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结构施工图标注要点解析

   日期:2024-06-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28    
核心提示:梁的标注因图集和读图的严谨性,设计师在画图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对于柱子柱脚的螺栓,现在大部分图纸都是单独绘制螺栓平面布置图(类似单独桩平面布置图),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要表达出螺栓(或桩)与柱的逻辑关系为好,见下图:

北京蓝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点击重播,如何

上期(第六期)主要讲了结构模板图的画法,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模板图一定要完整”;“画好图与图之间的关系”;“结构面能分开就不要分开”。然而结构施工图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标注,这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1.注释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结构图的标注分为几个部分:

1:尺寸标注,包括平面尺寸和垂直标高标注。平面尺寸包括模板图中的轴线、梁、柱的位置、截面尺寸、楼板上孔洞的位置及尺寸、预埋件的位置及尺寸、设备基础等。

楼面竖向标高主要看控制标高,如:正负0点标高、基础顶面标高、楼面及屋面板结构标高;雨棚梁底面及板底标高等。

2:构件编号及钢筋标记,比如我们熟悉的找平法的编号及钢筋标记规则。

3:如何绘制和标记钢筋。

钢筋的绘制和标记问题不大,但要注意的是,对于板型比较规则的楼板,绘制时只需画出标准板的钢筋和标记即可。其他可以编号甚至板型规则的板,可以不编号。例如,面积较大且有规则划分的仓库建筑,就没有必要对所有板都绘制板配筋。

2.梁、柱(墙)的尺寸及钢筋标记

由于图集的严谨性以及读图的严谨性,设计师画图基本没问题。只是要注意当梁顶标高与楼板不同时(降低或升高时),必须在视图中标出梁的标高。例如标高高于楼板时,必须相应用实线表示。低于楼板时,必须画清楚与周围梁板的关系。如果是容易混淆的层间梁,建议增加剖面图或局部详图。

柱钢筋标记按找平方法分两种:截面标记(包括现场局部放大标记和单独绘制的截面详图标记)和清单标记。

我到南方工作那年是1995年,广州的设计院已经开始使用表格形式,甚至用打印出来的硫酸图纸空白表格让设计师填写。大量的A1图纸空白表格,有的只有几栏,大部分都是空白,感觉特别奇怪,有的栏目型号太多,一大张密密麻麻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

当时我居住的北方城市大多还是用传统的方法画框架梁柱的立面和细部,第一次用柱表的时候感觉解放了,觉得南方人好聪明,用这么简单的方法画很棒。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柱截面与定位轴线的关系、标高等数据非常多,非常容易出错,施工单位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经常接到电话,为了表格中的一个尺寸,需要查阅很多平面结构图,非常烦人。

这让我想起了90年代初,PKPM计算软件刚刚开发出来,应该叫PK。今天的年轻设计师可能无法想象当时软件是怎么用的。比如要计算一个框架(当时还不能计算三维整体空间框架),需要把框架的几何信息、荷载信息、抗震信息等都转化成一个数字化的word文件。然后程序读取这个文件,立刻就得到计算结果,这也是一大堆数据。写入输入数据文件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关键是很容易出错。一般是两个人,一个人写入数据,另一个人检查。输入电脑后,需要检查好几遍。即便如此,数据也不能一下子就传过去,程序也不能告诉你具体哪里错了。只能说是描述类型的错误,需要仔细检查。 不久之后,该程序被改进为一种名为PMCAD的交互式输入方法,即可以在屏幕上直接输入车架的几何尺寸及相关信息,快捷方便,且不易出错。

说这话我想打个比方,把柱与轴线的关系、偏心距、标高等需要用图形表达的数据,列在一张数据表中,相对于图形表达,数据表达是一个弱点,很容易出错。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参加过很多次项目汇报会,施工单位总是一头雾水,反复提问。另外,表格和图纸中的数据,很多地方与图纸不符。

当某些结构面规则、楼层标准时,清单不易出错,但没必要用清单来表达。当比较复杂,柱号多,偏心柱不同,立面复杂时,清单表达对于绘图者和阅读者来说都是一项非常累人、令人困惑的工作,需要将图形的形象转化为数字(绘图者),或者在头脑中将数字转化为图形(阅读者)。

G101调平法柱表的由来大概就是基于此,所以上述缺陷也是现行调平法柱表画法存在的问题。过去广州柱表的画法,无疑是对传统梁柱立面图加剖面详图画法的先进改革,但今天值得深思。柱的钢筋标记图集非常简单明了,无需解释。

如杂项(六)所述,若柱、墙、模板面为组合结构,无法现场放大柱、墙比例,应在模板面上对柱、墙进行编号,标明其偏心定位及尺寸,并单独提供放大比例墙、柱配筋详图。

见下文:

下图是某化合物标准结构图的画法,和目前流行的画法以及G101的画法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种画法的区别。

可能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流行的画法,但从看图方便的角度来说,还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会更好。

这又回到杂谈(六)中说的点。尽量把柱、墙的位置、截面尺寸和模板图结合在一起,这样图纸上的尺寸不会太密集,也更直观,不容易出错。分开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表达简洁,但其实适得其反。

墙柱标注是在模板中表达的,很多人觉得尺寸拥挤cad钢结构图画螺栓孔,因为大部分柱子都一样,标注了全尺寸,使得图纸尺寸密集,但很多标注是没有意义的。可以不标注尺寸,直接定位柱子中心,就写KZ1,600x600就可以了,在基础制图等很多场合可以作为参考。

有些情况下可能尺寸太密,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密密麻麻的地方挑出来单独放在模板旁边,不行的话就得单独画了,原则就是:“能分开就尽量不分开,不能分开就分开。”

我们在杂项(六)中讨论过,很多人把一般结构平面(模板平面、梁配筋、楼板配筋)的三张图分为模板图、墙柱平面图、梁配筋图、楼板配筋图。也有很多人将其分为墙柱调平法图、梁配筋图、楼板配筋图(但模板图却不见了)。正确的画法是模板图标注构件的定位、尺寸、数量,而梁图、楼板图、模板图的内容不变,只需要标注梁的截面和配筋、楼板的钢筋和标记。所以模板图、梁图、楼板图的划分与组合,本质上就是标注的划分与组合,与独立基础与受拉梁的划分与组合并不完全相同。

《杂谈(六)》发布后,有读者问:如果在模板中画了墙柱,模板上能看到下层墙柱的投影线,在模板中还画合适吗?如果画了,应该标出当前楼层标高下方的墙柱还是上方的墙柱?例如下图: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家还是把PKPM计算中的楼层和图纸中的楼层混淆了。这个问题在杂项(四)中提到过。画图时,截断本层的柱子,表达应该是本层的柱子和本层的楼板、梁。这和PKPM中的楼层概念不同,PKPM中的楼层概念是本层的楼板和支撑本层楼板的下层柱子是结构层。变截面的虚线是下层的柱子,在下层结构中表达(在前面的图纸中)。下层柱子的虚线可以体现出模板图的“立体”效果,一目了然。这也是画俯视图的标准要求。

3:模板图的尺寸标注

这部分总体来说看似没什么可说的,但其实注释的问题比较多,只能给出具体的例子。

1:位于板材边缘的梁,可直接在梁的边缘做标记,而不必在梁的中心做标记。

2:洞口边缘的次梁应标记在洞口边缘,而不是梁的中心。

上图是错误的注释,正确的应该是这样的:

上述1、2的标注原则是标注楼板边缘线和洞口边缘线。对于仅为洞口设置的边梁,不必标注梁的中心线,而应直接标注边缘。例如,对于兼作洞口边梁的框架梁或连续梁,需标注梁的中心线(或定位线)与梁边缘的距离。

3:落板的标记方法与洞口的标记方法相同,只是需要标记落板的标高。

4:在标注开孔的时候,有时候需要标注开孔的中心位置以及开孔到中心线的距离。这个也是很常见的,主要是因为开孔是服务于一些设备的,我们需要知道开孔的中心定位和尺寸是否符合设备的要求。比如一个方形的2000X2000的设备需要穿过楼板,楼板上的开孔就必须符合设备的尺寸和安装要求。安装间隙为50,如下图:

这样标记的原理简单,方便与设备专业人员检查图纸。

由此引出一个重要的制图原则:下游专业人员的图纸要响应上游专业人员情况的控制尺寸。图中墨线标注是正确的,红线是一般的孔位标注方法。红蓝线标注虽然在数值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设备专业人员来说,尺寸核对起来很不方便。如果设备图纸修改,我们需要核对一大堆数字,不直观,容易出错。

土建设备基础及预留开孔应满足设备尺寸及安装要求。想起一个故事,我刚毕业的时候经常做机械设备基础、钢结构柱脚底板基础,师傅的图纸都是设备底座标高减50作为基础标高,然后加二次灌浆层。师傅告诉我,土建施工尺寸不均匀,所以用50二次灌浆来调整。我抄了葫芦画瓢,但是有一个疑问,二次灌浆一定是设备在二次浇注前按精确标高安装紧固,但是不能在二次灌浆前紧固。我咨询了师傅,师傅说先用钢垫块垫好,但是钢垫块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正好50厚,混凝土基础不平整,也不行。两块叠在一起,那么尺寸如何满足设备标高和适应土建粗糙度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困惑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好像很多人都说不清楚,我曾经看到过施工现场把厚钢板像脚板那样切成三角楔形,但感觉凹凸不平。我想着能在机械设备手册里找到答案,于是向公司老机械师借了三本厚厚的机械设计手册,仔细翻看后,终于在一页的注解里找到了设备安装对土建的要求。钢垫块其实就是两块在机床上加工好的楔形厚钢板,通过叠在一起的平整面大小可以调整钢板的厚度,手册还提出了留浇孔、灌浆层数等要求。这才解开了我的疑惑。现在的钢柱都采用调节螺栓,比当时的楔形钢板先进、方便。

巧的是,我开始做图纸之后,和公司设备部的一个女同事一起设计。她技术水平很高,人很好,性格外向,说话直接。有一次,她向我提出一个设备电气箱的尺寸,要求我在墙上留一个洞。我问她是否需要留缝隙安装,比如一边扩大25mm。她说:“这是你们土建的事,我们不管。”我说:“我不知道安装方便不方便,你提出来应该是专业人士。”她说:“我不知道多少,你来做吧。”因为我有查机械手册的经验,所以自信设备标准图上应该有这个要求,于是我说道:“你们的设备图集上有要求,把你的设备图集给我,我自己找。”她很不高兴,不屑地说:“我天天看图集,都不知道,你是神吗?” 她把地图册扔给我,我直接翻了翻地图册的大概内容,找出来给她看,她脸红了,我有些尴尬。

我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说,土木工程一定要回应上游专业人员的要求。设计如此,上游专业人员关心的尺寸也必须表达出来。因此尺寸标注不仅要正确cad钢结构图画螺栓孔,还要高效、无差错、便于检查。

5:预埋件标记

一般情况下可以标注边缘、总尺寸,也可以标注中心、子尺寸、总尺寸,原因同上文开口所述,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下图:

6:设备基础、地脚螺栓等在模板图中都有标注,预埋件的尺寸、定位其实都是通过右边的示意图布置出来的,所以标注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出这个逻辑关系,红色的没法体现出来,很容易出错。

一般应先标出设备中心线等控制尺寸,再标出子尺寸。

对于柱底部的螺栓,现在大多数图纸都是单独画螺栓平面布置图(类似单独画桩平面布置图),个人认为还是这样表达螺栓(或桩)与柱的逻辑关系比较好,如下图所示:

目前常见的画图方法是直接求出螺栓与轴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这种画螺栓的方式,检查起来太麻烦了。其实设计师就算这样画,也要检查尺寸是否正确,还是要先算出柱子中心线和轴线的关系。为什么不先标出柱子中心和轴线的关系,再标出地脚螺栓和柱子中心的关系呢?下图中的标记应该是红色的。

7:模板图中的梁截面标记

好的模板图应该标出梁的横截面,如下所示:

我在南方工作的时候,建设部的老板要求我们在模板图上标注梁截面,模板图上的梁截面尺寸要和梁图一一对应,确实很麻烦,也容易出错。我当时负责这个项目,一般不会这么要求。现在工程师压力很大,实在不想给大家增加额外的负担。但是模板图上梁截面标注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很有意义。这样保证了模板图的完整性。因为我们还有完整的梁调平方法图,所以很多人就不再在模板图上标注梁截面了。

2000年左右,我负责北京CBD一个高档住宅项目的结构,地下三层为人防车库,由于模板中没有标注梁截面尺寸,造成了一个错误,见下图:

结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比对图纸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水平次梁的高度可能会影响人防门的布置,如果当时模板图上把梁高标注为800的话,就可能如图中红色文字所示发现问题,800高的巨大次梁很难减小截面加固来承担人防荷载,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好在当时的业主还是尊重原设计,非常客气,直到问题解决。施工图负责人技术很好,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抱歉,一直说是他没检查清楚,这让我更加尴尬,我审图的时候完全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有时候好的画图方法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模板图上梁截面标注与否不能一概而论,比较复杂容易发生冲突的还是要标注,空间关系和规则简单的结构,为了方便就无所谓了。

4. 标高

该标高应标明为控制标高或关键标高,不必标明所有垂直尺寸。

例如:

1:基础底部标高控制基坑尺寸,方便地质勘探验证。

2:基础顶面标高、控制标高。

3:钢柱脚底座标高,方便校核钢柱尺寸。

4:不得省略正、负零点标高。

5:楼面标高。楼面局部升降的标高可标记为H-0.3等。

6.屋顶

坡屋顶的标示稍微复杂一些,平面立面标示如下图所示。

剖面立面标记如下图所示:

注:剖面图中的线为剖面线,应为实线。因本图源于标准图,未做任何修改。应标出屋脊的标高、坡度变化线(点)、屋面坡度线与轴线的交点,以方便布置。

5. 注意尺寸标注中的“减法”

手绘时代,设计师都是一条一条地画线,所以基本不存在减线的问题,除非有地方出错,需要用刀片减线。CAD 时代的便利之一就是复制和重复,但也导致了大量无用的线条和尺寸标注。

那一年,公司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师,他比我大几岁,很温和,总是面带微笑。因为他对结构的概念很清晰,所以我特别喜欢和他讨论结构问题,但在画图方面,我却不能苟同。他画结构图,基本上就是把建筑图上对结构没用的墙体和尺寸删除,再画结构构件,但往往有些建筑尺寸删除得不干净。结构图上的尺寸乍一看好复杂好乱,仔细一看,很多尺寸,比如建筑门窗洞口的尺寸,都处理得不干净。我向他暗示了这个问题,但他并不在意,他是我的大哥,我也没法说什么。

2000 年代初,我负责的部门刚刚成立,我们承担了奥运会体育场馆钢结构的详细设计工作,工作内容是完善钢结构节点设计和构件详细拆解。我做过很多钢结构项目,但把拆解详细图纸这种技术要求不高但实际上非常繁琐的工作看得很轻。Steel Structure Design 是一家以体育场馆设计专业闻名的公司。因为是斜看台,看台一层地面建筑控制标高不是正负 0,钢柱脚板距建筑地面仅 15 厘米。结构设计图很可能是直接从建筑图上复制过来的,建筑标高没有删去。建筑标高离结构钢柱很远,孤零零地挂在那里,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它标的是钢柱脚板的标高,否则没人会想到它的存在。 钢柱的实际底板控制高度只有通过查看基础详图才能确认。工厂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赶制了几根用于现场开幕式的柱子,但运到现场时发现柱子矮了15cm。我们翻看原设计图好久还是无法确认柱脚标高是多少。在和原设计单位核对标高时,原结构设计也忘记了那个标高是不是柱底标高。后来在核对了建筑、基础等多张图纸后才确认柱子确实矮了。该项目是奥运项目,工期很紧,详图量很大,整整一个星期每天修改图纸到晚上两三点。后来我也没怪我们的详图人员,因为他们没犯什么大错误,要不是他们提醒我,我也会像他一样理解为那个标高是柱底板标高。 原来设计师以为他只是没把图画清楚,反而说我们没仔细看图,让人唏嘘不已。后来我经常拿这个当反面例子来教育年轻人。表达不清晰,不仅容易让读者犯错,设计师自己也会一头雾水。

这就是简洁清晰的表达发挥作用的地方。

VI:起重机厂内起重机和支架的标记示例

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带有吊车的结构时,吊车的标记很容易出错或遗漏。带有吊车的结构平面的标记如下:

图中有三个重要参数:起重机吨位(级)、起重机标准加工尺寸LK和轨顶标高。很多人误以为结构支架标高比轨顶标高重要,所以很多情况下只标注了支架标高,却省略了轨顶标高。轨顶标高可以校核起重机的起升高度和起重机运行小车与屋面结构梁之间的安全距离,而支架标高可因轨道型号和起重机梁高度而由结构工程师调整。轨顶标高是工艺需要确定的重要参数,确定土建屋面梁的最小高度也需要此参数。LK与轴线的距离和上柱的尺寸决定了起重机与上柱之间的运行间隙,所以这些关键尺寸和关键标高一个都不能漏掉。建筑图上还应画出起重机示意图,并标注三个数据,即起重机吨位、LK和规定标高。 下图显示了LK、轨顶高程与土木工程条件之间的尺寸关系。

此图只是示意图,结构并不需要画出这一剖面,但我们心里应该有这个尺寸关系图。图中几个问号的尺寸对轨顶标高、LK及土建尺寸都很关键。在我三十年的设计生涯中,因上述问号尺寸与LK及轨顶标高关系不清,无法对上述尺寸进行有效校核,导致吊车与上柱、顶梁打架的事件不下四次。我在冶金设计院工作时,记得甲方有一次在我们主任办公室拍桌子训斥道:“第一次你们吊车与厂梁打架,我原谅你们了,但第二次你们却抄袭同一个厂的底图,不改(当时的抄图就是抄底图,用刀片刮改的),你们靠什么谋生?”

到此为止我们就讲完了结构平面图尤其是模板图的绘制和标注方法。其实很多具体复杂结构,比如斜坡上的建筑基础与楼板基本处于同一标高等的绘制方法,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一期杂谈,我会举例分析某些特殊情况下结构模板图的具体绘制方法。敬请期待。

2020 年 5 月 28 日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