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定义了直接分析方法如下:
它是直接考虑对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初始几何缺陷、残余应力、材料非线性、节点连接刚度等因素,对整体进行二阶非线性分析的设计方法。结构体系。
看到这段话,原来,影响结构承载力的残余应力、节点连接刚度、构件层面的初始缺陷等,实际上比《空间网格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更多地考虑了。结构”。 虽然17钢标准提出了直接分析方法,但实际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前几天知识星球上有人提到的构件级缺陷。 作者认为缺陷实际上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不同的缺陷方向随机组合。 缺陷分布不同,必然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承载力。 此外,还有整体层面的缺陷和部件层面的缺陷。 组合形成的缺陷分布种类太多。 说白了,实际上是结构上不同的缺陷分布和外力分布的组合。 我觉得也是有关系的。 也就是说,不同载荷的组合下,利用不同缺陷分布计算出的内力分布也会不同,这会影响下式中构件验证时的内力。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就是钢标准提出的直接分析法。 公式为:
众所周知,直接分析法要求在分析之初就完成荷载组合。 例如,要校核构件在1.3恒载+1.5活载作用下的内力与承载力之比,就是将完成的1.3恒载+1.5活载叠加起来。 对于非线性分析,得到构件内力分布后,带入上式进行验证。
《空间网架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要求是从0倍开始,在1.0静载+1.0活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直至结构达到2倍或4.2倍。 其实我一般都是这么做的。 加载到极限状态,找到下降的部分。 17钢标准在5.5.10节中还要求对空间大跨结构进行直接分析,后来又增加了构件级缺陷的要求,这实际上使可操作性变差了很多。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形状独特的结构或部件无法按照规范进行标定。 一般采用壳单元对构件进行离散化,进行双线性极限承载力分析(全过程分析)。 ),例如下面是20m高幕墙拉索门框的双非计算结果。 当时门框上的横梁还是弧形横梁。 弧形梁承受较大载荷,构件发生扭转。 根据陈吉老师的《钢结构稳定性理论与设计》第五版P253,当构件受扭时,由于翘曲受到约束,截面的纤维不能在纵向自由伸缩,从而产生纵向正应力,称为正常翘曲应力。 当两个相邻界面的翘曲正应力不同时钢结构设计规范电子版,也会产生翘曲剪应力来平衡它。 应激状态复杂。 一般情况下,如果使用杆单元计算此类结构构件,则需要使用7个自由度的梁单元进行模拟。 作者采用粗略的方法钢结构设计规范电子版,用壳单元对其进行离散化,进行非线性分析,检验安全系数K,进而考察结构的承载能力。
版权声明:本账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我们会尽快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