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民大会堂是承载我国历史荣耀的神圣殿堂。它的外观令人感到震撼,礼堂内部也令人感到恢弘。
每行走一步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仿佛在那一刻能够与历史重叠,天花板上的装饰宛如繁星般闪耀。
人民大会堂记录着中国在发展改革时期的奋斗历程,它也承载着我们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与憧憬。那么,这样一座既恢弘又神圣的殿堂是怎样建成的呢?
1958 年,国家决定在北京修建十大工程。这是为了给共和国十年大庆准备礼物。其中最具争议的是人民大会堂的规划与修建,还有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修建。
这个理念提出时,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主要是担心时间太短,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修建工作。就在这时,作为我国总理的周恩来先生直言说“一年建成,三年修”。
大家听到如此肯定的话语后,干劲十足。当即针对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展开了讨论。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担任大会堂设计组长,十几位成员配合他完成设计。
大会堂作为代表中国“门面”的建筑,其设计方案多次更改,实际的建筑面积也历经了多次修订。
这张照片是最初的设计方案。它原本寓意着天圆地方。然而,穹顶的位置带有一些西式建筑特征。所以,它并没有被采纳。
这张照片是经过改良后的第二套方案。最终决策时,由于主体被分为两个部分,所以看上去略显局促,没有大气恢弘的感觉,于是直接被否决了。
原本预计建筑面积要控制在 5.5 万平方米以内,在此要求下,需有能容纳 1 万人的会堂国家大剧院钢结构,要有 5000 座位的宴会厅,还要有人大办公楼等。
这是为了后期投入使用时能保证坐席位置充足。经过设计人员精密计算后发现,最初拟定的 5.5 万平方米是不够的,人民大会堂的实际建筑面积必须增加。
修建完成后,短时间内难以进行大范围扩建。所以当时决定“一步到位”,若建筑面积不够就扩大,将其从 5.5 万平方米提升到 7.5 万平方米。
在最终敲定建筑面积时发现,实际使用的建筑面积比预计的 7.5 万平方米超出很多。超出的部分是预计面积的两倍多,最终实际建筑面积达到了 17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在不断改进,外观设计方案也在不断更新。第二套方案被否决后,设计师们挑灯夜战,赶出了第三套方案,即照片中呈现的这套。
这套方案比起第一套更突出中式风格,比第二套看上去更恢弘,然而最终还是被否决了。
否决的原因是“过于庄严”。虽然要体现恢弘,但对于国人而言少了几分亲和力。从正面看,它就像旧时肃穆的牌楼。所以,第三套方案被否决了。
这张照片是更改后的第四套方案。它不像牌楼了。乍一看,它宛如一个巨大的“方形盒子”。这个“方形盒子”没有特色。并且也没有将中国元素收纳其中。
这套方案被否决之后,30 多位顶级建筑师们没有时间去惋惜。他们必须马上集中大家的智慧,参考出下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
这个任务极为艰巨。人民大会堂所代表的并非普通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门面。要在极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修建,是很不容易的事。
在中国发展时期,从人民大会堂的修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每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他们为了建造一座属于中国的地标性建筑,并且让这座建筑能够在国际上立足,日夜不停地工作,只为完成祖国和人民交付给他们的使命。
中途,人民大会堂经历了许多次的设计修改。这张照片所展现的,是最终确定下来的人民大会堂外观设计稿。
这个设计稿是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的张镈设计的。整体的建筑面积比原定的要超出好几倍。经过北京副市长与周总理商议后,最终由总理拍板决定就采用这个设计稿。
这四个字含金量极大。无数设计师们的心血和付出得到了最终认可。从建成到如今已过去几十年。社会和城市无论如何发展,人民大会堂都能顺应变化。
由此可见,当时决定使用这一版设计稿是很明智的。设计稿确定之后,接下来要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即“尽快赶工”。
这张照片是 1958 年拍摄的。当时,定稿的人民大会堂设计师张镈正在给周总理讲解人民大会堂的设计理念。
此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张单纯的图纸,而是借助材料把大会堂完整地缩放后呈现在了总理面前。并且,每一个角度以及大会堂前面的楼梯数量都完全一样。
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到最终建成这一过程令人震惊,仅仅用了 10 个月的时间。如今,人民大会堂已经度过了 60 多年,它依然屹立且如同最初那般。
在设计之初,为确保人民大会堂的容纳人数,同时避免显得“小家子气”,所以在入口处设立了 6 座正门。这样做既确保了进出人员的安全,又展现出了大国的恢弘之气。
这张照片是人民大会堂在破土施工时所拍摄的。可以看到,在施工现场,有不少工人都在不停地工作着。
1958 年 10 月 28 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要在 1959 年九月投入使用,所以当时不少工人和设计者每天都加班加点工作。
祖国为建成人民大会堂付出诸多。它耗资巨大,在张罗人才方面也极为严谨。可以说,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完整的人民大会堂,是无数人才和工人们不辞辛劳才换来的。
当时为确保人力财力足够支撑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总体的规划与建设,周总理舍弃了最初考虑同时设计国家大剧院的提议。
舍弃了一部分。最终看到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建设完成后,大家纷纷感叹,懂得取舍展现了周总理惊人的魄力。
设计稿确定之后便开始破土工程。破土成功后,人民大会堂的修建工作迈出了第一步。接着,工人们分工明确,各自开始履行职责,很快人民大会堂的基础形态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通过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为保证人民大会堂的安全,所有钢材都又粗又厚。在没有机器化的那个时代,即便一颗螺丝也是由工人亲手打进的。
不少见证了人民大会堂修筑完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们认为,人民大会堂是一座在建筑领域达到了超高水平的作品,它不受经济和技术的限制。
这张照片呈现的是修建完毕后的人民大会堂。从远处观望时,它与天空仿佛处于同一背景之中,那种大国的气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里容纳了许多中式建筑的特点。在未来外宾访问时,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魅力。在未来人大代表们前来参会时,能感受到中式建筑的底蕴。
当时为保证按时完成,修建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很新颖,被称作“三边”。一是边勘察,二是边设计,三是边施工。
不少设计院在设计时都参与其中,采用联合建设的理念。钢结构部分由钢铁设计院和钢结构研究所完成,装修由工艺美院负责。大家各自发挥才能,从而促成了这次艰巨的修建工作。
这些设计者和工人之外,还有一个人参与了从设计到修建的整个过程国家大剧院钢结构,他全程亲自参与。并且,照片中我们所看到的繁星簇拥五角星的画面也是由他提议的。
这个人是周总理,他始终亲力亲为。他将此事当作自己工作中的极为重要的大事。后来,这个设计被称作“水天一色”。
当时人民大会堂的层高为 30 米,不少专家认为其体积过大,所以只能做成前低后高的形式。然而,周总理却认为应该做平,因为这样能体现出整体面积的宽大。
有了这个提议之后,大家开始讨论怎样去衔接屋顶和墙体。既要做到不显突兀,又要确保整体与设计相符合。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提出了“水天一色”的设计。
穹顶与墙身相连接,墙身被修建成大圆角的形式,这样上下就能浑然一体,同时也能让参加宴会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平等。
人民大会堂在 9 月初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高强度工作以及众多施工人员日以继夜努力的结果。9 月 10 日,周总理在此召开了国庆工程竣工表彰大会。
施工代表们有成千上万之多,他们着装整齐地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那座恢弘建筑,内心都有着难以言表的激动。周总理站在会堂大门口,与每一位代表握手,以此表示敬意。
周总理说“我们能在这里开会,就代表我们胜利了”,整个人民大会堂内部响起热烈掌声,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此刻都感受到,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我们走进人民大会堂,都会情不自禁地感慨。我们始终能够相信国家的审美,它能将江山的磅礴之气与淡雅的风韵融合在一起。哪怕再有多么精彩的描述,都比不上亲眼目睹的那份震撼!
参考资料:
人民网询问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出台的,时间是 2014 年 07 月 0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