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地面上带有浓厚现代印记的建筑犹如历史的旧梦,现代化的地铁在地下织成网状,仿佛映照着时代新的风景。
近日,由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长春地铁6号线03标段1标段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为这座新旧交汇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春地铁6号线项目是中建集团在东北地区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总承包项目,也是中建二局在东北地区承建的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线路全长1.299公里,共设2座车站、2个区间。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城市空间发展,增强经济整体性和流动性,为长春打造“双核两翼、多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提供有力的交通基础。
与时间赛跑
科学统筹 切实举措
地铁建设事关经济民生,刻不容缓。“项目建设期间,我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回想起项目建设,项目负责人周游感慨万千。
该项目在开工伊始便开启“流水施工”,技术团队在两个月内完成15份施工方案编制、审批;施工团队科学统筹、细化逐道工序,狭小空间内交叉作业难题得到解决。开工仪式后第21天,南新城西站第一根挡土桩顺利成孔,成为全线首桩,为后续高效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快人一步,快人一步。在后续施工中,项目顺利完成暗挖段左线长距离接驳、暗挖段双线接驳等13个重要节点,最终提前4个月通过竣工验收。
从统筹谋划到科学管理,从技术支撑到创新增效,项目团队将这一地下工程逐渐打造成一幅精雕细琢的“精工细作”。在高效履约的同时,该项目也成为地铁领域的“超级学霸”,并相继荣获吉林省建设工程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优秀施工单位、长春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等多项荣誉。
挖掘困难
技术研究取得成果
如果说解决时间问题是项目建设的“总开关”,那么技术创新则是打造标杆项目的“金钥匙”。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春冬季严寒天气、项目区土质等给盾构机的发起、开挖、接收等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项目组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成功激活了工程建设的“泉水”。
以前进街南站至南湖中街站盾构施工段为例,自始发井开挖以来,遇到了粉质粘土、冻渣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开挖速度,技术团队紧密结合施工情况,及时跟进各项施工开挖参数。在刀盘后部设计4根主动搅拌棒,在盾构前隔板设计2根被动搅拌棒长春钢结构施工,使土体工作面蓬松,提高土仓内渣土的流动性。同时,通过对邻近建筑物盾构施工过程变形控制研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的邻近建筑物盾构施工三维模型,模拟现场开挖,计算地表侧沉降槽及沉降时间曲线。通过有、无地表建筑物条件对比,得出最优方案。
最终,“筑城一号”盾构机顺利穿过多处敏感建筑物,提前22天实现双线贯通。“通过技术突破,我们不仅成功解决了盾构掘进难题,还实现了提前贯通。”谈及此事,项目负责人周游颇为自豪。
行业先驱
第一个创新方法已取得实际成果
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站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长春地铁6号线南部新城西站是国内首座明挖、装配式施工地铁站,车站全长238.7米,其中装配式结构158米,由557块“积木”在现场依次拼装而成。
装配式车站是一种新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创新性地采用了全国首创的“明挖正向施工+局部盖反施工+预制拼装法”组合施工工法。其中,明挖正向施工工法是先从地表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然后在基坑内预定位置自下而上施工主体结构及其防水措施,最后回填土方、恢复路面;盖反施工工法是先施工围护体系(桩、墙)和顶板承重体系(中柱),开挖土方至顶板结构底部标高,施工顶板并恢复周边环境,在顶板保护下长春钢结构施工,依次自上而下开挖土方、施工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永久性结构。
这种三法结合的施工方法可以大幅缩短道路施工围护时间,既保证了车站整体工期,让道路尽快回归公众,又减少了对周边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建设成本。据统计,南部新城西站建设过程中,共计节省钢材约800吨、木材约850立方米,建筑垃圾减少70%,人力投入减少80%。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新起点。如今,项目建设顺利完成,长春地铁6号线即将为千家万户带来便捷的交通。项目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在新的征程上再立新功。(中建二局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