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则徐
男,199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 2017年7月加入公司子公司云南丽光检测有限公司,一直从事无损检测工作。在校期间获得第30届匹兹堡国际发明展金奖、第四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大赛三等奖、创新奖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工作期间,荣获公司“先进工作者”、“创业创新之星”、集团“优秀共青团员”;在“泛西无损检测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2020年,荣获昆明地区建设工程钢结构无损检测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第一名,荣获“技术冠军”荣誉称号; 2023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十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钢结构检验员比赛决赛中获得第一名。荣获“技术冠军”荣誉称号。
无损检测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无损检测人员检查焊缝质量,就像医生用B超、CT等方法检查病人的身体一样。他们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例如超声波和射线。对焊缝进行“体检”,因此常被称为“钢铁医生”。无论是山川峡谷中的路桥,还是建筑中的钢柱钢梁,只要有焊缝,都离不开“钢铁医生”细致的“看、听、问、关怀”。
用脉诊练出“火眼金睛”
通常,焊缝的检查在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时就结束了,但对陶则徐来说,研究才刚刚开始。在他看来,焊缝中的任何缺陷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一样。
手动A型脉冲反射超声检测的缺陷显示不直观,在焊缝缺陷的精确表征和量化方面存在局限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就像中医把脉一样。同样,我们能否通过地图快速判断相应的问题并得出结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当日常检查任务全部完成后,陶则徐将对当天检测到的缺陷焊缝再次“把脉”,整理出缺陷的形状、类型、高度等信息,重新研究缺陷的特征,用自己的判断结果与焊枪刨削的结果进行对比和记录,形成厚厚的“脉搏记录”。
一旦沉浸在研究中,我常常忘记时间,错过吃饭。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勤奋时,他总是说:“检查时,目标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缺陷,不误判任何一个焊缝。”正是他的坚持、日复一日的不断探索和积累,造就了他敏锐的目光。他不仅不会漏掉任何缺陷,而且还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缺陷。
根据症状开药,做到“对症下药”
就像每次操作都需要不同的计划一样,每个无损检测项目都必须有针对性的检测计划,这极大地考验了检测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水平。
当永仁大桥交叉焊缝射线探伤首次检验合格率不理想,导致焊接施工进度停滞时,陶则旭义无反顾地赶赴现场,了解现场施工情况和焊接工艺首次。仔细分析了产生的缺陷类型和分布情况,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根据缺陷的类型、形状、尺寸、位置等特征,找到了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快速准确检测交叉焊缝的方法现场发现。方法,向探头厂家定制不同频率、不同角度、指定边界的探头,并对探头组合、扫描方向、扫描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提高缺陷检出率和缺陷量化的准确性,形成特定的超声波检测技术,保证了通过超声波检测的焊缝在后续射线探伤时的一次合格率接近100%,有效避免返修过程中射线探伤工作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参加工作以来,这位90后出生的“钢铁医生”已检查焊缝超过20万米,圆满完成了云南省焊工技能大赛等多项省级赛事和虎跳峡金沙江特大桥等多项重难点工程湘黎高速上。在质量保证工作中,从未发生过漏检、错检事故。
认真钻研“高超医术”
陶则徐热衷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校期间获得第30届匹兹堡国际发明展金奖、第四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竞赛二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学会二等奖。获得实践及科技竞赛三等奖等创新奖项6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进入职场后,他将对技术创新的热爱带到了每一个项目中。有一次,他跟随师傅到66广场项目现场观摩学习。他敏锐地意识到,在检查横柱主要焊缝时,需要蹲在横柱内部进行检查。行动极其不方便。有的焊缝被钢筋挡住钢结构第三方检测,用手无法触及。接缝。接下来的几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他再次赶到现场。经过多次尝试测试,他的衬衫被汗水浸湿,手臂被电线划伤了好几处钢结构第三方检测,但检测速度很慢,检测位置也很有限。他想到用工具代替手来握住探头。他立即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进行建模、研究3D打印技术的使用、购买配件、组装、编辑代码、调试,反复尝试和改进。经过数十次实验,终于制作出了符合需求的检测装置。他的“小发明”为现场检查人员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能够完美适应特殊作业场景,使用灵活轻便,节省60%的检测时间,大幅提升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2019年,力光检测公司作为“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X射线检测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需要完成拍片、清洗、烘干、拍片等工作以及一系列其他任务。接到任务的陶则徐打破了一次只能拍摄四个小口径管道对接焊缝的常规想法,首次提出通过拍摄多个小口径管道对接焊缝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想法管道一次对接焊。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从图纸入手,亲手制作了装置,反复测试修改焦距、曝光时间、管电压等技术参数,最终实现了18个小件的X射线批量检测。直径管一次对接焊。 ,提高了工作效率4.5倍,大大缩短了拍摄时间,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得到了大赛组委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多年来,他凭借认真的态度和极致的研究,在创新和效率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5项,荣获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荣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均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超越自我,永远到达“考验巅峰”
无损检测是一项微妙的活动。缺陷的检出率和定位、定量和定性的准确性与检验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密切相关。轻微的偏差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参加技能大赛是技能水平进一步进步的好机会,也是对长期测试工作的总结和考验。
2020年,陶则旭代表公司参加昆明地区建筑工程钢结构无损检测人员职业技能大赛,以微弱的技术优势获得第一名。不过,他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因为他知道,自己和第二名的姓氏差别只有几毫米,而且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可以更快地完成实践考试。 ,并且可以更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他白天静下心来,在现场爬上爬下学习检测技能,晚上自学检测理论知识,取得了特种设备无损检测PT(Ⅲ)高级证书。
2023年11月,代表公司参加第20届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钢结构检验员比赛。他与全省140余位行业领军人物同台竞技。他快速、准确、稳定的操作比第二名足足用了4分钟,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荣获云南省“技术冠军”称号。
一个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今,陶则徐以“取得特种设备四项通用高级证书,帮助公司顺利申请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资质”为目标,继续磨练自己的技能。在实验室里,你总能看到他盯着小胶片;在项目现场,你仍然可以看到他紧紧盯着仪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没有错过每一个伤害。同时,他还承担起“传授、带教”的重任,传承技能,驱动创新,为公司培养更多优秀的无损检测人员。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钢铁医生”陶则徐,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为每一个焊缝“把脉”、“下药”,练就了精湛的技艺。他深入研究,在无损检测技术的追求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报道:杨博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