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匠陈浩:从农民工到焊接专家的20年匠心之路

   日期:2025-03-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76    
核心提示:在一条条焊缝中探路智能建造(主题)在陈浩看来,每一次焊接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条焊缝都是一次见证,它们都会最终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生命周期,丝毫都马虎不得。研发焊接机器人助力智能建造“继续优化焊接机器人,以小型化、可移动为方向,不断改善焊工工作环境,提升企业智能建造水平。

在一条条焊缝中探路智能建造(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春日的上海,记者在由陈浩领衔的创新工作室见到了这位“焊”匠。他身着厚实的焊工服。陈浩个头不高,因为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变得黝黑。他有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笑起来时总会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这与他黝黑的肤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海市总工会不久前新命名了一批“上海工匠”,其中有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工程公司的焊接负责人陈浩。在此之前,他已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且连续两届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

20 年前,陈浩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手中的这把焊枪,竟然能焊出一条工匠之路。

“炼”成“望闻问切”绝活

在上海工匠的评审现场,陈浩这样阐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要焊好每一条焊缝,要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对每一个钢构件负责。

每一条焊缝的累积,使得陈浩“炼”就了“望闻问切”的绝活。他能够通过听焊接时的声音,判断出焊接电流与电压是否匹配;通过看焊缝外观,了解施焊者的用弧方式和不足之处;依据超声波检测,在返修处理前明确判断出缺陷产生的原因。这项绝活还大大降低了生产一线的材料浪费和返工成本。

陈浩 20 年前高中毕业。之后,他来到南京电容器厂。在那里,他开始做起了焊接学徒工。

学焊接的路是很苦的。白天的时候,陈浩专心地跟着师傅学习焊接技术。到了晚上,他依然继续留在车间里刻苦地练习焊接技巧。那时候,电容器厂的位置特别偏僻。每当夜晚他结束练习,就会独自从车间走向宿舍,途中总要经过一片荒地。18 岁的少年并不是不害怕黑暗钢结构焊缝外形,然而学好技术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让他没有选择放弃。

在无数个黑夜,他独自在车间中摸索焊接技巧。他不断地尝试,然而却一次次遭遇失败。但他没有气馁,而是一次次进行总结。最终,在飞溅的焊花之中,他不仅战胜了对黑暗的恐惧,还冲破了焊接技术的瓶颈。

每一条焊缝都是一次见证

陈浩认为,每一次进行焊接,这就是一次挑战;每一条形成的焊缝,这就是一次见证。它们最终都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生命周期产生影响,绝对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2013 年,陈浩开始在中建八局工作。他先后辗转于不同的城市,参与其中并亲眼见证了一座座地标建筑从无到有地矗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职业自豪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他说:“干过的工程越多,我就越喜欢当焊工。”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是 G20 杭州峰会的主会场。陈浩带领的 9 人焊接班组需在两个月内完成 6000 吨钢构件的安装。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这个超大型建筑的现场钢桁架结构极为复杂,工序相互连接,一处变动就会影响全局。一旦出现失误导致返工,就会对工期产生严重影响。

当时是酷暑时节。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一些工友有了畏难情绪;恶劣的气候条件,也让一些工友产生了畏难情绪;高强度的焊接工作,同样让一些工友有了畏难情绪。陈浩作为公司的焊接技术骨干,一方面带领工友去探索并改进焊接工艺方法,在分配任务时,把最难的任务留给自己;另一方面,下班后主动与工友们聊天谈心,以此来安抚大家的情绪,帮助大家释放压力。

最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完成了提前 15 天的完工任务。陈浩以及他的工友们,还跑出了在 30 天内安装 1.2 万吨钢构件的这种“加速度”。

这样的经历在陈浩的职业生涯里不胜枚举。青岛东方影都 3000 吨异形钢结构 1 个月就制作安装完工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 1.1 万吨钢结构 45 天就封顶了。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 8500 余吨钢结构 40 天就交付了。在这些项目的攻坚鏖战过程中,陈浩和工友们不但实现了完美交付钢结构焊缝外形,而且相关工程还获得了鲁班奖、中国焊接工程金奖等诸多奖项。

研发焊接机器人助力智能建造

焊工手中有团火,这团火四季都炙热,让人无处躲藏。十个焊工当中有九个是黑色的,他们全身上下都沾满了灰。蹲下、登高这样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很平常,因为他们干的就是这一行。他们身上的烫痕有很多很多,可却默默无语,不知道该对谁说。这首陈浩所写的打油诗,正是焊工作业环境的真实写照。

陈浩与焊花相伴已有 20 年,他深深体会到了焊接的苦和累。因此,他领衔的陈浩钢结构焊接技术创新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对焊接自动化技术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借助机器人作业来减轻焊接劳动强度,降低职业伤害风险。

在研发过程里,陈浩对机器人的实用性格外注重。工作室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且在天津周大福以及北京丽泽 SOHO 等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这样做不但有效提升了焊接效率与质量,还为公司节省了数十万元的成本。经过团队多次反复的试验和改进,4.0 版的焊接机器人将会在近期投入到施工现场使用。

继续对焊接机器人进行优化,将小型化和可移动作为发展方向,持续改善焊工的工作环境,进而提升企业的智能建造水平。谈起近期的“小目标”,陈浩眼中闪烁着光芒。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