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武汉光谷广场环岛雕塑竣工,原有地标“风帆”被新地标“银河”取代。 雕塑“银河”形状像一个巨型过山车,最大高度40米,中心直径90米。 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钢结构雕塑。 雕塑上有近2万盏灯光,照亮了光谷广场的夜空。 远远望去,像一条翻滚的巨龙,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 确实,它是一个“光”的形象,象征着这座“光”城充满活力,飞速前进。
曾几何时,这里是光谷的中心。 现在,这个“银河”代表着光谷的起点。 这片创新热土正在一路向东发展,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高地。 公园纷纷崛起,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光的传奇还在继续。
“银河”雕塑
超级地下综合体打造“立体城市”
5月12日,武汉光谷广场环岛内停满车辆。 鸟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齿轮在运转。 通往各个路段的车辆以银河雕塑为坐标在此盘旋。 当花灯初亮时,光谷广场大转盘上车灯划出的轨迹环绕着“银河”,银河雕塑闪烁着七彩光芒。 周围高楼大厦被霓虹灯点亮,广场呈现出相互辉映、光芒四射的景象。扬子报记者 高勇 摄
2003年,光谷环岛还不是真正的光谷广场。 没有红绿灯,车辆也很少。 转盘中央矗立着白色雕塑“帆”,这是一种象征。 它见证了鲁翔棚户区崛起为光谷新区,也见证了鲁翔广场、大洋百货、光谷步行街等新高街的出现。
随着周边各类商业综合体的形成,人流、车流量不断增加。 在环岛高峰期,每天约有15万辆汽车和40万人通过该环岛。 光谷环岛已成为武汉最大的拥堵点。
武汉决定在这个环形路口建设一座拥有3条地铁、2条高速公路的超级地下综合体。
2014年,“风帆”号被拆除。 2015年,环岛地下开挖开始……2018年,环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19年,环形路口建成光谷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银河”,夜间有近2万盏灯光亮起。
“银河”下方是光谷广场地下综合体。
该建筑群直径200米,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相当于21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最大挖掘深度为34米,相当于挖地下11层。
在这个地下空间中,地铁站、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分为三层,互不干扰。 行人可以无缝通行、舒适行走,减轻地面压力。
2019年7月,历时5年建设的光谷综合体地标建筑“银河”亮相并刷爆网络。 随后地下结构被曝光,并多次被央视报道。
2022年10月16日,光谷地下空间工程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3年底全面竣工,届时光谷中心城各类交通设施将顺利连接至空地,给武汉带来“国内最长的地下空间连廊”,覆盖光谷中心城核心区近50%,成为一座地下、室内、室外四方面融为一体的“立体城市”: 、交通和市政管理。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将是一个创新示范。
双算力中心
全国率先打造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重述二手钢结构外景。扬子报记者 高勇 摄
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 开发新疫苗需要分析蛋白质的结构。 每次分析至少花费1.5万元,耗时十多天。
书福二手钢结构运营负责人陈斌表示,在他们与华为、清华大学团队、武汉公司博胜科技共同打造的“书福蛋白质结构预测平台”上,借助中心的算力,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预测蛋白质的结构。 在公司内部寻找目标药物,将分析流程压缩至一天,结构分析效率平均提升10倍以上,成本降低至数百元。
这是舒芙诞生700多天以来,每天都在加速创造的“奇迹”。
2021年5月,位于光谷东的中心一期投入运营。 成为科技部批准的1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项目。 也是全国首个面向行业的多元化计算强大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次扩容后,目前算力已达到200P,相当于1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同时高速运行,让普惠算力像水一样流入当地120多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和电力。
毗邻的书福二手钢结构,构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双计算中心之一。 上线不到半年,已与30家用户合作,为国内实体提供算力支持,涉及流体力学。 、遥感测绘、图计算、生命科学、气象气候等研究领域。
光谷曾经绽放出一束“光”,让中国在光电信息产业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生产力,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光谷东新算力基础设施为武汉加速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征程插上了新的翅膀。
光谷能否给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带来坚实的胜算? 值得等待。
光谷科技创新走廊
将光聚成链,将链聚成群
光谷科技创新走廊上的武汉未来科技城积聚了一批产业配套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扬子报记者 高勇 摄
从光谷未来城华工激光公司总部出发,沿高新大道行驶,过断嘴里湖大桥,行驶约10公里即可到达葛店华工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园。
“全程不到20分钟。” 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表示,近年来,往返光谷葛店的次数增多,同城感更强。
前端研发在武汉,后端制造在葛店。 制造业落户葛店14年来,华工激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吸引了20多家核心供应商入驻,助力葛店打造激光智能制造高地,成为葛店光电信息产业带发展的领跑者。光谷科技创新走廊。 。
2021年2月4日,《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获批实施,提出推动“同城化”协同发展,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武汉、强化各地区城镇化和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总体发展格局。
目前,一条以光谷为核心承载区,连接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辐射带动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等的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地方,正在汇聚成一条链和簇,形成群体。
根据最新《加快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未来要全力打造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走廊建设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离岸科技创新集聚地、产业合作新高地。
光谷实验室
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在光谷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和测试智能传感芯片。 (资料图)
在湖北光谷实验室运动与健康智能科技创新中心,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攻克智能面料等前沿领域的难题。
该中心的智能传感床单、可穿戴情感机器人等多项成果已基本成型,未来有望在武汉率先落地。
据了解,团队核心成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四位80后教授。 团队其他研发成员年龄较小,均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2021年起,为增强原始创新源头能力,湖北省实验室共挂牌9家。 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九把剑出鞘,五把剑注定光谷。
其中,湖北光谷实验室遵循国家新体系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依托,以重复利用钢结构为核心的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支撑,与中科院等8家优势科研机构合作。中国科学院精密测试研究院与中国信息化机构、企业共同共建。
“进一步做强做大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对湖北光谷实验室的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承载走出“从0到1”的创新之路。
光电融合芯片、面向6G的光通信模块、钙钛矿单色显示面板……光谷实验室以技术创新为目标。 短短两年时间,一批原创科研成果喷涌而出。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批准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对支持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寄予厚望。
武汉正在努力将光谷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 加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始创新广州珞珈钢结构,是国家实验室的重要使命。 光谷实验室将持续加强光电技术的战略性、原创性、领先性科技研究,推动武汉光电信息产业从“独一无二”走向“国际领先”。
中国“光谷”:从新中国的大学布局到创新活力之城
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大学集中在东部地区。
1952年,国家对以武汉为中心的中南地区高校进行改组,一批重点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的高校落户武汉。
也是在1950年左右,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西迁,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3年,武汉大学机械系、电气系与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院校有关院系合并,在武汉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经济系与中国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合并。 在武汉成立中南财经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先后在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中华大学、文华图书馆学院攻读文、法、理等相关学科,并考入武汉大学。
武汉已成为新中国高校的集中城市。 特别是工科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使高等教育基本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确立了武汉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格局。
这些新建高校大多建在武昌东湖地区,目前武昌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的“大学城”。 拥有高等院校83所,每年毕业生超过100万。
1976年广州珞珈钢结构,在东湖南王山脚下,我国第一根实用光纤在武汉邮政科学院的一个简陋实验室里诞生。 从一根光纤起家,伴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武昌东湖这个“大学城”、智慧街区,迅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的地方。 1988年,成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2001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来到中国。
依托“光”,跳出“光”。 如今,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聚集地。 “鑫屏终端网”万亿光电产业集群、万亿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已崛起。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重点建设东湖科学城,重点将光谷建设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实施“两山”理念样板区。 展望2035年,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显着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
(文:长江日报记者 李惠子 李佳 海报:策划丨陈志设计丨王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