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重工:从起源到世界第一,国之重器的制造传奇

   日期:2024-06-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66    
核心提示:振华重工起源于1885年,1992年走出国门,在1998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到今天整整二十年。结合振华重工的实践,朱连宇用5句话,说出了他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总结了振华重工发展的经验。(摘编自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连宇在“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发言)

小新说

振华重工始创于1885年,1992年走出国门,1998年成为世界第一,到今天整整20年,近十年来,振华重工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岸桥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港珠澳大桥最终精确吊装、去年11月下水的中国最先进、亚洲最先进的造岛装置“天鲲号”……这些国家级重器,均由振华重工打造!

“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论坛

4月4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经济网主办的“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论坛在经济日报社举办。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连宇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结合振华重工的实践,朱连宇用五句话表达了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并总结了振华重工发展的经验。

朱连宇对于创业的理解包括五个方面:

1成为第一个

1992年振华重工走出国门时,面临的选择是,从欠发达国家进入市场,还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市场,还是从发达国家进入市场?当振华重工前领导人下定决心从发达国家开拓市场时,也是通过不懈的努力,第一台起重机才销往加拿大温哥华港。从加拿大到美国、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欧洲,大部分市场,直到1998年,才成为全球第一。

振华重工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始终有着敢于超越、敢于领先的精神。2004年,其成功研发双起升岸桥,此前,在一些特殊工况或者相对理想的工况下,才能发挥双起升的作用。振华重工的研发,解决了各种工况下稳定运行的难题,让欧美等最先进制造业国家的行业权威们感到震惊,他们认为,集装箱的中国时代,从这一刻开始了。2017年,洋山四期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顺利竣工,振华重工自主研发成功“心脏”,提供全部设备。这些都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2全球视野

企业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要放眼全球去思考发展,当然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上海振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现在振华重工在比较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5%。而在非洲、南美、东南亚等相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有率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水平。现在振华重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拓展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的市场。

3 民族情绪

作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民族情怀是振华重工全体领导人的首选。振华重工近年来带动160多家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如今又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启了新一轮的国际化。原来带动的企业基本都是与起重机、海工装备紧密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未来,振华重工将以更大的综合实力,更加着力于发展新一轮的产业集群,开展新一轮的跨国经营。

今年,振华重工确立了新一轮“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坚守装备制造领域。党的十九大召开,给实体经济和重工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体”即紧紧依托装备制造主体,“两翼”之一即资本运作,以资本为纽带,与用户、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命运共同体。另一翼即“互联网+”,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振华重工赋予了它很多内涵。振华重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首先是生产基地、生产车间硬件智能制造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其次是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全球在役的港机设备中,一半以上都是振华的设备,另一半的制造厂家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300多个码头是振华重工的重要客户,拥有上万台设备,因此振华重工下一轮数字化转型升级不可或缺,新一轮的顶层设计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4. 工艺

我们要有大局观、有眼光、有谋略,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是振华重工多年来的深刻体会。每一次创新改革都会遇到各种阻力,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如何提高执行力上海振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用持之以恒的精神把事情做好?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家关心的港珠澳大桥最后一道接头吊装,从凌晨三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半。最后一道接头由振华重工完成,现场吊装由“大国重器”振华三十号12000吨起重机完成。吊装到水深,一侧只有15厘米。这么庞大的物件,如何精准定位、对接、封口,再焊接上去,最后把风门切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段都是混凝土结构,只有最终接头是钢结构。当时我确实感受到了现场非常紧张的气氛。10点半的时候才向公众宣布最终接头成功对接,当时采用的是比较直观或者说比较简单的测量方式,符合设计标准。后来我们坐船离开现场的时候,用了比较精准的光学测量方式,发现还是有偏差。项目实施团队又陷入沉思,是应该带着几处缺陷就此放过?还是再试一次?包括总工程师在内的港珠澳大桥项目负责团队最终决定:再来一次!于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38个小时,最终横向和纵向的偏差都只有毫米级。港珠澳大桥项目所有关键设备均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 整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最后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而且整个海底隧道做到了滴水不漏,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五、合作共赢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仅在国内,在海外也需要合作、共赢。振华重工在全球有这么大的市场份额,没有合作共赢的理念,是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我们需要以资本为纽带,和更广泛的用户结成命运共同体。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去年我在海外国内密集拜访了几个重要的用户。其实用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用户需要资金支持,能不能在资金层面支持一下?有的用户需要创新、研发,能不能联合建一个创新中心?有的用户需要服务。有的用户看重振华重工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想和振华一起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结成命运共同体,我们现在就是以这样的理念、方式、方法,和国内外的用户结合起来,跨界联合运作,整合资源,进一步把整个板块、整个体系做强做强。

2017年11月7、8日我们在上海举办了振华重工全球码头智能化论坛,全球120个码头约400位CEO、首席技术专家齐聚上海,毫无保留地展示了振华重工在码头智能化领域做了什么,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中国全自动化码头方面,2015-2017年三年间,我们创造了三个第一,厦门远海的自动化码头是第一,青岛的自动化码头是亚洲第一、亚洲最大。青岛的自动化码头开创了人机大战的先河,现场人工作业和全自动化作业展开较量,最终全自动化作业在效率上战胜了人工作业。我们想让更多的用户知道这样的系统解决方案。这次参加论坛的所有客户都感受到了振华重工比以前更强大了,我们不怕把我们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就是逼着自己超越自己。 而且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愿意跟各类企业进行合作,合作共赢也是全球企业面临的共同话题。

最后,企业家精神,也是一种使命,责任重大,志存高远;也是一种毅力,坚定不移;也是一种勇气,拼搏奉献;也是一种格局,放眼全球;也是一种坚持,不忘初心。

(摘自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连宇在“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演讲)

主编:金东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