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个中国乡村改造项目,建筑师让乡村生活更美好

   日期:2024-09-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68    
核心提示:本文和大家分享8个关于中国的乡村改造项目。大院儿的西侧是一个传统样式的木结构建筑。南院是城市和乡村的连接体,设计策略上建筑师采用一老一新的模式:将老房子完整改造,并在边上的空地上建造一个新的开放式建筑。

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在乡村地区涌现。建筑师们用自己的想法为这些资源稀缺、信息不流通的小地方创造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远离大城市和高昂的成本,也许他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不那么浮躁,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了解当地文化和思考建筑本身。本文分享了中国8个乡村改造项目

1. 柴米多农家餐厅

这是一个改造项目,其前身是位于大理古城核心区的一组废弃办公设施,包括一栋白族风格的木结构建筑、一栋砖混结构的平房和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庭院。

该地块被大理生活品牌“柴米多”承租,改造成农家餐厅、农产品超市、手工艺品展示厅,以及每周“柴米多集市”等社区活动的举办场地。

▽办公设施改建的餐厅和市场

▽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平房和庭院

改造设计的重点是处理好院落的四个界面,先将院落北侧的平房改造成两层的餐厅钢结构亭子,并根据大理古城的规划要求将餐厅的屋顶做成传统的白族风格。

一座钢结构凉亭从餐厅南立面延伸而出,在使用上将餐厅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连接起来。凉亭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凉亭立面用竹子包裹,起到强化造型、过滤光线的作用。

面向庭院的竹立面可打开,在集市活动时加强室内外空间的联系。竹立面向上延伸形成露台栏杆,栏杆轮廓也在立面上切割成对角线,让露台空间向老木屋的青瓦坡屋顶倾斜。

▽庭院北侧餐厅

▽ 面向庭院的竹子立面可以打开

庭院西侧是一栋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我们拆除了这栋老房子一层的隔墙和老木门,让整个一层成为一个面向庭院的开放空间,并在外侧增加了一扇竹栅推拉门,未来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内部空间的遮蔽程度。

推拉门的外钢架隐藏了红色木柱与大理石柱座,以新的立面形式呼应改造内部新的空间感;在彻底消除一层木结构形象的同时,凸显了大木屋二楼凸出的走廊、瓦顶的屋檐以及富有年代感的木质栏杆。

▽传统木结构

▽室内空间

院落南侧是四合院的主入口,我们在这里增加了楔形的轻钢结构雨棚,重新定义入口空间,一方面为一些销售功能提供遮蔽,同时增加了空间层次,改变了入口一目了然的大木屋印象。

这里的吊顶采用了竹子,在视觉上与大木屋一楼的推拉门、延伸到庭院的餐厅立面形成联系,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楔型轻钢结构雨棚重新定义入口空间

▽天篷为一些销售功能提供遮蔽

庭院西侧是一片栽种着三角梅的花坛,这一侧的处理比较简单,只是将花坛加宽做成了一张长椅,在户外就餐、集市活动时可以当做长凳,集市热闹的时候,这里也是孩子们聚会的场所。

▽加宽的花坛可作为户外用餐、集市活动的长凳

2.太阳公社

阳光公社是一个社会环保项目,建筑师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溪坑鹅卵石等材料,建造了适合田地的茶棚和猪圈,造价低廉,拆除重建方便。

屋顶竹架的编织,动员了当地所有村民,正如太阳公社的理想是:“让世间每一颗忙碌的心,都有一处安息之地。”这个乡村乌托邦,也是手工艺的复兴。

太阳公社位于杭州临安市太阳镇一个名叫竹义坞的狭谷内,属于西天目山残山的一部分,一百头猪享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公园,包括猪舍、前院、后院和游泳池。

猪舍的建筑材料竹子、鹅卵石、茅草等均来自当地。为了保护农田,猪舍没有地基,只有10个石墩,用竹架连接,靠自重稳定。竹子轻便,搭建起来非常容易,五六个人不到一周就搭建好了。劳动力也都来自山区。

茅草的长边形成有效的屋顶防水系统,同时保持透气性。气流可以加速茅草的干燥,防止腐烂和白蚁。鸡舍也是纯天然竹子结构,底部有木栅栏。五亭由五个小房间组成,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息、喝茶。

3.石塘村互联网会议中心

乡村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化趋势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功能类型,互联网会议中心等大空间多功能建筑便是其中之一。江宁石塘村项目以“公社礼堂”和“温室”为原型,尝试重构乡村环境中的公共空间类型。

采用工业化快速建造体系,引入预应力薄柱结构技术,选择性地采用适宜技术,消除被弱化的建筑物化存在,恢复乡村原有的风貌,在极短的建造时间内进行了一次乡村振兴的建筑实验。

石塘村“网络小镇”规划,是今日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包括了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乡村现代化、城镇化与城镇化之间微妙的差别与困扰,即便是那些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样本。

这个位于南京西南40公里的城郊村,目前已完成村落规划整治、乡村特色民宿、餐厅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响应未来“互联网创业大赛永久会场”的会议、演出等多功能需求,当地政府提出的互联网会议中心项目显然对村庄未来的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不过,从选址到建设,并没有经过缜密的蓝图规划,而是表现出了乡村聚落发展的一定“自发性”。

▽ 入口立面图

▽ 东立面

▽ 北立面

传统中国村落中,大屋并不多见,作为公共建筑的“公社堂”与作为生产设施的“温室”是典型例子,对上述两种“原型”的元素分析成为推动设计的重要路径。

乡土建筑类型与建筑的材料、结构直接相关,它们不仅是乡土建筑实际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形式表达的重要媒介,是抽象的建筑空间意象与文化体验的载体。

▽ 建筑物的鸟瞰图,从外部可以看到双坡屋顶结构

▽ 从内部观看屋顶结构和天花板

▽ 会议厅

作为乡村的新型功能类型,「互联网会议中心」的要素无疑是时代进步的诉求,其本质的「类型」思维方式、「转化」与「演进」从未被拒绝——而是迫切需要积极融入新的技术策略,形成技术与乡村相匹配的发展动力,延续乡村固有的空间环境秩序。

4. 三家屯南院

南院位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牯岭镇阳山村三家村,顾名思义就是南方的院落,这个自然村落环境清幽,民风淳朴,长期以来,这里居住着黄、梁、唐三姓,故名三家。

这里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四周青山环绕,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山下,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村落。河边有小孩在游泳,有大姐姐在洗菜,有阿姨在洗衣服……耳边,远处飘来一首三声部的山歌,清脆悦耳,显得那么宁静美好。

▽静谧质朴的三家屯

南院的诞生,始于三家屯美丽乡村改造项目。在大刀阔斧的村庄改造中,村里的老房子被全部拆除,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老土砖房,坐落在河边,掩映在一片玉米地里。

这栋老屋原本是一处有60多年历史的私人住宅,屋主曾多次整修,但最终废弃,并在河对岸新建了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房子。

这栋老房子的土坯墙斑驳,局部坍塌,室内空间局促阴暗。但令人惊奇的是,临江的山墙保存完好,屋顶坡度近45度。在远处青山的掩映和周围新农村住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特别。

▽被新农村住宅包围的南苑

屋主黄女士家住南宁,一直致力于广西乡村建设和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钢结构亭子,这栋老屋得以完整保留,成为这个村子唯一的记忆。

南院是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在设计策略上,建筑师采取了以旧换新的模式:将老房子彻底改造,在旁边的空地上建造一座新的开放式建筑。

▽两栋房子,一旧一新

▽老房子

▽新房

▽新与旧的相遇

由于老房子纵横墙体多、空间狭小,建筑师拆除了老房子内墙,植入钢结构形成大空间,并增加了夹层,钢结构与砖墙共同承受荷载,支撑起新的屋顶,使原本有倒塌危险的墙体更加稳固。

工人们把从墙体上拆下来的砖头重新放到倒塌的墙体上,同时小心翼翼地把屋顶上的瓦片取下来,并小心翼翼地重新放回原位。

老屋采用新旧材料混合,土黄色砖块、白色钢架、木屋面板,营造出如画廊空间般的艺术效果。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光影游弋,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也让这座六十年的老屋焕发新生。

▽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