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安装一栋完整的高品质钢结构建筑,除了优质的生产质量外,将各个部件组装起来也是一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就叫“现场安装”。就好比布料与衣服的关系,没有好的裁缝钢结构施工记录,就很难做出好的衣服;没有好的材料安装,也很难做出好的建筑。所以,要建造一栋优秀的轻钢建筑,需要设计、材料、现场等多方面的配合。
1、施工前准备现场检查工程开工前必须对现场情况做详细的检查和记录,把可能影响本工程安装工期和质量的因素都标记出来,重要节点检查如下。
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满足现场施工条件,并将其纳入总体进度安排,保持现场整洁。
(1)预拼装场地应平整、坚实。应校核预拼装支撑架的强度和刚度。可利用测量器具逐点测量、调整各支撑点的精度。重型、大型桁架的支撑架需校核,小型构件的预拼装架可依蓝工经验确定。根据预拼装单元的构件类型,预拼装支撑垫块可采用钢平台、支撑台、型钢等形式。(2)预拼装应设置测量基准点和标高线。(3)必要时,钢构件预拼装前可设置临时连接板。(4)预拼装可根据结构形式进行,采用单体预拼装、平面预拼装和立体预拼装。钢构件应在自由状态下拼装,一般不宜采用强制固定方式。除壳体结构为三维预拼装,可配备夹具、工装夹具外,其他结构一般为平面预拼装,预拼装构件应处于自由状态,不应采用强制固定,预拼装量可按设计或合同要求进行。(5)钢构件应按现场布置尺寸进行预拼装、吊装、就位。现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布置尺寸应包括施工图控制尺寸、要求的拱度值、焊接接头的焊接收缩余量及其他要求的控制尺寸。 ②现场布置图应与预拼装垂直投影相对应并应包括杆件中心线和节点端面基准线。 ③预拼装前应检查现场布置图尺寸。 ④布置图的点、线应标记清楚。 (6)钢结构构件的预拼装顺序和拼装单元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结构形式确定。一般应先拼装主要构件,后拼装攻丝构件。对于门式钢架,应先竖向拼装钢梁,校正后再与钢柱在平面上拼装。 (7)对于采用高强螺柱与普通螺栓连接的多层叠合,预拼装时宜采用铆钉定位、临时螺栓紧固。一组孔中试螺钉的数量不得少于螺栓孔数量的20%,且不得少于2个。试装应使板层紧密贴合,铆钉数量不得少于总螺栓孔数量的10%。应用检孔器检查叠孔的合格率。0用比孔公称直径小1.0mm的检孔器检查时,每组孔的合格率应不小于85%。@用比螺栓公称直径大0.3mm的检孔器检查时,合格率应为100%。
(8)当板堆孔的合格率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对孔进行修整。当错位在3.0mm以内时,一般用铰刀、铣刀或锉刀将孔扩大,扩大后的孔径不得超过螺栓直径的1.2倍。当错位超过3.0mm时钢结构施工记录,一般用焊条将孔焊塞,然后打磨平整,不得出现凹凸不平。焊条应采用与母材匹配的低氧焊条。严禁用钢块填孔,用钢块填孔其实是假塞孔,会造成严重后果,是绝对不允许的。(9)检查尺寸时,构件应处于自由状态。所谓“自由状态”是指在预拼装过程中,可用夹具、夹钳、点焊、拉紧装置等对部件进行临时固定。在调整好各部件尺寸后,在连接部位每组孔位用不大于1/3、不少于两个普通螺栓固定,然后拆除夹具、中心夹具、点焊、拉紧装置等临时固定,检查备件尺寸。 (1O)预拼装单元的部件、零件采用摩擦面连接时,应检查摩擦面连接处板间的紧密程度。检查方法是将脚插入板边20mm深度,板间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间隙应小于0.2mm。 ②深度内的间隙为0.2-0.3mm。其长度不应超过板边长的10%。 ③深度范围内的间隙为0.3~1mm,其长度不宜超过板边长的5″。(11)预拼装完毕并经自检合格后,应请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并做好质量记录。(12)预拼装检查合格后,应标出中心线、控制基准线等标记,必要时应设置相应的定位器。3 基础及地脚螺栓的复核
钢结构安装前应复核建筑物的定位轴线、基础轴线及标高、锚栓规格、位置,并做好基础检查和交接验收。如锚栓需复核每根螺栓的轴线、标高,对超过规范要求的,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加大柱底板尺寸,按实际螺栓位置在柱底板上重新钻孔等。当基础工程分批交接时,每次交接验收不得少于一个能形成空间刚度安装单元的柱底基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基础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基础周围回填土夯实;基础轴线标记、标高、基准点准确齐全;基础顶面应平整,二次浇筑处的基础表面应打毛,锚栓完好。
在柱脚表面测量柱轴线到位情况。调平柱脚标高。一般预留50~60mm(与钢柱底部设计标高相比)用于浇筑混凝土柱脚标高。安装时预先用钢垫块或砂浆承重板调平。当采用钢垫块作承重板时,应根据基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柱脚板下二次灌浆前柱底部所承受的荷载、地脚螺栓的拧紧张力等计算确定钢垫块的面积。垫块与基础面、柱底面接触应平整、紧密。当采用砂浆承重板时,应采用无收缩砂浆。柱吊装前砂浆垫块的强度应比基础混凝土强度高一个级别,并应有足够的面积满足承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