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王伟勇,男,1982年出生,博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系主任。2008年6月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加入重庆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1年7月至2011年11月获得双方资助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访问研究。入选首批重庆市人才计划,获得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2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8项;荣获教育部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创新人才奖。王伟勇教授还担任《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主编、《建筑钢结构进展》副主编。
“科研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王伟勇凭借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15年的坚持,他说:“科研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从毕业至今,他主要从事钢结构及组合结构防火方面的研究:一是高强钢结构的防火研究,包括对Q460、Q690、Q960系列高强钢材的高温力学性能、高温蠕变性能、火灾后及高温下高强钢构件的焊接残余应力、火灾下高强钢柱、梁、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局部稳定性、高强钢节点的抗火性能等进行了系统试验和理论研究,研究了高强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二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防火,对冷弯薄壁型钢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和高温徐变性能、冷弯薄壁型钢拼接柱的抗火性能、弯板薄壁型钢夹钢板剪力墙、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组合楼板的抗火性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对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抗火性能进行了研究。对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钢管约束钢混凝土短柱、中柱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抗火设计方法。基于这些研究,王维勇出版了中英文专著。他撰写了专著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他透露,近期开始进行高强钢组合结构抗火研究,包括高强钢组合梁、高强钢约束混凝土柱、钢筋高强钢管混凝土柱的抗火研究,希望5年后能再出版一本关于高强钢组合结构抗火的研究专著。王维勇在研究中孜孜不倦、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王维勇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合影
顺利的求学和就业之路
王维勇有着丰富的学业和工作经历,曾在六所高校学习和工作过,本科、硕士在青岛理工大学(原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完成学业,博士在同济大学完成学业,在重庆大学工作十五年。工作期间,曾到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过两年半的科研攻读,他坦言,这些高校都给他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高考时,王维勇因成绩不理想被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录取,1998年以河南省状元的成绩考入该校,并获得了新生入学奖学金。大学期间,他不敢懈怠,数学、力学、专业课成绩都名列前茅,大一开始他就下定决心继续深造。报考硕士时,受限于家庭经济状况,他不敢冒险报考更好的大学,比较保守地选择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公费读研究生。报考博士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术圣地——同济大学。被录取后,他发现同济大学的确为他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干净安静的博士生宿舍,人才济济。除了这些硬件条件和学术氛围,王惟勇的博士生导师李国强教授也给了他正确的指导。同济大学对王惟勇三年的培养,让一个不是很自信的硕士生变成了一个信心满满的博士生。毕业求职时,受导师李国强教授的影响,他选择了重庆大学。一是因为李教授是重庆大学的校友,而重庆大学还有王惟勇十分敬重的一位前辈老师,钢结构学科带头人戴国新教授,后来成为他的博士后导师;二是重庆大学是老牌八大土木工程院校之一,一是有深厚的功底和积累;三也是基于他个人的因素,因为他的爱人的弟弟就在重庆读书、工作,可以互相照顾。后来王惟勇的个人发展轨迹表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重庆是一座宜居城市,他在重庆大学的职业发展稳健、不断进步,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是一步一个脚印就能达成的小目标,更需要的是知识的储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年的坚持,自信健康的性格。
王维勇博士研究生期间举办联欢会合影
王维勇在重庆大学采访时在建筑工程馆门口拍照
王维勇2017年在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到访
王维勇来渝访问期间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科杜尔教授合影
王维勇首次赴新加坡出席国际会议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合影
无数个第一次
王惟勇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中有太多的转折和大事:高考、恋爱、硕士、博士、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发表论文等等,都深深地被他记住了……
● 被同济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王维勇读硕士时,主要目标是考上同济大学读博士,他的硕士研究课题是结构抗火,考博士时,他选择了李国强教授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这也是他最理想的选择,因为李国强教授是国内钢结构抗火方面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当时同济大学的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但他当时也很紧张,担心竞争太激烈,如果考不上,人生就没有方向了……
当时,王维勇家境并不宽裕,2004年暑假完成了项目实验,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9月份开始在青岛求是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工程力学,每周上6节课。他的很多同学暑假就开始复习、备课,有的甚至直接转学到同济大学备考,但他直到考试前20天才决定请假停课去同济大学备考。那段时间的强度堪比高考前,早出晚归,一刻也不敢放松。到了考场,我们聊起了自己报的导师,他惊讶地发现,整个考场几乎挤满了人,报名当李国强教授的学生的竟有40个人!大家都很紧张。结果,初试有10名考生入围,面试后,其中4人如愿成为李老师的博士生,王维勇幸运地成为第四名之一,另外三人分别是王培军(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副教授)、王维勇(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王开强(现为中建三局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先辉(现为信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调研员)。
王维勇与博士生导师李国强教授合影
● 首篇英文发表论文
通过博士考试的喜悦还未消散,却没想到挑战处处,他和他的运气如愿以偿。2005年9月报考博士生时,每个同学都收到了一份文件——关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论文发表首次将发表EI以上收录的论文作为毕业要求之一。这给所有读博士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王惟勇也不例外,为了早日毕业,他拼尽全力,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天深夜,他偶然浏览到小木虫科研动态网站,读到了许多博士生和年轻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经验,他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当晚,他便给李国强教授发邮件钢结构安装论文,表达自己想写英文论文的愿望。李国强教授及时回复了他对于英文论文的想法,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并给他详细讲解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从此他夜以继日地写作,终于在20天后完成了初稿,李国强教授迅速帮他修改,并投给了非常著名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中文名《建筑钢铁研究》,简称JCSR)。经过两个多月的等待,审稿人的意见是大修改后可以考虑录用,这让王维勇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经过一个月的精心修改和与李国强教授的讨论,修改稿终于完成并发表。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收到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当时他的激动和兴奋无法用语言表达。王维勇清楚地记得,自己只是本能地用力捂住了头,握紧了右拳,高高举过头顶。至今,王维勇已经用英文发表了80多篇论文。虽然现在他的激动和兴奋已经远不如从前,但他仍然记得发表第一篇英文论文的整个过程,至今还历历在目。
王维勇的第一篇英语论文
● 首次出版学术专著
王维勇还记得2013年参加清华大学石永久教授、石刚教授主编的《高强度钢结构设计标准》发布会的情景。会后,他到办公室看望韩林海教授。韩教授是组合结构抗火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他博士论文的审稿人,他一直对他十分尊敬和钦佩。当时韩教授刚出版了一本新书《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并亲笔签名送给他一本,他喜出望外。回到重庆后,他认真阅读。阅读过程中,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能否也参考韩教授的专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成一本书呢?”于是,他联系了韩教授专著的主编童安琪,填写了选题表,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015年底,他终于如愿以偿,出版了学术生涯中第一本书《高强度Q460钢结构抗火设计原理》。2019年,他与博士后导师柯杜尔教授合作出版了英文著作《钢在火灾条件下的材料性能。高强度结构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目前还在筹划另外两本书:《高强度钢结构抗火性能与设计理论》、《高强度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生的增多,培养的更多,出版的作品也会更多,但万事开头难。王维勇始终记得第一次发表学术著作时的感受和喜悦,他表示要尽力追随师父的脚步,在科研上再创佳绩,勇往直前。
王维勇首部著作《高强度Q460钢结构抗火设计原理》
王维勇英文著作《Material Properties of Steel in Fire Conditions》
感谢我在学习和工作期间的导师
采访中,王维勇表示自己很幸运,在就读和工作的大学里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导师,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是王维勇的硕士生导师董玉利教授,王维勇步入钢结构抗火研究的大门,为他开展大量抗火试验和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科研高地,在同济大学读书的那段时间,对王维勇来说是最艰难但也是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他每天早起晚睡,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只为多产出成果,早点毕业,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如前所述,正是在读博士的第二年,王维勇在李国强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论文,到博士毕业时,他已经发表了近20篇投稿论文。攻读博士期间,李国强教授安排王维勇接待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包括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Venkatesh Kodur教授、美国普渡大学Shirley Dyke教授(当时是华盛顿大学教授,后来担任《工程结构》主编,中文名为《工程结构》,简称ES)主编),这为他提供了与国际知名学者结识的宝贵机会,也为他2011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Kodur教授手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院士在王维勇在重庆大学工作五年后,被任命为重庆大学校长,成立了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王维勇很幸运地在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公司成立之初,我就加入了公司。在周院士的指导和带领下,我购置了两台大型耐火试验炉,与刘杰鹏教授、石宇教授等合作,继续对结构抗火进行深入研究,冷弯薄壁钢结构抗火、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抗火是加入钢结构中心后拓展的研究领域。在钢结构中心的平台上,我有机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结识更多的行业精英,如滑铁卢大学的王维勇后来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徐雷教授、Michael Engelhardt教授等开展了深入合作,这对他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王维勇对这些人生导师都心怀感激。
王维勇与硕士生导师董玉丽教授合影
王维勇、周绪红院士与钢结构中心部分成员合影
王维勇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徐雷教授
王维勇与华盛顿大学Shirley Dyke教授合影
王维勇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Michael Engelhardt教授
王伟勇谈钢结构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近两年,我国房地产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结构行业虽然是一个比较新兴、发展空间很大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王伟勇坦言,自己从事钢结构研究二十多年,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认识,他认为未来钢结构行业有几个发展方向。第一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开发和应用。很多人说钢结构因为很多安装都是用螺栓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具有天然的装配性。但王伟勇认为,真正的装配式不仅仅是建筑结构本身,而是整个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必须以高质量、高性能、优质低价为最终目标,因此发展质量优越、节能环保、安全耐久、优质低价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方向之一。第二是新型高性能建筑钢材的开发和应用。我国钢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建筑钢材的优质低成本还有待发展,目前低强度合金钢在消费中仍占据主要地位,虽然耐火钢、耐候钢等早已可以生产,但由于成本高,使用量少,因而一直没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通过技术研究,开发高强度钢、耐候钢、耐火钢,可以促进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钢结构建筑的全覆盖。第三是钢结构安全防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到钢结构,很多人可能认为钢结构容易腐蚀,不耐高温。事实上,钢结构的腐蚀和防火问题仍然是钢结构的主要问题。行业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虽然目前有很多解决方案可以改善和增强钢结构的耐候性和防火性,但存在成本高、耐久性差的问题。通过技术研发提高钢结构的安全防护技术也是促进钢结构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保证钢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方向之一。
给年轻学生的一些忠告
“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都不一样”,王维勇说,“我觉得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压力,适当给自己压力。同样一件事情,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不同,对有些人来说是大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小事。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如何认识和处理压力有关。”王维勇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青年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1)培养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乐观的人会对一切事情持积极态度,并会看到任何坏事的积极一面。如果一个人看到并想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他就一无所有。如果他看到并想到自己拥有的东西,他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2)做事要有长远的眼光。“我经常用存钱、开车来举例,一个人今天把一笔钱存入银行,几天后再取出来,利息很少,如果存的时间长了,利息就很高了,这很可观。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如果只看前方的距离,就无法加速,即使加速了,也不安全。做事也是一样,看得更远,才能做得更好。”
(3)懂得知足和感恩。“欲望无限是人的天性,但懂得知足是一种技能。另外,据我观察,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比较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人也更能成功。感恩你所拥有的一切,感恩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感恩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感恩可以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王维勇家庭照
成功的一半是家人的坚持和支持
王维勇坦言,职业生涯中触动他的事情很多,但最触动他、打破他防线的,还是妻子二十多年来对他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曾经是同学,但再也没有做过同学,只是初中和高中是同一所学校。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异地恋,我在青岛,她在郑州。当时我家里经济困难,她就和我分担生活费。后来我读硕士,她毕业后就去青岛工作了,工作收入很高,我们一起用。后来我去上海读博士,她就辞去了青岛的工作,和我一起去了上海。通过她的努力,我学业上无忧无虑。当我精神压力很大或者感到悲观的时候,她就在我身边。为了在上海多挣钱,她换了三家公司,最后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会计。为了尽快减轻她的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拼命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毕业。特别感谢李国强教授的悉心栽培,让我入学不到三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幸运的是,我的论文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用王维勇的话说,是妻子的相互扶持和坚持,是一种坦诚和真实中透露出的自信,让作者深深感动。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为了一顿饭,为了一处住处,为了一处港湾……
王维勇一家四口合影
砍价精神和工匠精神都很重要
斜杠精神是网络上的一个新词(用不同角度体验生活的态度和思维钢结构安装论文,也就是多面性)。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王维勇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斜杠精神,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可能就需要这种精神。 “我们除了教书育人,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完成一些咨询、研发项目,服务社会,这可以说是斜杠精神的一些体现。但相比斜杠精神,我更喜欢专心做好一件事。就拿我的研究方向来说,我从2008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在进行高强钢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在经费有限、学生少的情况下,我们先是借鉴别人对高强钢Bisplate80在高温下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开展高强钢构件抗火性能的模拟分析。后来,我们开始研究高强Q460钢的高温力学性能。对Q460、Q690、Q960系列高强钢材在高温下及高温后的力学性能、高温蠕变性能、构件及连接的抗火性能、焊接残余应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我们力图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进行综合性学习,体现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专一,有专长,有才能,这就是人才的意义)。“匠心精神”与“工匠精神”要并重,应该是大学教授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既要专业过硬,又要胸怀宽广。
工作优先,注重身体锻炼
当被问及他的兴趣爱好时,Wang Weiyong说:“我没有很多爱好。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只要我不去商务旅行,我每天都会去办公室上班。我的家和学校之间只有一条路。我经常去上班后去上班后,我经常去上学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我每周都在玩乒乓球,我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乒乓球。
Wang Weiyong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在参加羽毛球和乒乓球活动时一起拍照
Wang Weiyong在爬山时与他的研究生合影
结论
Wang Weiyong的生活是:追求卓越和挑战,因为他是一个句子,因为他是一个本科生,直到现在,它才会改变这一句子。我的生活是我的学位,我的学位很差。
Wang Weiyong和他的研究生
发表在“钢结构进度和市场”第1期,2024年
微信ID |建筑钢结构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