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钢结构设计分会将行业知名微信公众号“土木吧”纳入分会管理,利用全国顶尖专家资源,打造“大师讲堂” ”,并特邀勘察设计大师、设计分院专家组、设计规范主编、国家注册考试命题组专家入驻,打造深度交流平台,权威解答讲解建筑结构行业规范、工程问题问答、设计技术交流、注册考试试题。
以下是部分专家对问题的解答汇总
▼
问:您好,某小学旧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增设了一条走廊。 该建筑定义为仅供教师工作的走廊,七度区,0.1g,二组,钢框架结构,楼层标高8.0,屋顶12.0m,走廊宽3.4米,长32米,矮span 是单跨框架。 反规第8.1.5条要求单跨框架不得采用B类框架,不得采用C类框架。
问题: 1. 该走廊是否被视为钢框架结构,还是只是一个结构,不需要适用反管制规则? 2、根据抗震设防等级标准对教学楼的定义,该连廊是否有必要升级为乙级? 从结构整体来看,短跨方向由于跨度较小,主要受风力影响。 从计算结果来看,起控制作用的也是风荷载。 会不会有翻车或者整体稳定性不安全的情况? 有没有什么措施来增强此类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谢谢。
楼先生:1、走廊是单跨框架结构,是建筑物,不能定义为结构物; 2、一般建议将地震分级定义为B类,是否可以采用该制度,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但它应该是为了性能而设计的。 由于风阻在本工程中起控制作用,建议提高抗震性能指标,可能采用中震弹性设计。
问:杨先生您好! 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顶部为大跨度网架结构。 如何确定网格支撑的弹性约束? 或者说计算机计算时如何更准确地模拟支撑的弹性约束? 谢谢!
杨先生:1、栅格支撑一侧固定,另一侧滑动; 2.框架和网格作为一个整体建模。
问:杨先生您好,在计算舒适度时,需要根据阻尼比和系数查表得出脉动系数ηa,取10年一次的风压? 2 按照高规,j.1.1中的ωR应该是10年回归一次吧?
杨先生:这是十年一遇的风压!
问:结构设计时如何考虑施工荷载?
崔先生:施工和维护荷载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设计屋面板、檩条、钢筋混凝土悬挑、悬挑雨篷、预制梁时,施工或维护集中荷载标准值不宜采用小于1.0kN时,应在最不利位置进行计算; 2 对于较轻的构件或较宽的构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或增加垫块、支撑等临时设施; 3 计算悬挑、悬臂雨篷承载力时,宜沿板宽每1.0m取A集中荷载; 检查悬挑、悬臂雨篷的倾覆时,应沿板宽每隔2.5m~3.0m取集中荷载; 4、地下室顶板等部位施工和施工过程中使用和维修时,往往需要运输和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 地下室一层屋面设计时,施工活荷载一般不小于4.0kN/m2。
问:您如何理解《抵抗条例》第8.4.2条第3条? 添加横向支撑以防止该梁横向失稳的作用是什么? 由于有支撑,所以该梁上的应力应主要是拉(压)和弯曲。 如果为了防止侧向失稳,所加的侧向支撑一般铰接在支撑上的梁上,即仅对腹板起连接和约束作用。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要防止腹板屈曲就可以了? 那么这个梁满足要求吗? 塑料高厚比或加强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 如果存在刚性楼板,是否可以认为钢梁在平面外具有无限刚性,不会变得失稳? 这个钢梁不需要侧向支撑吗? (2)如果支架旁边有电梯井,且侧向支撑不在支架与钢梁的交线上,且偏差较大,是否也可以认为该梁有侧向支撑? (3)如果支撑旁边有楼梯,布置时不允许有侧向支撑。 该梁是否满足塑料高厚比,或者是否足以添加加强筋?
问:古建筑的石柱和木屋架如何连接?
答:一般是在石头上凿或钻一个孔,然后用榫头连接。
问:现有混凝土屋面板出现裂缝后,技术人员使用碳纤维将其铺设在面板底部。 这种加固方案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答:1:需要检查裂缝产生的原因。 是不是刚度不够? 加固力度不够? 还是混凝土振捣养护有问题? 碳纤维并不是万能的。 例如,如果刚度严重不足,效果就不是很好。
回答2:我个人认为最好先确定裂纹的原因。 例如,如果补强不足,缺失部分不能超过40%,可以将补强成分全部卸掉,以保证材料的各项指标,特别是底漆的性能。 ,这时候碳纤维就有效了。
舒先生:梁是受压和受弯构件,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拉和压是主要组成部分。 支撑是为了确保梁在平面外不会变得不稳定。 建立支撑系统的原理与一般防止柱面外失稳的原理相同。 支撑件应形成几何不变的系统。 支撑与被支撑构件采用节点板铰接,受压构件的支撑必须居中。 不能说它只是约束腹板,而是实际上约束被支撑构件的外弯。 腹部稳定仅解决部件的局部稳定性,并不能保证部件的整体面外稳定性。 (1)刚性桥面板仅在梁的上翼缘上,可以保证梁不丧失面外扭转失稳,但不能完全保证梁整体面外弯曲失稳。 对于不同的失稳模式,支撑设置位置不同。 例如,弯曲梁的支撑件通常连接到梁的受压翼缘。 远离压缩法兰的连接效率较差甚至无效。 (2)支撑点存在偏差,支撑效率较差,需要精确的定量分析。 (3) 不可以,原因同上。 如果无法加支撑,可加大梁截面,如采用箱型。 强度和整体稳定性计算以及结构也是可以接受的。
问:朱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桥墩基础是否需要考虑桩体承载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桥墩的承载力是按单桩承载力计算还是按承载层承载力乘以扩底桩面积计算?
桥墩基础的墩身按钢筋混凝土柱计算,基础承载力按深基础计算(即按深基础修正深度和宽度)。
朱先生:桥墩基础的墩身按钢筋混凝土柱计算,基础承载力按深基础计算(即按深基础修正深度和宽度)。
问:朱老师您好! 请问悬臂式挡土墙基础、地下室外墙条形基础、扶壁式挡土墙基础,当基础截面尺寸满足什么条件时,是否可以考虑基础反力遵守线性分布的假设? 例如限制长宽比、基础高度与墙厚之比等。另外,对于节点基础,当基础高度大于柱距的1/6时,是否可以认为基础反力满足假设线性分布? 谢谢朱老师!
朱先生:当条形基础从墙边突出的长度与断面高度的比值不大于2.5时,对于联缝基础,当基础断面高度大于跨度的1/6时,基础反作用力可以基于线性分布的假设来计算。 基金会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
问:朱先生您好,杭萧钢构的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现行的设计规范中有该体系的相关设计规定和依据吗? 这种结构型式的应用前景如何? 谢谢。
朱总:对于规范之外的项目,一般采取一项目一审核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 解决防火、防绣等问题也是合理的。 住宅建筑采用钢结构也是合理的。
问:朱先生您好,《阻力回归》第8.3.3条规定,计算受压钢梁下翼缘长细比时,是不是将下翼缘面外计算长度取反弯曲点,大约是0.15L? ?
朱先生:是指垂直于主梁的次梁或角撑之间的距离。 更多问题请查看我的抗震书籍。
问:朱先生您好,贵院的技术措施中提到,框架的抗震性能相对于其他系统来说是比较弱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定性参数可以从指标上反映抗震性能呢? 例如,框架层间位移角为1/550,设计时在其他条件满足规范的情况下,层间位移角越小越好。 对于底部空间大、跨度大、层高高的情况,地震弹性层间位移角为多少比较合适? 感谢你的回复。 (暂不考虑弹性位移角,仅根据小地震的结果判断)。
问:朱先生您好,很抱歉打扰您。 我想问一下框架柱双偏压的计算方法。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是否建议使用双偏置电压进行计算? 但我感觉双偏计算结果不稳定,角钢和单边钢筋的偏差值较大,而且不同软件计算的结果有时差别很大。 您是如何建议并处理的? 感谢你的回复。
朱先生:双偏差的概念很明确,但实际的计算结果并不合理,特别是多个因素结合时(比如双向地震加双向偏差)。 目前仅适用于角柱,也存在单向地震作用等情况。 。
问:朱老师您好。 抗震规范第13.3.6条规定,单层钢结构厂房砌体维护墙不宜建8度、9度。 现有工程位于8度区,场地土为Ⅲ类,为两层公园办公楼钢结构隅撑长度计算公式,采用钢框架结构。 该项目的内外隔墙可以只用光板吗? 如果可以使用砌体隔墙,就可以使用砌体隔墙。 隔墙必须贴瓷砖并绑钢柱吗?
朱总:单层工业厂房填充墙的规定考虑了单层工业厂房的特点。 二层钢框架结构的填充墙还应考虑钢框架结构的特点,避免填充墙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扭转、短柱、刚度等),优先考虑轻质墙板解决方案。 必须采用砌体隔墙时,应采用粘贴或与主体结构分离(可执行砌体规范有关规定)等。
问:朱老师您好!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69至70页有一个校核柱下独立基础冲剪的公式。 我的问题是关于基础底区内冲孔破坏锥斜截面最不利边下边长度的计算。 本规范仅说明冲裁破坏锥落在基体底面内时的计算方法。 当在基础底面之外时,规范中没有提供计算方法,请朱老师指导。
朱总:独立基础的冲孔计算只检查最大冲孔锥体(45度)落入基础底面内的情况。 当最大冲孔锥落在基础底面之外时,冲孔无控制作用,无需校核。
问:朱先生:您好! 抗力为7度、0.15g的砌体结构高度和层数的极限值为普通砖21米7层,多孔砖18米6层。 最近审查的一个项目中,砌体结构达到了7层,一层及以下采用普通砖,二层及以上采用多孔砖。 他们认为多孔砖的层数不超过6层。 我认为这种对规范的理解是片面的。 规范中的高度和层数限制适用于全国。 如果建筑物是用同样的材料建造的,你认为这合适吗?
朱先生:您的理解是正确的。 总层数控制在6层钢结构隅撑长度计算公式,总高度控制在18米。
问:朱老师您好。 16G101-1图集第59页有重叠面百分比的计算。 我想问的是,当采用捆绑搭接时,搭接钢筋直径不同时,搭接面积百分比如何计算? 是取小直径钢筋还是大直径钢筋,还是取平均值。 下面的截图是我的计算方法,请朱老师指点一下。
朱总: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按搭接钢筋中大直径钢筋与小直径钢筋的面积比计算,314/(314+201)
问:朱老师您好。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一座面积六度的建筑,单层建筑,宽23米,长60米,高4.8米。 建筑空间较大,中间无框架柱,屋顶四周仅有边框架梁。 为了解决大跨度的问题,屋顶拟采用预应力双梯形板,一块宽3米。 问题1:模型计算时如何正确模拟地板。 可以进入同等楼层吗? 问题2:屋面板与边梁铰接。 结构计算时应定义何种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还是框架排列? 感谢您的建议!
朱先生:框架排列、垂直框架、水平排列
问:朱先生您好,很抱歉打扰您。 我想问一下次梁端部负筋的原理:次梁的计算机模型是根据主梁输入的。 梁端未铰接,且次梁未进行幅度调制。 有时次梁端部配筋过大,影响主梁的抗力。 扭转也是不利的。 这时候我先把主梁扭剪调整到足够,然后把次梁端部的振幅调整0.7-0.8,和竖向钢筋的截面积比较,增加底部次梁的钢筋相应。 采用小跨度梁(直径12)的竖向钢筋作为支撑负筋,无需额外配置。 对于不足或跨度较大或跨中底筋较大的梁,需增设负筋(一般为直径14)。 问题是你们的技术措施第50页说可以按照《混合规范》第8.5.1条进行加固施工。 仅仅遵循最小受拉配筋率就足够了吗? 钢结构还需要按混合规定9.2.6-1四分之一梁底计算吗? 谢谢。 当梁底钢筋较多时,四分之一承重钢筋较多。 实际中又该如何处理呢? 感谢你的回复!
朱总:当次梁梁端计算为铰接时,实际配筋可以根据结构来配置,按次梁跨中1/4配筋的要求。 我觉得不太好理解,但是规范必须执行。 目前次梁边跨跨中弯矩只能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如加密次梁或控制边跨跨度)来控制。
问:朱先生您好,请问您这种依山而建的观景台设计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朱先生:1.山体稳定性评价; 2、防止连续滑坡。
问:朱先生,您好,请问一下垂直腋梁的问题吗? 为什么加腋梁后支撑筋变大了? 中央钢筋变得更小,有时更大。 我的理解是支撑刚度是由于腋梁造成的。 它变大,地震力也变强。
朱总:加腰后梁的刚度增加了,地震效应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增大梁端弯矩是合理的。 跨中弯矩是梁端弯矩与简支弯矩的叠加。 也可以增加它。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获取
如需开具发票,请备注单位名称和税号。
▼
朱总:抗震性能是指结构的耗能能力,这也是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 实际工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
问:朱先生,您好,大跨度钢梁24.3米,钢梁高1.1米,钢筋混凝土楼承板,非组合梁,应力比0.95。 浇筑混凝土时是否需要设置竖向和横向临时支撑? 尤其是侧向支撑。 如果要安装,侧向支撑是否要用钢管截面,应该多大?
朱总:大跨度钢梁的设置要根据施工稳定性要求来设置。 跨中宜设纵钢次梁。 钢次梁的截面只需满足次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要求即可。
问:朱先生,帽台+结构防水板的基本方案,是否需要设置基础连梁来连接各个大帽台? 另外,100米框剪和60米框剪,是否会因为考虑轴力,其中一个设置基础梁和拉系梁,另一个不设置? 如果直接是嵌岩桩,是不是就不需要设置拉杆了?
朱先生:承台(围岩嵌岩桩)之间应设置基础拉梁,以协调基础变形。 帽盖上应加防水板。 当防水板厚度不小于250时,可不设置基础拉梁(隐梁或暗梁)。 钢带)。
问:朱先生您好,关于拉拔锚杆的计算,《岩土锚杆技术规范》CECS 22:2005 7.4.1,Nt为轴拉力设计值,fyk为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7.5 .1中,fmg和fms均为标准值; 但《建筑边坡规范》GB 50330 2013中8.2.2中,Nak为拉力标准值,fy采用抗拉强度设计值,8.2.3和8.2。 4中,frbk和fb也是标准值。 朱老师在实际设计中应该如何选择计算公式?问题如下,请朱老师在百忙之中解答一下。
朱先生:轴拉力的设计值应与锚固钢筋的设计强度相对应。 当轴拉力采用标准值时,应与钢筋的标准强度相对应。 不过,无论使用什么强度,都可以从安全系数出发进行调整。
问:朱老师您好。 反规第3.4.3条规定,建筑平面不平整有四种形式。 目前幼儿园的布局就是下图中红色的形式。 平面是否不规则不平整?
朱先生:是一个L形的平面。 检查本地尺寸是否太大。
问:朱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 一座九层钢框架结构建在7度0.15g场地上。 由于施工限制,支撑结构只能沿一个方向布置。 规范允许吗? 另一个是支撑间距。 达到81米,远远超出框架剪力墙中剪力墙的间距要求。 允许吗? 整个结构长宽81*30,总高39.9米,共九层。恳请朱老师在百忙之中解答大家的疑问。 谢谢。
朱先生:一个方向的支撑是带支撑的钢架,另一个方向是纯钢架。 两路系统不完全相同,这肯定不好,但也不是不可能做到。 房屋两端仅设置侧向支撑,支撑间距为81米,不合理。 房屋中部应设置适当的支撑物。
勘察设计大师、代码编辑
权威解答您的问题
长按识别(或微信扫描)二维码立即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