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大华1935/ 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
#空间新生
新与旧
随着城市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那些原本斑驳老化的空间,不再适应空间使用者的需求。旧空间的改造顺应了这个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从一间陋室旧钢构信息,到庞大的厂区改造,我们看到的是设计师心中被点亮和诉诸的梦想。每一个改造细节都传达出对过往的依恋与当下的热爱,让我们意识到,老去记忆的珍贵。
01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关键词:轻量快速、灵活可回收
项目类型:工业改造
设计公司:Kokaistudios
地点:上海宝山罗泾
摄影:张虔希
项目的原身是宝钢中厚板公司炼铁厂一号炼铁炉的所在地。由于该钢铁厂园区的大部分厂房已被拆除,它是这块土地上仅存的几处建筑之一。
项目区位与改造前
应客户要求,Kokaistudios需要将基地中旧有的一座工厂建筑改造成展览中心,让这座曾以钢铁闻名的基地迈出转型成前瞻性环保工业园区的第一步,并让改造后的建筑成为该园区的标志性入口。
设计方案从最初规划开始就确定了设计的关键点,即在保留结构的约束条件下建立空间的灵活性。方案除了可以实现快速建造,优化时间和成本之外,也为未来的重新利用、回收留出了可能性。通过在原有建筑中置入新的体量,以及内置灵活性,为工业建筑的改造树立了标杆。
来自设计师的自述
项目设计主创团队
留旧置新
由于仅作为临时建筑使用,客户不希望大规模改造既有的钢架,即:在保持历史元素的同时应用创新的设计手法,使其符合新的功能需求。
结构生成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设计采用了一种“轻量级”的方法:在原始结构的框架中置入一个完全独立的聚碳酸酯材料外壳,不仅减少与既有结构叠加造成的密闭性构造等技术问题,而且聚碳酸酯这种半透明材料与保留的除尘管道、通廊支架,锈蚀的胶带机、料斗的重工业形象形成互补。
对话与再利用
在本项目中,我们一直希望能在历史与当代、不透明与透明、冷与热之间创造一种清晰的关系和对话。此外,半透明的材料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让游客对这一地标性项目有非常直观的印象。到了晚上,来自内部空间的光线则使建筑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建筑工业历史和当代生态环境之间的对话:景观设计中使用了一种红褐色形似卵石的材料,它是炼钢过程中的副产品—球团矿渣,混凝土板铺装和矿渣条带交替出现,令人想起这片场地曾经的使用功能。
环绕建筑四周的植物都被保留下来,创造出新建的展厅消隐在场地景观中的效果。
另外,我们也希望响应功能主题,让生态环保的概念贯穿始终。因此我们在内部同样采用轻质选材,完全可循环利用。
聚碳酸酯板立面和屋顶,预制高强混凝土板的地板,卫生间使用不锈钢板饰面......该建筑除了展览功能,还承担一部分环保教育的责任,如何在设计中体现这一点也是我们的责任。
02
西安 大华1935
关键词:历史遗存、商业升级、一体化设计
项目类型:文保类建筑更新 文旅综合体
设计团队: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
地点:西安
摄影:伍兹贝格
大华1935 是西安近现代民族工业的鼻祖,这座经营了80 多年的纱厂岿然矗立在西安历史悠久的大明宫遗址旁。
伍兹贝格设计团队为这片老厂房建筑群进行商业改造提升,将“新”与“旧”结合,以独特的“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品牌策划”一体化服务焕醒大华1935 的商业新生,通过丰富且活跃的商业活动拉近现代人与历史的距离,续写历史建筑的新篇章。
来自设计师的自述
方以思,伍兹贝格合伙人
徐航,伍兹贝格高级理事、城市更新总监
历史遗存与商业氛围的融合
设计团队着力于挖掘项目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加深项目与周边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联系,激发项目未来的潜力。
大华厂区历史变迁
改造项目的难点不仅在于设计要符合新的功能需要,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判断需要改造的区域旧钢构信息,如何决定改造的程度,如何布局新的功能。作为文保类建筑,大华1 9 3 5应该“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改造后的项目应该如何兼容文化气质和商业氛围?
面对多重看似矛盾的要求,不同专业的设计团队通过不断设计讨论和碰撞,综合文物保护规范、改造后业态、城市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要求,最终确定了建筑、室内一体化的改造策略,精准地找到了品牌故事线,最终呈现出既具工业风又有年代感的经典之作。
设计团队通过细致的基地调研发现了很多可以指导后续设计的线索和关键。由于场域内六座主要厂房的建设年代不同,跨越了20世纪30~90年代的漫长时间,厂房现存的空间条件各有不同,有单层锯齿状屋顶形成的纺纱厂水平空间,也有多层竖向厂房的办公室空间。
为了重现大华初期的建筑风貌,设计团队考虑对建厂初期的几座厂房立面改造设计以保护性修缮为主,而商业氛围的打造则集中在相对较新的厂房立面上。
室内改造上,看似矛盾的元素,其实是互补的。厂房绿色的墙裙被保留下来,周围标准店铺的立柱则进行适当翻新,力求寻找室内空间历史遗存与商业氛围的平衡。
此外,不同的空间特质应和相应的功能业态相匹配,例如,有的区域适合布置零售店铺,但在踏勘时发现店铺的墙面上保留有历史标语,便在店铺设计时采用开放式布局,更强调了历史遗存的展示性。
项目公共空间没有设置商业建筑常见的吊顶,将厂房粗糙的屋顶结构完全裸露,把这座历史建筑的空间震撼力传递给前来体验大华的每一个人。
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品牌策划多个专业都与业主及顾问进行过深入讨论,探索大华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挖掘出品牌DNA,以此赋予老厂房新的价值。
更新拉近市民与历史的距离
大华1935项目开业后,很多人在其中驻足欣赏厂房原有的牛腿柱和风管梁,和家人一起细细品味、感叹。大华厂的历史文化厚度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商业体验,仿若亲身穿梭于80多年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的厂房,现在依旧人气满满,这种回归非常令人欣慰。
打造人文建筑是伍兹贝格的核心追求,我们倡导让建筑和设计服务最终的空间使用者,这也是大华厂旧改项目贯穿始终的理念。
项目团队希望改造后的空间成为一个西安市民及游客体验城市生活、激活城市记忆的场所。因而整体的设计概念“线”也是从“西安”这座城市和纺织旧址的历史身份出发,而发想出来的。
通过 “线”连接了人与历史空间的关系,激发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既保留了大华厂的建筑空间,又通过改造使历史厂房焕发新生。丰富的商业及文化内容拉近现代人与历史的距离,也让这座历史厂房重新回到西安人的生活之中。
03
陶仓艺术中心
关键词:顺势而为、情感与记忆
项目类型:村建改造
设计团队:裸筑更新
地点:嘉兴
摄影:Wen Studio
一处颓废破败几乎接近垃圾场一般的无用老粮仓,在裸筑团队充满情感的改造下,升腾起一股昂扬向上的新希望。
项目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古镇,前身是当地居民储放稻谷的粮食仓库,建造于20世纪50-60年代,后经历火烧,废弃空置数年。
改造前后
业主委托裸筑进行改建更新,目的是基于粮仓本身的建筑特点与历史背景,改造后使其成为嘉兴市王江泾地区的艺术中心,承载民俗艺术文化,使其成为该片区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物,带动周圈经济发展。
来自设计师的自述
主持建筑师 柏振琦
顺势而为
我们认为,“更新项目”区别于“新建”的本质特征,一定是“顺势而为”。找到其被尘封的“势“,而后为之,则是每个更新项目的灵魂。这就好像拨开云雾,才能见月明,当然首先要明确,去哪拨,用多少力来拨。这也是裸筑更新在近几年的建筑改造实践中的方法论。
陶仓艺术中心的更新改造中,最大的动作是保留了粮仓本身的完整性,这看似没有动作,但被认为是最大的改造处理方法,在东方叫做“留白”。
连廊的新砖,粮仓的老砖,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其次,在留白的方法上,用两条伴随连廊重新定义粮仓的入口,这也是完全改变格局的动作,且保证了一种平衡的秩序,使建筑保持一种稳定与舒适。
有的放矢的设计
最大的难题是整体改造预算极其紧张,但项目的体量庞大。在这种极其有限的预算里,我们十分清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要把每一笔钱分配到“设计点”上,又能保证项目的整体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将粮仓内部刷成白色,为空间带来戏剧化的结构效果,构成艺术品的展览背景;地面铺陈大片莲花图样水磨石,旨在呼应和纪念村里世代传承的莲花产业和毗邻美术馆的百亩莲花荡。
解决方案是在设计时,我们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并且逐一进行施工难度考量,在推敲的过程中先“面面俱到”,比如建筑室内的分配,修复与新建的分配,灯光与景观的比重。
麦穗,寓意这座粮仓的过去,十几米高的丰碑式的砖砌,是这座老粮仓与世界再一次的对话。
长情、敬畏、尊重
我们将两座粮仓看作两位长者,在这里守护村民数十载。陪伴式的连廊,是裸筑对老粮仓的长情、敬畏与尊重。
我们常把建筑拟人,也是建筑作为抽象思维产物的直接体现。几何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透过人的眼睛去看几何,就能看出“关系与情感“。这也是建筑师这个古老的职业,存在的意义之一。
04
高友愿景馆
关键词:修旧如旧,传承技艺
项目类型:村建改造
设计团队:CROX阔合
地点:广西三江高友村
摄影:MOMO
执业至今,林琮然有着自己对建筑的理想。在接触到「高友愿景馆」公益项目一案时,即使案位处偏远、投入的设计心力与回报不成比例,他和团队仍坚持投入接案,想借由设计替地方环境、文化、居民等,尽点心力。
在梳理项目所在地高友村的自然、人文及传统建筑体系,并分析其可行性后,设计团队决定不改变木楼原本的构建,而是在沿用传统功法谱系的基础上借助电脑测算出替换节点,用当地的新杉木代替腐朽的建筑结构,并由当地经验丰富的木匠进行协助。
改造前后,修旧如旧
尊重木楼传统构建方式既传承了侗族文化民俗,使得建筑能更好地与当地环境融入,也能控制预算,使改造工程更为可行。
来自设计师的自述
项目设计主创 林琮然
由拆除到修复
这座地处村庄的至高点小学校门口的废弃木楼,校方原本打算拆除,改设一栋新的水泥建物另启用途。但我们认为,高友村位处高山地带,除了木构造更加适于自然的环境外,也属于村内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只要透过修复便能重启生命,以适当的设计介入可以避免全面翻新破坏,既能保持建筑的原本的风貌,同时也有助于为高友村提供一种新的开发模式。
陈设缀以突出结构美感的现代化桌椅,为传统的高友民居增添了新的可能,水泥地面与页岩延伸于内切成的灶台,也是对当地材料运用的有趣方式。
修旧如旧,经验传承
这栋木建筑从清朝建造遗留至今,年久失修已不堪使用。改造的最大问题是希望藉由技术传承的方式,让传统工法可以获得延续,进而找回族人对本身文化的认同感。
木楼原本的设计较为封闭,而改造中设计师积极引入自然元素,以玻璃替代原有山墙,加强自然光的存在感,光线与绿色植物的进入也让空间多了生气。
最终在不改变木楼原本的构建下,取下原本已腐坏的梁柱结构,改由当地的新杉木取代,补强结构也让取材更贴近在地。传统结合现代,也让村里的工匠有所学习,同样也能成为一次很好的经验传承。
梁柱替换示意
更新空间亦更新内容
校方原本想将更新后的高友愿景馆作为图书馆,但我们所想的是,单一功能性的设定,很可能再次造成空间上的荒废。
受当地侗族鼓楼启发,我们最后将空间定调为多功能会馆,空间的公共性质一旦提升,自然人们使用、交流的机会就高,不仅村内资源做有效运用、也有利于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儿也成为凝聚村民向心力的一种精神象征。
我们认为设计无关尺度大小,而是在宏观与微观中找到具有创意切入点。因为思想上的开放,能让设计持续不断变化、相互连结,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与新的能量。
05
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
关键词:结构空间,引入自然
项目类型:村建改造
设计团队: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
地点:杭州桐庐
摄影:苏圣亮
看惯了城市中的繁华喧闹的书店,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原来是浙江桐庐山林深处的一座两层楼高的老宅,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
业主要求需要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这个胶囊旅社书店,期望起到激活当地社区的作用,吸引年轻人和背包客来村庄,并给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逗留阅读休憩的场所。
改造前后
来自设计师的自述
主创设计师 刘涛、 蔡春燕
有限空间,多重功能
在概念设计上,在这个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两层民宅中,要容纳20个胶囊房间和一个图书馆,面积已非常局促;同时住宿和图书馆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一个要求完全的私密感,一个需要社交又有安静角落;如何既保证住宿区域的隐私感和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又保持空间的连续,是这个项目带来的最大挑战。
客房的分层,没有采用常规的楼层高度,而以坐卧所需的高度1.35米作为胶囊住宿区二层以上的楼板高度,以堆叠的形式构成三层“楼中楼”。制造出有趣的视角和不同寻常的空间尺度。
我们拆除了老宅原有的楼板和隔墙后,一楼作为图书馆和公共区域。在空间中置入了两个“漂浮”的独立结构,分别用作男生“楼”和女生“楼”。
男女楼各配有10个胶囊和一个卫生间,尺寸统一的模块式胶囊客房隐藏于围合的书架之内,形成更为私密的空间。
另外一个难点是结构加固体系上。在拆除原有的室内隔墙后,两片长向的夯土墙面和地基需要加固以保持稳定性。
我们于是置换了原来的木柱,通过新置入的钢结构同时支撑起原来的木屋架和新建的男生楼女生楼平台。
顺应场所,微调适应
项目中贯穿的理念应该是创造多重的内与外的关系。“楼中楼”的构建,模糊了各种空间的边界,并与一层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开放和私密之间的平衡。但从入口大厅处却能看到楼板之间清晰的剖面关系。同时,胶囊房间的开窗与大厅和外面的山景形成了对话,内与外都变成了相对的概念和互换的体验。
另外一个贯穿的概念,是关于尺度和模数的协调适应。我们以一个不同寻常的1.35米的高度限定楼层高度,并以此制定了每一个胶囊的模块化尺寸,通过叠加和交错形成整体空间。
胶囊的侧面分隔与通高书架分层对应,每间胶囊的开窗都恰好与书架的一个格间相对应,形成不同层次的对望和窥视,嗅觉和视觉交糅,制造出一段丰富跌宕的感官旅程。
这两个概念的产生都是基于限制,我们通过因势就形的手法,顺应着场所条件,以微小的动作累积适应,也反映了我们对于改造类型项目的基本态度。
错层的平台之间通过看似纤薄但结构稳固的金属楼梯相连,每段台阶仅有9步,造成短促转折的穿行路线,有如山中的婉转幽径。
项目完成之后,受到了非常广的报道和关注,吸引了很多人来到这片区域。我们尤其欣慰的是,来的人都会在图书馆里拿一本书静静呆上一会。暮色降临时,室内的灯光透射而出,温存着山村的静夜,书香伴随人迹,凝聚了村民的日常和情感、激活了村落的脉搏,也点亮了新的生活理想。
为了保留大生产时期留下的斑驳标语,新增的开窗都避开了字的位置,同时又适应室内的视线和通风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与地产存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改造项目机会,催生着优秀设计的诞生。
本次专题的征稿我们也收获了诸多佳作,下周我们将延续这个专题,讨论更多近期完成的优秀改造项目,敬请关注。
采访策划:MOCA、Miki
图: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