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7月22日电 题:老建筑,新生命——重庆废弃工厂的“蝴蝶蜕变”
新华社记者 周文涛 王如歌 刘静耀
腐朽是岁月给建筑物带来的伤痕; 但在重庆,一些老建筑却被耐心维护,剥去了时间的侵蚀,焕发出新的气质。
如果你三年前走近重庆沙坪坝区高家花园的嘉陵江畔,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一座废弃的老厂房——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大部分建筑倒塌受损,垃圾堆积如山。 地形高差约40米,没有完整的道路与外界相连。 它就像一座被城市遗忘的孤岛。
位于核心区的工厂原是一家老电缆厂。 公园内大部分建筑建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2006年工厂彻底搬迁后,陷入沉寂。 有关部门曾计划拆除该地,建设绿地。
此时,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书生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寻找发展空间。 在重庆大学和沙坪坝区政府的推荐下,他们踏入了这片土地。 厂区绿植环绕,安静自然,厚重斑驳的老墙、裸露的桁架结构、明亮的室内空间、锈迹斑斑的机械起重机,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质。 于是,经过多次现场勘察和论证,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将其保留并改造成设计创意产业园。
“我们的初衷是充分尊重原貌,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在室内空间保存和升华老建筑的历史记忆。” 钟书生告诉记者,在重庆大学的支持下,经过沙坪坝区政府多轮谈判,改造项目于2018年5月4日正式签约。
随后,设计院向全院征集园区设计概念方案,最终从4家参赛方案中评选出优胜方案,决定将这座工厂打造成一个以设计创意、办公休闲、文化艺术为主的场所,并注入当下的精神。 。 ,一个面向未来发展的特色园区。
“参与本次改造的设计团队主要是80、90年代出生的人,一开始大家都预料到了其中的难度,还充满信心。但真正进入现场后,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钟书生说道。
园区生活垃圾清理费用超过100万元。 接下来考验智慧的是停车和交通两个问题。 更困难的还在后面:原厂区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原建筑内无人。 大楼是可用的,但缺乏图纸和地质勘察,道路、水电完全堵塞,施工车辆难以进入旧钢构厂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但工程师们始终坚信,他们应该把自己扎根在这里作为“根”。 他们找到电缆厂老厂长王家国、劳动部门副科长周宗福等人旧钢构厂房,收集了大量工厂信息,征求他们对改造方案的意见; 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干脆把办公室直接搬到了上级施工现场。
“一个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尊重建筑原貌,尽量减少现代的东西,连拆掉的砖瓦也要换个方式留下。” 钟书生说道。
转型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 例如,原为化工原料仓库的3号楼,由于主体结构较为完好,仅对受损的屋顶、门窗进行了部分修复。 5号楼原为保温材料制造厂,状况较差,屋顶因风雨损坏严重。 工程师拆除了原来的坡屋面,重新改造了钢结构坡屋面系统,并进行了加固。
7号楼位于园区中部,原是主厂房,也是重庆市的历史建筑。 建筑面积7288平方米。 结构保存完好,柱、吊梁、天窗框等组成清晰。 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和艺术价值。 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创造性地植入了“方盒子”的概念,并在靠近中庭的一侧增加了玻璃幕墙,使建筑空间开阔明亮,成为园区最重要的办公空间。 置身其中,感觉就像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对话。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整个工程于今年6月正式竣工。 改造后的厂区布局井然有序,吸引了包括电缆厂老员工在内的不少人流。 “我很高兴能够保留这段记忆。” 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 除了办公楼外,园区还配备了游客中心等设施,计划在适当的时候正式向游客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1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历史反映现实、展望未来。通过这次更新,尘土飞扬的老工厂焕发了生机,焕发出蓬勃的“第二次生命”。 ’”在钟书生看来,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市更有活力。 电缆厂的变化对于拥有大量工业遗迹的地区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参与采访及撰稿:梁文雅、侯伟丽、何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