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火且最富有争议的车要说的话,当属理想 L9 。有人认为它就是“500 万以内最好的家用 SUV”,和 L9 相比,宝马 X7 以及奔驰 GLS 都不香了。也有人觉得理想 L9 是一款逆向研发的产品,没有核心技术,迟早会凉。
很快,72 小时过后,理想汽车传出了“L9 预订达到 3 万”的喜讯。并且在发布会之后,前往理想线下门店看 L9 的人络绎不绝,还排起了长队,从这些情况来看,L9 确实很有爆款的潜质。
理想 L9 的发布会未对车辆底盘和动力作过多介绍。有汽车工程师对其车身和底盘展开分析,发现理想 L9 的前半车身参照了沃尔沃 XC90 的设计,后半车身参照了宝马 X5,这再次引发了大家对理想汽车正向研发能力的质疑。
理想ONE后,L9仍有不少的逆向研发的痕迹
知乎汽车去年拆解了一台理想 ONE 以及上一代丰田汉兰达。经此拆解,确凿地证明了理想 ONE 的底盘完全是“借鉴”了丰田汉兰达。具体表现为底盘结构大体上是相似的,并且两车的副车架、下摆臂、纵臂等底盘主要部件的参数也相差无几。
理想 ONE 作为一款新能源车,因为要带着一块“大电池”,所以车身重量自然更重,其悬挂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在 9 个月内,理想 ONE 至少出现了 6 次“断轴”事件,最终它不得不承认自身设计存在缺陷并进行召回。
在理想 L9 的发布会上,创始人李想重点介绍了它的安全性。主副驾驶都能通过 25%小面积的偏置碰撞。通过对其白车身与沃尔沃 XC90 的对比,我们发现它的前半部分结构几乎完全相同。沃尔沃 SPA 架构的安全性在行业中是绝对一流的,这次它或许算是抄袭了一个优等生,说不定还继承了“丢轮保命”的传统技能。
一位汽车专业悬架工程师「AcE 联盟」对理想 L9 尾部进行了实拍分析。他指出,理想 L9 的尾部参考了宝马 X5 的设计,并且将尾部钢材质的下摆臂进行了处理,使其看起来像是铝合金材质的。
这次理想 L9 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同时配备了空气弹簧、CDC 连续可调阻尼减振器以及自研的底盘控制系统。然而,在造车领域,它的经验和积累尚显不足,依然存在不少逆向研发的痕迹,这着实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另外它的发动机或者称作增程器,这次使用的是新晨动力的 1.5T 四缸发动机。然而追溯其源头,它其实还是之前宝马和华晨合作的 1.6T 发动机,通过将气缸缩小变成了 1.5T 的版本。因为 1.5L 的排量能够少交排量税。对比理想 ONE 上的 1.2T 发动机,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与行业一线的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电动车时代,传统「三大件」已没那么重要
从传统“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标准来考量,理想 ONE 无疑是一个末流产品。它的发动机源自 1.2T 的东安(仿标致 1.2T),在热效率以及 NVH 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其唯一的优势便是体积较小。其底盘是完全仿照汉兰达的,并且还时常出现“断轴”的情况。
最终理想 ONE 通过销量展现了自身实力。它的月销常常能超过一万辆,并且在 2021 年创造了中大型 SUV 销量第一的佳绩。这一结果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理想 ONE 成功的秘诀华晨钢结构,一方面在于其拥有无与伦比的产品定位和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抓住了燃油车切换电动车的这个时代,并且巧妙地选择了增程式电动车这套动力。这样做不仅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无需像特斯拉、蔚来那样大量建设超充桩或换电站,还能轻松获得超越传统“发动机 + 变速箱”的动力表现。
我们知道在传统车企里,发动机通常是它们自家的重要宝贝。变速箱呢,有的是自家制造,有的则交给供应商,并且这也非常考验调校。无论是专利方面的壁垒,还是技术上的难度,都非常大。而到了电动车时代,除了纯电动车之外,增程或混动的发动机不像传统发动机那样需要尽可能广泛地覆盖不同的工况,其研发难度要低很多。甚至可以直接像理想那样去采购,毕竟它只是个增程器。
另外,变速箱是我们自主品牌的一个很大的短板。“真混动”或者增程式这种类型的动力系统是没有变速箱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一方面我们直接缺失了。所谓的“弯道超车”,其含义就是在你最擅长的这个领域,我们直接将其跳过了。
在电动车时代,“三大件”都能在国内便捷地买到。2021 年,全球 70%的动力电池是由中国生产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情况,造车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了,新势力们才有了能够展现出卓越光彩的机会。
那些传统车企陷入了“资源诅咒”。因为它们在燃油车领域取得了成就且资产过重,所以无法及时转型。由此我们看到,丰田、大众、BBA 们的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根本卖不动。据一线销售透露,奔驰 EQS 在国内的优惠已超过 25 万,但购买的人依然寥寥无几。
纯电动时代,理想能跟上么?
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这一讨巧的动力形式,并且精准把握了用户需求和产品,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目前北京的插混或增程式车辆已经无法上牌,上海明年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纯电动对于理想来说也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实际上理想规划了纯电车型。前不久,宁德时代发布了 CTP 3.0 的麒麟电池,理想汽车明确表示明年将使用该电池。在“三电技术”中,可以说电池占了很大比例,约 7、8 成。目前,特斯拉已开始量产自己的 4680 电池,蔚来也组建了 400 人的电池团队进行自研,比亚迪更是以做电池起家,显然理想在这方面的积累还不足。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 6 月 29 日于微博透露了大五座 SUV G9 的相关情况。小鹏一直擅长自动驾驶领域,而 3 秒级的加速、800V 架构、480kW 超充这些硬核参数,除了在自动驾驶领域外,还代表着小鹏在硬核技术方面的攻关。
李想在 2020 年的理想汽车用户日上说了粗话。他说一群搞技术的很臭,天天对着他们唠叨。还说增程电动是落后技术。并且质问他们到底搞出了什么屁技术!
何小鹏在理想 L9 发布会当天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在非快销品行业里华晨钢结构,在 2c 的非保护领域内,有哪个好产品是凭借精准定位,能够在中期或者长期获得优势或者形成壁垒的呢?
在李想的眼中显然是这样的,用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产品要精准定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方面是其他车企能够学习和追平的。而积累行业领先的技术,才是构建竞争力护城河的唯一正确方法。
理想汽车对此并非毫无行动。目前,理想汽车已在战略层面布局了碳化硅芯片,这种芯片的性能相较于目前的 IGBT 芯片有显著提升。
写在最后
回顾理想汽车的创业历程,你会发现理想汽车实际上一直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它在“蔚小理”中成立时间是最晚的,其首款车型 SEV 由于政策原因还未推向市场就被扼杀了。理想 ONE 作为一款仓促推出的车型,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已经是一种奇迹。对于逆向开发这一情况,我们也不应该过于严厉地指责。
理想 L9 虽仍存有逆向开发的迹象,但其产品力已对 BBA 造成动摇。李想本人在 6 月底曾预言,最晚到 2024 年底,BBA 国产后的中大型 SUV 主力车型销售价格将低于 50 万元人民币。在产品定位以及倾听用户声音需求方面,BBA 确实需要向理想同学学习。
我个人比较看好理想 L9 这款车能成为爆款。不过,在接下来的纯电领域竞争中,理想汽车需要拿出真正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