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是用钢铁材料制成的结构,是建筑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钢板制成的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并采用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构件或部件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由于其重量轻、施工简单,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建筑等领域。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各种钢结构建筑安装及测量方法,具体如下:
锚栓的测量与控制
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柱定位轴线的允许偏差为1mm。地脚螺栓预埋的正确性是钢结构吊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地脚螺栓的安装、混凝土浇筑时及混凝土凝固后偏差的测量。
1)安装地脚螺栓前,在地脚螺栓钢板上刻“十字”中心线;
2)钢筋绑扎好后,准确测量钢筋上锚栓的理论“十字”中心线;
3)利用高程控制网测量地脚螺栓附近的高程点;
4)利用钢筋的中心线安装地脚螺栓;
5)在地脚螺栓中心线方向架设两台经纬仪,准确引导地脚螺栓的安装;用水平仪引导和调整地脚螺栓的高度;
6)重复以上两步,直至地脚螺栓的平面位置和标高符合规范要求。
钢柱测量与校准
1.经纬仪校准方法
测量校正时,在钢柱纵、横轴线附近分别架设两台经纬仪,但偏差角不得大于15度,与柱子的距离约为柱长的1.5倍。校正时,先瞄准柱底的控制线,经纬仪瞄准部分固定后,仰视柱顶的控制线;若重合,即表示柱子在此方向是垂直的,若不重合,则应进行调整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直到两垂直方向符合要求为止。第一根钢柱就位时,除校正垂直度外,还必须调整柱底的标高,通过柱底调节螺母来调整第一根柱子的标高,以保证钢梁就位准确。
采用拉索校准钢柱时,只有当拉索松开时柱能保持“0”位移状态时,校准才算完成。如果拉索受力较大,柱安装时内力较大,拉索松开时柱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也会使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校准还不能认为完成。
2.空间交会技术
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在工作层施工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现场控制点之间无视距、无法在已知点架设仪器、视线长期受阻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采用空间后方交会技术。将全站仪架设在能见度较好的位置,用“后方交会法”对仪器中心坐标进行交会,再利用坐标数据进行放样。
钢梁安装测量与控制
钢柱校正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吊装钢梁。在安装主梁前,根据焊接收缩量预留焊接变形值,预留变形值应书面记录。如果安装时已达到柱子的垂直度,则在安装校正钢梁时,应将柱子展开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留出接头焊接收缩量。此时,柱子产生的内力会在焊接完成并发生收缩后自动消失。
梁与钢柱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由于柱间主梁截面较大,刚度较大,主梁安装时会影响钢柱的垂直度,因此需要对柱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纠偏,与主梁相连的柱,甚至相隔两跨以上的柱也必须一并监测,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保证柱的安装质量。
高强度螺栓紧固后,再次对该区域钢柱进行整体观测并记录,根据记录的偏差值及偏差方向,确定焊接前是否需要对偏差进行局部尺寸调整,以及焊接顺序、焊接方向、焊接收缩倾斜预留量,交由焊接班组进行焊接。
高强度螺栓最终拧紧后,下一步就是焊接,焊接时焊缝会发生收缩。因此,焊接完成后,必须对该区域的钢柱、梁重新进行测量和记录。应将校准后记录的测量数据整理出来,作为下一层钢柱吊装校准和焊接的预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