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7日报道,英利镇位于寿光市北部。长期以来,农民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收入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英利镇结合群众实际,新建了三个高标准农业园区。 、强化政策扶持,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大棚蔬菜种植行列。
近日,在杨柳温室种植园杨增禄的蔬菜大棚里,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小番茄植株正在茁壮成长。今年是杨增禄夫妇从工人转型为菜农的第二年。
英利镇杨家六行村村民杨增禄说:“我去年在一家工厂上班,这里政策很好,很优惠,所以我就辞去工作,建了一个温室,正好赶上建温室。”一个公园,政策也比较优惠。”
杨增禄的妻子丽明华说:“不管有没有政策、有技术,第一年在温室里种植都会有帮助。”我们不必担心不知道如何成长。如果有人教我们,我们就可以回来并自己成长。”
杨增禄今年57岁。 20多年来,夫妻俩一直在外打工。随着年龄的增长钢结构蔬菜大棚,他们越来越渴望回家。 2019年,英利镇新建柳树温室种植园,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53个。与此同时,低息贷款、土地出让补贴、种植技术服务支持等优惠政策也纷至沓来。杨增禄夫妇辞职重返工作岗位。在农村,小西红柿是在温室里种植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夫妻俩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英利镇杨家六行村村民杨增禄说:“争取更加努力,做得更好,第一年挣10万元,第二年争取挣15万元。从现在开始,我要打工。”努力工作,努力赚更多的钱,回报领导的支持。”我的帮助。
在柳树温室种植园里,除了杨增禄这样的新手,还有丁伟这样拥有20多年温室经验的老手。丁伟从2000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当时他的蔬菜大棚只有40米长,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 201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丁伟在柳树大棚种植区建设了120米长的高标准蔬菜大棚。
英利镇北岔河村村民丁伟说:“我们建这个棚子的时候,需要一个更大的棚子,需要更大的投资,而我们手头没有钱。恰巧我们镇党委政府有一个好政策,免收两年的承包费,而且没有我们用利率贷款建这个棚子,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好政策”。
有了新的钢结构大棚框架,完备的水线、沟渠等基础设施,再加上丁伟夫妇的精心管理钢结构蔬菜大棚,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温室投入使用后的第一批小番茄。两人以16万元的价格出售。
英利镇北岔河村村民丁伟说:“当时我们借了20万元,这个棚子是2019年建的,明年就会还钱。以我们棚子目前的面积和价格,我们明年还清贷款没有问题。” ”
为进一步提升柳树温室种植园的品牌化、规范化、组织化,英利镇在“创特色、创品牌、创精品”上下功夫。依托园区,重点打造鼎盛果蔬专业合作社,与苗木紧密合作。与工厂合作在园区建立苗木基地和交易市场,让种植者足不出户就能销售农产品,打造市级示范合作社,推动传统种植业快速转型升级。园区菜农们没有停止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不断奔向幸福生活。
英利镇北岔河村村民丁伟说:“作为种植大棚的菜农,我们应该学习更先进的技术,种好蔬菜,卖个好价钱,建设我们的幸福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