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强调发展钢结构与装配式建筑:机遇、挑战与绿色发展启示

   日期:2024-12-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00    
核心提示:共识之下,发展钢结构究竟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重庆日报:能否介绍一下重庆钢结构行业的情况?去年11月30日,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签约运营,拉开了我市钢铁和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大幕。重庆日报:为什么发展钢结构就能去产能呢?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学界、政府、企业界一致认为,发展钢结构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钢铁行业去库存、去产能的重要举措,是建筑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共识之下,钢结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各地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有何启示?为此,重庆日报对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旭红进行了专访。

周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 1956年出生,湖南省南县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等研发项目50余项。他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绿色发展须大力推广钢结构

发展钢结构重庆钢结构产业公司,重钢变劣势为优势

重庆日报记者:近期,多家钢铁上市公司公布业绩亏损。您如何看待钢铁去产能的情况?

周旭红: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生产钢材70亿吨,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2亿吨。当时国家发行了两张邮票来纪念这段历史。从那时起,我们以每两年一亿吨的速度增长。 2014年,粗钢产量超过8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9.5%。

重庆钢铁有限公司现有产能800万吨,有效产能超过400万吨。我觉得立足重庆,辐射全国,这个数额是可以完全消化的。比如,发展钢结构建筑就是一个好办法。

重庆日报记者:与大多数省市一样,重庆建筑采用钢结构的比例只有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标杆下,重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吗?

周旭红:这是一方面。重庆山水多,需要大量的桥梁。有重钢这样的大企业,为钢结构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条件。大力发展钢结构对于重庆落实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日报:您能介绍一下重庆钢结构行业的情况吗?

周旭红:目前重庆有41家钢结构企业,其中产值过亿的只有30家。 201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50强中,重庆没有一家钢结构企业上榜。

去年11月30日,重庆钢结构实业有限公司签约运营,拉开了全市钢铁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序幕。 “十三五”期间,重庆将大力推广钢结构应用,加大在大跨度、高层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重庆日报:为了推广开放式钢结构的应用,重庆哪些地方还需要开放?

周旭红:重庆有钢厂,这是一个优势。我之前提到过,赔钱是一种劣势。通过发展钢结构,我们可以将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一是布局产业链;二是解决产业链上的问题,比如设计、生产、安装、装修等一些配套环节。当地可以建设大型零部件,辐射一定半径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水平。链条有很大帮助。这就是重庆的主导产业——汽车产业的运作方式。

实施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

重庆日报记者: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吗?

周旭红:我们先打个比方。过去,当我们没有足够的食物时,我们只是追求有食物。既然有了食物,我们就追求如何吃得更好。今天,我们谈产能过剩,并不是不关注钢铁行业,而是钢铁产能应该用在哪里。这需要适用性。过去我们的材料注重经济效益,现在我们注重环境、生态等综合效应。

重庆日报:发展钢结构为什么能化解过剩产能?

周旭红:我们需要理清一个逻辑,就是钢结构的发展会吸纳产能。这是自然的结果,并不是发展钢结构来减少产能。钢结构的发展是顺应绿色发展、技术进步、建筑更新换代等多种趋势的自然结果。

重庆日报:钢结构收购化解过剩产能有哪些优势?

周旭红:钢结构是先进制造业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交叉点。政府强调去产能、发展绿色建筑,钢结构也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钢结构具有经济回收的特点,可以减少排放,可回收,易于组装和易于机械加工,因此也是先进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连接点。在去产能方面,钢结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重庆日报记者:供给侧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提质增效,提高供给质量。您如何理解这一点,特别是在钢铁行业?

周旭红:虽然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但仍在进口优质钢材。很多人出国购买电饭锅。事实上,电饭锅使用的钢材是中国制造的。中国的钢铁出口到国外,国外用较高的科学技术生产产品,然后销往中国,赚取巨额利润。然而,钢铁生产的环境成本仍然存在于中国,因为钢铁的冶炼和生产过程都在国内完成。完全的。因此,提高供给质量非常重要。

重庆日报:钢结构应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

周旭红:具体到钢结构,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成立钢结构发展联合协调机构,协调钢结构、建筑、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建材业。钢结构作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要通过关停、转移等去产能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整合度和企业竞争力,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

钢结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重庆日报记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您能否谈谈钢结构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旭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技术创新,形成机制,让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顺畅。二是为创新提供保障。三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日报记者:请详细说明一下。

周旭红: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可以设立重点研发项目,解决系统研发、技术标准提升、设计标准化与工程化、关键材料、国内外标准转换与对接、技术与产品配套、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施工技术及应用示范等问题。例如,在这方面,武汉杭萧钢构开展的绿色高层钢结构住宅项目就很好。

确保创新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建立技术标准、软件、图册等大数据信息平台,设立技术研究和人才教育专项资金,加大研发基地建设,创办企业等。 、学术界和大众创客。连接互联网平台。

人才培养主要是构建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培养管理、设计、制造、施工、监理、检测等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

发挥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重庆日报记者: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行业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周旭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要两条腿走路,鼓励钢结构走出国门。我认为有必要成立国际钢与钢结构技术标准协调委员会,建立我国与国际主要标准体系的转移对接机制,制定具有约束力的产品更新换代设计规范,消除钢与钢结构进入的技术问题国际市场。障碍。还要对钢结构出口给予政策优惠,促进钢材和钢结构的出口和产能转移,从而带动钢铁、建筑、房地产、装备、桥梁等相关产业“走出去”。

重庆日报:具体可以做哪些工作?

周旭红: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型通道的交汇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有独特作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承接海外项目,另一方面要为产品出口提供配套服务钢结构龙头企业。此外,还需要建设采购集散、公共仓储、加工供应配送、电子商务等综合物流基地。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钢结构承担“去产能”责任

重庆日报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钢结构建筑。这其中有哪些考虑?

周旭红:这背后至少有两个考虑:一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二是绿色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钢结构的发展顺应了这一发展理念。钢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功能;其施工过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构材料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排放少。钢结构建筑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储备和大规模使用钢结构是我们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钢结构是实现绿色发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重要连接点。

重庆日报:“十二五”期间,我国钢结构用钢占钢材产量的比例仅为5%-6%。在大型住宅和桥梁结构中,钢结构的比例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什么?

周旭红:一是出于成本考虑。钢结构的施工成本高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方法。企业更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只看每平方米的成本。事实上,钢结构与建筑、装饰融为一体。如果考虑它的寿命成本、环境成本等,并不比传统的施工方法贵。另一方面,也需要转变观念,降低钢结构的应用成本。然后产业工人太少了。钢结构技术要求较高,超出了普通劳动力的能力范围。但目前我国工业化工人队伍还不够强大。这也制约了钢结构的发展。

重庆日报:“十三五”期间,钢结构如何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周旭红:我认为力争2020年钢铁生产中钢结构消耗量达到15%到2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钢结构行业大国向钢结构行业大国转变的目标钢结构工业强国。

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钢结构宣传,树立正确的钢结构消费观;二是加强战略布局重庆钢结构产业公司,发挥政府培育钢结构市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监管。 ;三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开展钢结构建设试点”的要求;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完善钢结构全产业链;五是利用钢结构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