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展翅,皮鸟如鲲鹏出水,如连绵起伏的山峦。 神秘的画卷徐徐展开,飘逸的木棉迎风绽放。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缓缓揭幕。
9月7日,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联合验收会召开。 会议指出,IFF永久场地工程已完成建设,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要求。
▲正在建设中的IFF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场(俯视图)
▲正在建设中的IFF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场(东南鸟瞰)
国际视野
01.高标准的场馆设置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场馆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明珠湾区起始区横沥岛尖,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建成后将作为国际金融论坛主题场馆。
项目二楼设有两个3000平方米的超大大厅——主会议场和宴会厅,最多可容纳3000人同时就餐。 四楼有两个1800平方米的大厅——理事会厅和多功能厅,可承办最高级别的国家活动。 同时,项目还设置了40余个不同规模的中小型会议厅,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分隔,满足不同规模平行论坛的需求。 场馆配置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项目结合未来发展规划,预留展览展示、媒体中心、住宿服务等功能空间。 最高端配置可满足世界最高级别政要全程会议程序的需求,并具备承办国家级多边国务活动的场地条件。
▲IFF国际会议中心各会议空间布局
为凸显永久场馆“高水平、高水平、国际化”的特色,场馆灯光设计采用金色、深红色主色调,营造出不同的会议、节庆场景,兼具“中国特色”。 “风格”和“国际视野”,营造出端庄、经典、永恒的氛围和气质。
▲会议现场灯光效果
▲主题(节日)场景灯光效果
02.多维度安全保障体系
会议现场工程采用高标准安全规范,满足地面、地下全方位要求,提供海、陆、空立体无盲点安全防护。 峰会期间,安保和车辆控制可根据参会人员和国家元首级别按需切换。 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充分体现韧性城市理念。
▲多维度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场馆的流线型设计也分为峰会模式和日常模式。 峰会模式下,中方贵宾到达二楼西厅入口,外宾到达一楼东厅入口,在中央船厅集合后进入各会议空间。
▲峰会流线
日常模式下,普通会议嘉宾可从二楼进入会议中心,参展商可从东侧入口进入展厅,策展、物流货运流线从西下架空区域进入一楼的平台。 流线清晰,互不干扰。
▲日常流线
03. 尖端施工技术
本设计全程深入运用国际前沿建筑新技术。 通过全流程可视化数字化设计、结构动态监测等手段,全方位实现了建筑艺术与施工技术的有机结合。
▲全流程数字化可视化设计
为了充分实现“木棉向着太阳绽放、生长”的艺术效果,整个设计过程采用三维模型指导施工,实现钢结构和幕墙的精确空间定位; 仅会议中心的小型数字模型就承载了超过 14,000 吨的重量。 使用钢材及金属幕墙材料4万多平方米。
主楼还采用约7000平方米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近20000平方米PTFE建筑膜材等新型建筑材料,打造品质卓越的百年建筑。 结合整个工艺的精细化建模,将材料特性等参数反馈到工艺模型中进行反复细化,最大程度地模拟实际效果。 利用精细化模型指导现场施工,有效减少“实建”与“效果图”的偏差,加强建筑行业对施工效果的把控。
▲建筑结构与幕墙一体化数字化设计逻辑:重要建筑结构精细化数字化控制协同设计
项目还采用了多项绿色节能技术,打造三星级绿色建筑。 该项目结合了大量的BIM管理和其他正向设计,使设备和管道“隐形”,让参观者有良好的视觉和体感体验; 同时,采用远程值守、AR可视化运维等新型智能系统,大幅提升节能运营水平。 效率,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施工设备部分精细化建模:从室内到管道集成的全流程数字模型精细化设计
▲配电设施AR可视化运维(图片来自网络)
中式
01.中国建筑神韵的现代诠释
设计传承了中国五千年积淀的雄伟建筑形象,融入木棉的有机形态,赋予传统建筑形式新的活力。 门支架位于中间,水平延伸两翼。 与起伏的屋顶相结合,似海上盛开的花朵,又似展翅欲飞的大鹏广州八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营造出一种宏伟、庄重的气势。
▲传统建筑的宏伟(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02.传统文化符号的抽象提取
飞檐映天、翼角翘起、斗拱铺砌……一系列中国传统符号在建筑中抽象表达,用现代建筑手法继承了中国建筑的比例和神韵。
屋顶造型由大型四瓣金属屋顶和三瓣玻璃采光屋顶组成。 “起伏”有韵律、动感,生动地捕捉了木棉花的动态之美,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雅。 从空中俯瞰,花瓣盛开,玉石玻璃闪闪发光。 漫步岸边,可见飞柚升起,半遮半掩,凌空凌空。
▲屋顶的起伏和悬挑
西侧主入口提炼了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文化符号。 屋顶边缘与弧形结合,叠加层层退缩。 建筑造型顺应潮流、统一,将视觉重心带到主入口,层层重檐迎宾。 它宏伟而又柔和,充满活力而又分寸。
▲西入口大门细节(右上图来自网络)
大规模的建筑外观与开放的内部空间相结合,让人在其中穿行,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
03.天人合一境界的空间表达
天光从建筑空间顶部直接进入,内部与城市和大海相连。 从空中俯瞰,天、地、城、海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境界。
由二层平台连接的三个双层通高的船厅均设有与空间等长的采光屋顶,吸引天光。 聚四氟乙烯建筑膜挂在采光玻璃顶下方,就像一面纱幕反射着太阳的余辉; 素色幕布被轻轻拉丝,遮蔽了实现屋顶凹形所需的复杂排水系统管道,兼顾了美观和实用性。
▲主舰大厅现场照片
▲主舰厅剖面图
主舰厅东侧面向四层索网幕墙。 设计有效利用了复杂的结构选择:在东侧支撑金属屋顶的A形巨柱之间,有结构悬臂梁与主舱的凹形相结合。 三位一体形成稳定的门框钢架。 “编织”出随结构巨柱倾斜的单层平面锁网玻璃幕墙;全高玻璃幕墙与采光屋顶相连,实现了极其“通透”的室内建筑效果。从里面可以俯瞰江景,从外面倒映出蓝天碧水,将如画的风景框入建筑之中。
▲主船厅面向索网幕墙
▲内部山海景观
▲东入口门厅
岭南韵味
01. 巷子的开闭
会议中心设计师采用了传统岭南建筑的三间两巷布局,将冷巷开合的精髓运用到建筑内部。 一个透明开放的船厅穿插在会议体量之间,带来良好的采光和新鲜的空气。 在空调设计过程中,采用流体仿真软件对船舶大厅、会议厅等典型场所的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模拟。 经过与经验参数对比,对气流组织、出风口形式等问题进行了优化设计广州八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营造出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保证空调效果的同时,优化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
▲陈家祠胡同(图片来自网络)
▲冷巷开闭空间布局
▲体量间的“冷巷”——船厅空间
02.街机形象
为适应南沙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在建筑的东西两侧打造了高架半室外空间,与岭南骑楼的意图不谋而合,延续了岭南的地域文脉。 建筑西侧设有连接坡道和台阶的大平台,将礼仪入口抬高至二楼。 平台下方的高架区域为物流和展览提供了入口缓冲空间,自然分隔了不同的人流。 建筑东立面采用半透明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如幕布般轻盈飘逸,与拱形入口雨棚相连,形成舒适宜人的灰空间,迎接八方来客。
▲岭南骑楼空间(图片来自网络)
▲东立面PTFE膜下灰空间
03.岭南意境
细节设计均以岭南特色为主,处处流露出岭南独特的韵味。
整体布局以岭南传统水乡聚落的“桑鱼池”为蓝本。 景观建设还借鉴了岭南园林的曲径通幽、轻盈通透,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别具一格。
▲岭南园林(图片来自网络)
▲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
室内空间是岭南传统室内空间特点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与创新打造。 通过精致独特的装饰细节,古朴典雅的同时保留了传统岭南空间的韵味,处处彰显岭南文化的生态宜居。 概念。
▲岭南特色意象(图片来自网络)
▲正在建设中的主会场室内空间
▲室内装饰细节
结论
“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万里。” 2020年4月起,通过与项目建设单位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广州格成实业有限公司、国际金融论坛(广州)有限公司、EPC总承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方西递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概念设计团队北京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各方紧密合作。 同济设计百余人的团队经历了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全程设计,将蓝图打造得蔚为壮观! 创新、智慧、绿色、宜居、人文、韧性——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将以非凡的气度迎接八方宾客。
▲IFF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场正在建设中
项目文件
项目名称: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场馆项目
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设计时间:2020年3月-2021年4月
竣工时间:2023年9月
基地面积:203534平方米
建筑面积:257197.31平方米(地上194157.88平方米,地下63039.43平方米)
项目业主: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广州格成实业有限公司
概念设计方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EPC联合体:中国葛洲坝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EPC全过程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蒋利民、谭劲松
项目经理:苏腾飞(首席技术负责人)、朱亮(结构)、高增元(运行)、孙向宇(机电)、张海滨(施工)
施工负责人:苏腾飞、程东、高福源、卢立强
建筑评审:赵颖、潘朝晖、王梅、杜江
建筑设计:张海滨、刘恒、李可、李方振、钱云妮、卢立强、黄华、刘行健、王明灿、张路阳、张阔、王家川、杨薇薇、程浩然、谢帆
结构设计:丁洁民、朱亮、张正、刘兵、金伟、吴程万、程锐、黄伟嘉、黄卓菊、郝志鹏、唐家民、胡光良、朱旺艳、任锐、高露桥、陆毅
基坑支护:姜文辉、张准、刘家兴
暖通设计:孙翔宇、秦卓寰、王宇、周进、钱碧华、胡军、马国杰、姜巧云、吴虎标、张平、赵天笑、张旭
给排水设计:李丽萍、王纳新、徐忠军、桂探春、任军、王慧丽、金伟格、冯汉仁、牛晓川
强电设计:戴鹏、张英、宋海军、夏林、周波、罗艳、李厚哲、王胜、唐彪、杨永新、唐寅、李思超
弱电设计:戴鹏、张颖、宋海军、夏林、张新浩、蔡梦龙
室内设计:陈斌、徐雯雯、尚童童、吴彦明、高可可、莫浩军
幕墙设计:田丽君、欧阳海强、钟伟民、朱伟斌、张磊、吴金健
景观设计:何强、范宪庭、肖红、李丽娟、李丹、张子伟、邓丽莎、齐世龙、蒋立旭
泛光照明:杨修、顾兴华、吴阳、卞晨、刘宇、葛文静
声学设计:刘海生、田朝风、高伟明
绿色建筑与节能:王征、唐成宇、任国辉、薛方辉、李晨宇、朱环川、李冬梅、朱翠文、张贤
海绵城市:王征、李冬梅、朱翠文、薛方辉、吴果
BIM设计:张焕瑞、丁志华、景怡然、邓进、杨舒涵、陈同周、栾新禄、戴伟、石毅、杨泽、谭慧琳、石越、唐丽君、吴晓云、李宇峰、韩琪
技术经济:翁晓红、李立毅、顾晶晶、徐晶、苏玉锦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