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林:“鸟巢”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

   日期:2024-03-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02    
核心提示:“鸟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钢结构施工。不仅如此,“冰丝带”还提升了屋顶的结构性能,极大地方便了冬奥会比赛使用。李久林介绍道,“鸟巢”的钢结构是夏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而冬奥会的“冰丝带”则希望能促进大跨度索网结构屋顶、材料的国产化。

带有时代印记的重大工程,是国家技术体系和实力提升的巨大动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吉野、朱红、特约撰稿人任万清丨北京报道

2018年5月9日,国家速滑馆施工现场

2008年6月,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奥森公园南落成。 十年后的2018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场馆“冰丝带”在奥森公园西建成。

2003年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35岁的李九林踏入鸟巢建设工地,担任鸟巢建设总承包商总工程师。 如今,50岁的李九林再次出山,担任总工程师,负责“冰丝带”的整个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

从“鸟巢”到“冰丝带”,这15年的奥运接力对李九林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_鸟巢钢构施工单位_鸟巢钢结构谁做的

“和平时期的战争”

在李九林看来,“鸟巢”这样的项目就像“和平时期的战争”。

“鸟巢”的设计理念新颖。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用钢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空前。 为了将图纸上极具创意的设计变成现实,建筑商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

因此,从2003年9月到2008年12月,整个团队几乎一直在紧张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回家。 回忆那些年,李九林说:“或许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和团队一起,在专家的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不断克服困难,就像爬山一样。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我又在等待,压力始终存在。”

从设计上看,“鸟巢”既不是水平的,也不是垂直的,也没有标准的形状。 完全符合审美观念。 那么建筑师如何实现这样的设计呢?

在设计单位仅提供150余张钢结构设计图纸的基础上,李九林组织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完成了13520张详细设计和施工图。 从此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鸟巢”从概念迈向了现实。 第一步。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将钢板制作成任意形状?

“当时我们走了两条路线,一条是压制的,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机床;一条是滚压的,依靠的是工艺和经验。最终,两条路线的团队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鸟巢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弯曲和扭转组件的技术已基本解决。” 李九林表示,这项技术完全由中国自主发明,使非线性钢结构成为可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鸟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钢结构施工。 长轴330米、重4200吨的钢结构对南北方向的角部和立柱施加巨大压力,是“鸟巢”跨度最大的部分。 为此,他们决定采用超强厚钢板来解决结构的承重问题。 但当时中国还没有生产出合格的钢材。 为确保钢结构施工如期进行,李九林多方协调,在二手钢结构的大力支持下,最终打造出了新型钢材Q460E-Z35。

“当时很多人对我们表示怀疑,认为中国人建不了‘鸟巢’。” 李九林说,“这确实是一座颠覆性的建筑,但设计团队、分包商、包括钢结构加工厂等参与力量共同努力,用全部智慧解决问题,是中国人的志向。”

“鸟巢”竣工时,李九林的日本同事曾开玩笑说:“这么复杂的工程你能完成,没有其他工程对你来说是困难的。”

编织天篷

鸟巢钢构施工单位_鸟巢钢结构谁做的_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如今,国家速滑馆建设工作正在北五环二手钢结构钻石球场南侧紧锣密鼓地进行。

建筑面积81000平方米,拥有世界体育场馆中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顶、亚洲最大的冰面,3360片玻璃拼接打造22个灵动优雅的“冰丝带”……巨大 其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建设工期仅2年。 对于50岁的李九林来说,又一个挑战来临了。

“冰丝带”建设面临的首要技术难点是长210米、宽140米的大跨屋盖。 与普通建筑不同,速滑馆屋顶呈不规则马鞍形,施工难度加大。

“如果按照我们建造‘鸟巢’的经验,采用重型钢结构体系是安全可靠的。但考虑到这种形式在材料利用率上使用了相对较多的钢材,为了为了体现节奏的效率,我们正在建设速度滑冰系统,体育场建设时,整个屋顶采用了单层索网结构,79对钢索组成了一个“网球拍”的屋顶,就像在体育场上方编织一个天篷。”李九林说。

这座大跨度索网结构使用钢材不到600吨,是同类体育场馆的四分之一。 可由工厂定制,现场组装。 施工方便、污染小,符合“绿色奥运”的要求。 不仅如此,“冰丝带”还提高了屋顶的结构性能,大大方便了其在冬奥会期间的使用。

此外,“冰丝带”还着力打造“智慧场馆”。

鸟巢钢构施工单位_鸟巢钢结构谁做的_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首先,施工期间所有人员、材料、机械均可智能化管理: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物料二维码、空气PM2.5检测等技术手段确保项目施工全过程能够有效进行智能化管理。

同时,全生命周期全面推进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应用,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运动员、裁判、媒体、观众,场馆可以根据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实现设计和制作。建造。 、运营一体化。

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奥会,李九林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事实上,由于测试赛的需要,我们将于明年底完工。时间紧迫,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这么复杂的工程,必须要盖一栋房子走平行施工的高效路线,就像造汽车一样——基于相同的模型、相同的分析、高级计算系统和偏差调整系统,进行外围钢结构、索结构、膜结构下一阶段场馆看台施工及工程预制构件运输时,钢结构将在场外安装,组装同时进行,变串联为并联,实现高效率、高精度。” 李久霖说道。

不一样的“绿”

从2008年鸟巢建设总工程师到2018年“冰丝带”项目总工程师,李九林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今天我可以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谈‘绿色’。这与十多年前的‘绿色’不同。”

“鸟巢”打造了中国首个建筑信息化模式,“冰丝带”则打造了智慧场馆,全程推动了智慧建造的应用。

当时,“鸟巢”钢结构的建造还没有任何技术准备。 现在,在经验、思维、技术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为“冰丝带”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融合和展示平台,使得建筑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更好地融合在“冰丝带”中。丝带”建设项目。

“任何建筑都是其时代特征的体现,而奥林匹克建筑是其时代技术的代表。‘鸟巢’是我们技术史上新的一页,也是光辉的一页。这一页之后过去了,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步有了新的起点,希望在‘冰丝带’项目中实现绿色、智能、环保的新目标。” 李久霖说道。

带有时代印记的重大工程,是国家技术体系和实力提升的巨大动力。

李九林表示,“鸟巢”钢结构是夏季奥运会的重要遗产,冬奥会的“冰丝带”希望推动大跨度索网结构屋面和材料的国产化。

“索网的材质和‘鸟巢’的460钢差不多,当时还没有使用460钢,这次也不是完全没有。高明矾密封电缆国外有,但国外的供货期时间长,成本高很多,我们这次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国内生产,我们在国内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国内厂家希望实现这个材料的国产化,我们也希望留下一个新的市场。为奥运会留下的遗产。” 李久霖说道。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