还创新性地应用了空间交互方式,精准控制定位技术,全程监控和复核构件偏差,确保整体安装精度。
如今,主塔主体结构施工已全面完成,刚刚斩获“金奖”的民航建设队又将扬帆起航,迈向新征程,向着打造建筑建设品牌的目标大步迈进。
来源
民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