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犹如钢构行业“定音锤”,旗帜鲜明指出了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制造业由粗犷到精细,由集散到统一,由量大取胜到科技取胜的三大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大道如青天,不可不攀登。
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创造新的发展动能,2015年以来,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甘愿做行业内的“破冰船”。在无经验借鉴、无技术路线、无成熟案例的“三无”局面下,建立起一整套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建成了全国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实现了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从无到有的突破。
引领行业变革,带动转型升级舍我其谁。大道朝“新”,新在思想,新在结构,新在工艺,新在队伍。
新形势塑新理念 “新钢构”求“新结构”
作为新道路的开拓者,认定路往何处走,比如何走更重要。
翻开厚重的钢构行业“地图”,以国家的“纬度”来看二手钢结构市场,中国共产党即将带领人民从旧的一百年迈进新的一百年,上一个五年计划成效初见,十三个五年计划伟业大成,中国已然是世界一流的建筑强国。但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际竞争趋于激烈,如何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工业制造业的现代化,成为国家关心的重要议题。
以钢构行业的“经度”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钢构市场以人力为主,智能机械为辅的运行方式已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钢结构制造领域传统粗犷的制造模式已逐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近年来钢构行业内的资本,技术累积已逐渐完成量变到质变的累加,整个产业都在渴求一个“高效低耗,高新低危”的突破点。
正是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中建钢构制定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计划。新的技术供给,新的生产结构,新的工业化生态,新的社会影响力,便是智能制造追求的“新格局”,便是我们要为之砥砺前行的大方向。
格局朝新,利在实处。作为最有可能也最有必要率先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领域,钢结构制造领域如能实现大规模数字化、标准化加工,就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的精度质量,同时也可有效减少因工人技术水准参差不齐带来的质量和工效影响。随着智能制造拉开序幕,不断发展,对产业和社会效益的利处也在不断显现。
新的智能化车间拔地而起,新的生产结构应运而生。钢构人要做的,钢构人在做的,从地区来看,能带动华南地区产业发展;从行业来看,能够带动全国建筑钢结构产业转型升级,从国民经济来看,是稳定新兴建筑工业国有化的重要举措。诺大的蓝图正由无数钢构人着力绘制,朝新的大道正向着可期的愿景稳步前行。
新时期有新要求 新钢构创新工艺
行路且远,善事利器。
钢构行业的“器”,便是无数钢构人克难奋进,努力研发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制造业的发展从来没有一蹴而就,无数个集结智慧的新项目,新成果的累加联系,才构成了行业完整的新层次,新阶段提升。
中建钢构的项目团队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研制了系列钢结构制造的智能装备、开发了钢结构制造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智能下料、机器人焊接、卧式组焊矫、全自动钻锯锁、智能仓储物流、信息化网络集成等为核心的关键制造技术体系。一个个印上“中建记号”的新技术,为今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为推动钢结构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机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面向广阔无垠的创新蓝海,中建钢构以智能制造工厂为主体,实现制造技术、信息化程度的新增长。先是智能工厂引入6轴机器人等加工设备,通过在自动加工、离线编程、焊缝跟踪等关键方面的技术突破,实现构件的切割、搬运、焊接等核心工序的自动完成。再建立由程控行车、AGV、RGV、搬运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构成的车间智能物流系统,实现构件在多个加工工序之间的高效衔接,真正展现了“全产业链式”的创新力度。
新之又新,成系成统,智能制造工厂引入智能化集成系统,通过自动排程、任务调度、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等系统模块,建立系统覆盖范围内工序之间的智能互通,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无人化”生产。通过打造“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数据闭环,实现生产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资源配置,成功的提升了生产效率,构建起全新的产业生态。
这条充满新工艺助力,饱受期待的新生产线,不仅已经应用于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国内外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抗疫过程中电照风行,大有作为。
2020年初的抗疫过程中,中建钢构接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公司紧急重组员工,智能制造生产线也马力全开,预期5天的工期,生产团队通过智能生产线将工期缩短为10小时,为后续施工,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助力20天的时间便建成了一座拥有1000张床位的现代化、高水平的应急医院,得到了业内外的赞誉与肯定。不仅取得建筑速度的新突破,也赢得生命的加时赛,这次胜利是证明智能制造实力,永远印刻在智能制造队伍里的一枚勋章。
新产业连新关系 新管理造新队伍
以人为本,绝不是钢构产业的一句空话,也不是“无人化”的智能制造能够摒弃的。
高危的钢构产业,冰冷的钢林铁城更需要人性化的慰藉;高科技的机床工厂,更需要人才培养与人力保障的保驾护航。一切始于钢构人,一切为了钢构人。所有的智能制造成果工艺,最终来看还是为人服务,既要减负提效,也要安全保障。
中建钢构的智能生产线充分考虑职工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通过安全光栅、防碰撞光电感应扫描、防撞雷达等智能手段进行区域和运动防护。在封闭式涂装生产线上,中建钢构工程首次在行业内引入水旋式漆雾处理、活性炭吸附配合光氧催化燃烧等废气处理技术,实现有害气体“零排放”,切实保障了工人的健康权益,体现钢构人心中的“中建安全感”。
科技进步,人才先行。中建钢构打造科研平台,参加行业会议,普及结构制造,多措并举,全力致力于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相结合,为智能制造长久发展提供“人才后劲”。
在智能制造队伍里,为保障项目在技术层面的稳步实施,造就一批智能制造人才,专门组建了以项目实施带头人为首的“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吸纳了包括焊接、机械、电气控制、机器人应用、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工作室也包含了一批基层蓝领工人,使蓝领工人由“台前”走到“幕后”。
在管理方面,中建钢构采用轮流管理制等方式着重培养蓝领工人的管理能力,调动其主动性,挖掘其潜在能力,为项目后期调试和运营培养了一批基层管理人才,为智能制造管理方面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优质人才储备。
建业树人,岂在朝暮。迄今为止,智能制造工厂已培养了1000余名智能制造操作工人、管理人员以及一大批研发人员;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了高校、企业技术力量的蓬勃发展,有效保证了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管他十载、数十载,智能制造新队伍都将日学日新,不断进取,用一个个新成绩书写使命,用一个个新创造谱写担当。
新智造迎新成果 新奋斗谋新发展
大道初成,不负耕耘,硕果之味,只有奋斗者知晓。时代是出卷人,而答卷人,是我们千万名钢构产业的同僚。
钢构人勠力同心,在智能制造的“深水区”刻苦钻研,智能制造的成果,我们以实例观之——截至目前,项目科技成果已累计申报国家专利36项,其中已授权19项,发表科技论文4篇,取得软件著作权7项。几个慕人的“硬数字”,靠的是身后的硬实力。
在智能制造突出的科研成果中,“建筑钢结构数字化制造关键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及“建筑钢结构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关键技术与应用”两项科技成果经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还获得了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建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智能制造的相关技术成果还入选中国首部CPS案例集二手钢结构市场,并作为行业典范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高层论坛、中国钢结构大会等论坛或会议上进行经验分享。智能制造项目获评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广东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公司在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已经形成,智能制造整体项目也正在一步步做大做强,成为产业内硕果不断,前景可待的“聚焦点”。
回首来路,放眼未来,智能制造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不会忘记:为科技赋值,为社会赐福,为产业革新铸魂——这是智能制造的目的,更是行业发展的最终诉求。
新时期环境下,中建钢构智能制造将继续沿着党史学习教育开新局的方向,昂扬斗志,牢记使命,抓住发展机遇,向科工、向行业、向社会书写满意答卷。继续以创新发展激发产业活力,以协调发展统筹制造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行业风尚,中建钢构智能制造的每一步,都将给钢构行业注入不竭活力!
供稿:陈国平
校对:张羽熙
审核:蔡良浩 赵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