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为什么一个地处三省交界、交通不发达的小镇却拥有如此繁荣的商贸流通业? 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常亚龙分析,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区位优势。 福坎镇地处三省交界处,紧邻河北省大名县、山东省深县、南乐县。 两者相距20多公里。 虽然是南乐县最偏远的乡镇,但地处三县交汇的中心。 随着近年来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往地处偏远的劣势变成了优势。 二是民俗优势。 福坎镇地处三省交界处。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与河北、山东有着血缘关系。 民风中蕴藏着河南人的忠诚、淳朴。 ,还有河北燕赵人的侠义和山东人的豪爽正直、包容、诚实守信、从不欺骗; 三是环境优势。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顺势而为,对经营主体实行了相对宽松的规定。 政策,积极努力为其提供良好稳定的经营环境; 四是产业和市场优势。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领下,全镇畜禽养殖、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一、工业催生了市场,二者又反过来点燃了商业流通。
“比如,随着全镇蔬菜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六绿村自发形成了三省交界处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全国各地每天都从这里来来往往。“很难想象商贸流通业是否会繁荣。”石亚军感慨地说。
双向发力推进畜禽养殖全产业链
在王麦元的办公室外,工人们正在用油漆在墙上写下八个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应该是福关镇从事畜禽养殖的第一人,现在镇上十多家养殖厂、饲料厂,有几个老板直接或间接都是我的徒弟。” 王麦媛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1963年出生的王麦元,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改革开放。 敢于思考、敢于冒险,先后创业化肥、农药、钢筋等。1996年,33岁的王买元结识了山东凤翔集团的相关人士。 当时,该集团正在推广一种名为“817”的肉鸡。 经过努力,王麦源获得了在濮阳推广饲养这种肉鸡的资格。 返回福坎后,他开始发动群众在赵更洛村及附近村庄饲养“817”肉鸡。 此后的12年里,福坎镇饲养“817”肉鸡的人数高峰时达到了两三千户。 2008年,王麦元将肉鸡养殖更进一步:开设了屠宰厂,从事肉鸡加工。 如今,王麦元的公司拥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天可屠宰肉鸡10万至12万只。
更重要的是,20年来,福坎镇逐步形成了以种鸡、孵化、养殖、屠宰、销售为主的完整肉鸡产业链。 目前,富坎镇有屠宰场6家,饲料厂8家,肉鸡养殖孵化厂1家,小规模养殖户数千户。 是名副其实的一站式产供销。 濮阳及周边地区的不少养殖户都从这里采购饲料、雏鸡等。
南乐县益和恒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是该产业链中的代表性企业。 该公司经营种鸡场和孵化场,以及饲料加工和肉鸡屠宰业务。 张朝顺董事长表示,福坎镇的畜禽养殖业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养殖之初,饲料需要从外地进口;养殖初期,需要从外地进口饲料;养殖初期,需要从外地进口饲料;养殖过程中,饲料需要从外地进口。 发现质量无法保证后农贸市场钢结构大棚,他们开始自建饲料厂; 之后,它们开始孵化和繁殖。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积累中,畜禽养殖产业链慢慢形成。
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促进了富坎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留住了大批劳动力。 王迈元介绍,目前,除了数千户小规模养殖户外,镇上的饲料厂、屠宰场等吸引了大量当地及周边乡镇的农民到这里务工。 仅濮阳福祥食品有限公司就安排了500多名农民到这里务工。 。
畜禽养殖业还壮大了一个本土品牌——福坎烤鸡。 据介绍,福坎烧鸡起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末以来,依托当地畜禽养殖资源,福坎烤鸡逐渐发展成为三省边境地区知名的烤鸡品牌。 福坎烤鸡采用当地饲养的新鲜肉鸡。
全国乃至全省,甚至濮阳市,已有不少地方发展畜禽养殖。 福坎小镇为何能形成如此完整的产业链? 张朝顺用10个字概括:“政府愿意帮忙,老百姓也愿意做”。 他说,首先,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对富坎镇畜禽养殖业发挥了带动作用。 例如农贸市场钢结构大棚,南乐县怡和恒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初期,镇党委、镇政府帮助办理土地审批、手续、贷款等事宜,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资金。麻烦。 其次,福坎人愿意做。 富坎人一直怀着“宁肯努力,不肯吃苦”的心态,有坚持创业的精神和意志。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他们首先向山东学习,然后不断延伸、修补和强化链条。
“没有群众追求自我追求、勇于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镇党委、镇政府和群众的双向努力,福坎镇畜禽养殖产业链就不可能实现。”不要那么完整。” 该镇副镇长管志宽说。
幸福阁反映福坎果蔬种植历史富民
9月21日,46岁的六路村村民刘海秀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碌。 这位拥有24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的农民,与刘庆民、刘保忠、刘庆芳等人的名字一起“挂在”富坎镇幸福堂的墙上,并被载入史册。推进全镇蔬菜发展。
作为富坎镇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第一人,刘海秀说,他主要借鉴了当时山东的经验。 1999年,22岁的刘海秀去山东探亲时,看到亲戚村里有人正在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比种粮食更赚钱。 回国后,他凑了几千元,开始在自己的4亩地上发展蔬菜大棚种植。 24年来,他种植了西瓜、黄瓜、豆类等果蔬,家里至今还拥有三个大棚。
比个人致富更有意义的是,刘海秀等四人的做法点燃了富坎镇蔬菜大棚种植的火花。 位于马村的幸福阁,全面展示了福坎镇瓜菜种植的历史。 福坎镇的瓜菜种植业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999年至2005年,该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以刘海秀为代表的四位农民在山东学习交流后,在富坎镇搭建了简易塑料大棚,填补了该镇果蔬大棚种植的空白; 2006年 2011年至2010年,是产业发展时期。 瓜菜种植户将简易塑料大棚改为竹木结构大棚,保温效果更好,抗灾能力更强; 2011年至2017年,正是产业增长期,种植者将竹木结构温室再次改进为钢结构温室,并在温室内增加了控温、通风等设备,以便更好地满足反季节蔬菜种植的需要; 2018年现在已经是成熟期,种植者正在使用智能温室,可以利用传感器监测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并识别蚊虫,实现室温自动控制。
说起富坎镇的果蔬种植业,施亚军颇为自豪。 他说,福坎镇共有耕地6.8万亩,其中仅果蔬种植面积就超过3万亩。 有蔬菜专业村15个,大棚2万多个,现代农业园区5个,农产品贸易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有交易市场1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1个。 目前,福坎镇已成为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为一体的三省交界处的新型果蔬服务中心,形成了完整的果蔬产业链。
马村是富坎镇果蔬种植的“明星村”。 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辉介绍,马村以前是一个贫困村。 2017年以来,村“两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发展果蔬种植,帮助村民踏上了致富之路。 道路。 现在,全村1180人中,有的从事大棚种植,有的从事干菜分拣采摘。 几乎所有人都在吃“菜饭”。 该村不仅消灭了贫困户,还持续返乡建档立卡贫困户。 也不。 “现在我们村里没有闲人了。”王光辉自豪地说。
果蔬种植吸引了许多在外地经商或打工的福坎人回乡创业。 马村村民王占顺就是其中之一。 王占顺曾经在北京开过一家超市。 2018年,他受到村里的启发,回到家乡发展温室种植。 从最初的五个温室到现在的八个。 “我种的2K西瓜、圣女果都是高端产品,一到上市季节,外地客商就主动来我农场卖。” 王占顺颇为得意。
在温室里种植蔬菜有什么好处? 以西瓜为例,石亚军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算盘。 他说,福坎镇目前拥有2万亩西瓜种植基地。 按每亩8000公斤计算,即每年1.6亿公斤。 西瓜销售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 买瓜代理需要找到瓜师傅,提前订购瓜。 订完瓜后,他需要找贴标机给他的瓜贴标签。 然后他还要找一个摘瓜的人来摘瓜,还要找一个打瓜的人来给瓜编码。 ,装瓜员将瓜装上卡车,最后请瓜运车运输瓜。 这几道工序每斤只收0.02元,6道工序收费0.12元。 1.6亿斤下来,福坎人已经收取了1920万元的劳务费,更不用说自己卖瓜的收入了。
果蔬种植也带动了该镇物流业的发展。 记者在六路村河南百里农产品交易市场看到,这里人头攒动。 三轮车、小卡车进进出出。 有的人把瓜菜带到市场上卖,有的人开车去市场买,有的人忙着清洗蔬菜。 分拣、包装、装车,还有人成为经纪人,帮助买卖双方议价,赚取手续费。 66岁的刘玉江和他的妻子在市场上做了10年的经纪人。 “不赚钱谁来做?” 当被问到赚到钱了吗时,刘玉江问道。 六路村党支部书记刘跃军告诉记者,现在六路村要么种植水果、蔬菜,要么在市场上做经纪人、分拣水果。 村里没有闲人。
“这个市场生意怎么样?看看附近马路两旁的饭店、酒店、KTV就知道了!” 河南百利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的刘志敏表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市场正在进行改革。 扩张。
让福坎这片热土成为充满希望的福地
一个全县地理位置最偏远的乡镇,如何形成商贸流通、畜禽养殖、瓜菜种植三大完整的主导产业链? 为何公众存款在全县名列前茅? 为什么周边乡镇的商人愿意来福坎做生意? 采访过程中,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 马村幸福博物馆内的一张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该图由三名镇领导和马村、蔡张村、卞辛庄村、孟侯刘村、刘路村、果绿村六个蔬菜专业村党支部书记的两寸证件照组成。 名为《福坎镇果蔬产业发展委员会组织机构图》。 石亚军介绍,为促进全镇瓜菜产业发展,富坎镇于2021年牵头成立了果蔬产业发展委员会,确定了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三统一”。统一销售。 ”的发展思路。
一张图把党委、政府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种植瓜菜已成为全镇的共同事业。 “富坎镇的瓜菜种植,绝不是一个种植户的事,也不是某个村的事,而是全镇的事。 镇党委、镇政府着力为瓜菜种植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村干部和种植户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成就了福坎瓜菜种植产业的今天。”常亚龙说。
常亚龙的话道出了富坎镇产业振兴的真谛。 蔬菜、瓜类种植如此,商业流通、畜禽养殖也是如此。 纵观古今富坎镇产业繁荣、人民富裕的时代,党委、政府的积极指导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敢于拼搏是两个主要因素。
王迈元分析,福坎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纯修。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从纯粮食种植转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 第二阶段是1996年开始的畜禽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南乐县乃至濮阳市畜禽养殖的重要场所。 第三阶段是瓜菜种植,从1999年开始,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但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指导和支持。 以畜禽养殖业为例。 多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成功养殖户为榜样,宣传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并在土地使用、厂房建设、信贷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他们的事。 强大的。
王光辉以马村瓜菜种植业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富坎镇瓜菜种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和指导。 近年来,福坎镇累计投入7000万元以上支持瓜菜产业发展。 马村目前有90多座钢结构大棚,基本都是镇政府利用“飞地经济”和扶贫资金建设的。
李兴民说,多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把让群众过上富裕生活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把蓝图画到底,始终把引导、帮助群众落到实处。把富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工业振兴当作乡村振兴。 重要的出发点是不断延伸、补充、强化链条,才有今天富民的三大重要产业链。
“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意愿,是富坎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镇党委、镇政府顺势而为,积极引导、支持,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它。” 李兴民表示,是全体福坎人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
与蓬勃发展的工业相比,富坎镇党委、镇政府的办公地点和办公条件显得较为简陋。 记者忍不住问:“富坎镇的人这么有钱,镇里的办公条件什么时候才能改善?” 李兴民回答道:“富坎镇的人民比较富裕,但政府的财力却很有限。” 我们的指导思想仍然是用政府有限的财力支持和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致富。 ”
新时代、新征程、新成就,富坎镇人民正在乡村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李兴民表示,目前阜坎镇三大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碎片化、薄弱等不足。 未来,我们将重点加强链条。 同时,群众口袋富裕的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大脑”,需要引导他们追求更有品位、更高层次、更有品质的生活。 目前,富坎镇正以创建“五星级”支行为契机,大力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人民群众的福祉,实现富坎镇的全面振兴。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张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居福坎街村,因村南街古井有水而得名“福坎”。物产丰富,品质优良,是一个福地。 数百年来,饱经沧桑、饱经磨难的福坎人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福坎人民以党的富民政策为基础,在历届镇党委、镇政府的团结领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的生活,真正把这片热土变成了充满希望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