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传播国资央企好故事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国家工业遗产,探访其中的强国记忆。
山海关桥梁厂,也就是现在的中铁山桥,其前身是在 1894 年开始建设的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它是中国第一家主要从事桥梁钢结构、铁路道岔以及配件制造的企业。此厂见证了中国钢桥的发展历程,也参与了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全部过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个世纪,度过了两个甲子。它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且实力最强的桥梁钢结构和铁路道岔生产制造企业,被赞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
钢梁车间厂房是在 1953 年建造的。它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铁路建设而兴建起来的。这样的建造满足了大型钢梁制造的需求。武汉长江大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桥梁的钢梁都在这里诞生。
百年源流:詹天佑与三百技工
中铁山桥的门口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着 108 字铭文。这 108 字铭文是在山桥建厂 108 年时刻上去的。铭文开头八个字为“百年源流,京奉京张”。
京奉和京张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在这两条铁路上,每一座桥梁都与山桥紧密相连,每一道岔道也与山桥息息相关。铁路是山桥的源头。
2016 年,中铁山桥在科技楼门前树立起了一尊詹天佑的雕像。山桥总经理李慧成表示,天佑精神与中国百年桥梁梦以及山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詹天佑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他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同时也是中国桥梁人的先驱。从 1881 年开始,詹天佑以工程师的身份,开始接受命令修建京奉铁路。在京奉铁路沿线每一项路与桥的建设过程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然而,那个时候,这些桥梁,还不能称之为“中国制造”。
桥梁的铭牌编号是光绪贰拾四年(1898 年)的第五百七十二号,其背景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这种桥梁在当今中国是最具特点的桥梁记忆。
一年之后,在这条已修建的铁路之上,开始架设滦河大铁桥。
北洋官铁路局为了建桥,在山海关城南董庄北侧设立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生产铁工务用品和简单的桥梁配件产品。其生产形式主要是手工和半流动式作业。当时能生产的产品有铁镐、垫板、道钉等铁路工务用品。
1894 年,滦河建成了大铁桥。这座桥是钢梁桥,并且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进行安装和架设的。
滦河大桥
大桥架起之后,锻造铁工务用品的工厂面临着解散的局面。当时担任北洋大臣以及关东铁路督办的李鸿章向朝廷呈上奏折,表达出了他的态度:工厂里的三百名技工是来之不易的,如果将他们遣散,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李鸿章产生了影响,清政府最终将这批技工留用了。同时,清政府拨出白银 48 万两,正式组建了当时的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而这个造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铁路钢桥制造厂。
这也让山桥从创办伊始,就有着“国有”企业的特点。
该设备与中铁山桥同龄,在中铁山桥一直服役到 2013 年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34 年国民政府交通部编著的《交通史路政编》一书详细记载了山桥建厂初期的状况。书中提到,当时工厂只有两间厂长办公室,还有一所库房。工房方面仅有桥梁房、机器房、配机房、翻砂房、木样房、油漆房等共 8 所。全厂占地面积为 135 亩,位置处在山海关车站的西侧以及铁路的南侧……
这家工厂设备简陋。在这家工厂里,詹天佑与三百技工相遇了。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梁桥梦想,就是在与三百技工相遇的这一刻,才正式开启。
20世纪初的山海关桥梁厂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铁路专家,且建树颇多,也是山桥的中坚力量。
1905 年,京张铁路开始动工修建。詹天佑身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开始主持对这座铁路的修建工作。这座铁路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主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京张铁路的地势十分艰难,中间隔着高山峻岭等。而且还有 7000 余尺的桥梁,其路险工艰的情况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山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京张铁路全线的 121 座桥梁,全部都是由山桥进行修造的。之后,铁路的部分道岔锦州铁山钢结构公司,也是由山桥生产出来的。
京张铁路最大桥梁——怀来桥
在这期间,詹天佑亲自去做,和山桥工匠一起经受困苦。他为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的诞生,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也为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钢桥京张铁路桥的诞生,流下了无数汗水。
红色记忆:家国情怀传承至今
山桥厂区内的历史人物雕像,除了詹天佑,还有王尽美。
王尽美
同时,刘武在这次罢工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王尽美组织罢工工人卧轨拦车
这段历史是山桥最早的红色记忆。革命家王尽美在山桥人眼中一直被视为“工友”。他从嘉兴红船上带来的红色基因,从山桥第一代革命工人杨宝昆开始,又由刘武传承,一直传承至今。
这红色基因,就是山桥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百年前,王尽美本名王瑞俊,他提及改名的原因是希望中国、中国人民能够“尽善尽美”。这个理想如同种子般被播撒在了山桥。山桥党务工作部部长刘洪利觉得:“尽美精神就像天佑精神一样,它既是自立自强的工匠精神,也是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早已成为山桥人融入血脉之中、始终追求的不懈动力。”
1955 年,我国开始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即武汉长江大桥。在那个技术落后且资料匮乏的年代,山桥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这份重任。全厂职工把他们所有的智慧和汗水都投入到了大桥的建设之中,在工厂吃饭,在工厂睡觉。为了建造这座桥,山桥的第一批全国劳模、造桥工人赵连仲把家里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榆树锯断,将其制成木槌当作工具。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制造过程图册
型钢矫正机,1955 年从前苏联引进。它在当时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引进的当年,它就为建造新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型钢矫正。通过这种矫正,确保了生产大型铆接桥梁工艺的要求。它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
这些工装设备很简陋,然而山桥凭借着它们制造出了桥梁。外国专家曾认为这种桥梁是“世界上质量最好,最牢固的”。
1961 年,南京长江大桥的修造在山桥开始。当时苏联专家撤走,面临困境。“建争气桥”成为山桥人的口号。这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人自己不能在长江造桥”的断言。山桥再次肩负起了重任,这是责无旁贷的。
南京长江大桥
山桥历史上存在五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其一为武汉长江大桥,其二是南京长江大桥,其三为九江长江大桥,其四是芜湖长江大桥锦州铁山钢结构公司,其五为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这五座长江大桥的修建,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期。它们见证了山桥为实现中国桥梁之梦所历经的艰难历程,同时也在中国的交通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在 128 年的奋斗历程中,中铁山桥会逢山就开路,遇水就架桥。它累计制造了 3200 余座钢桥,三十多万组铁路道岔,以及百余类种工程机械。其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取得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的成绩。同时,它为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造桥专家和铁路人才,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好地诠释了“领路先行”所蕴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中铁山桥历史文化长廊
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志的记载,其上限从 1894 年工厂建厂之时开始,下限到 1989 年截止,篇幅约 80 万字。该志采用通记体例,具备“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能够为后人提供对历史资料的考据。
1894 年诞生后,历经两个甲子,跨越三个世纪。一代代山桥人始终践行“领路先行”的责任担当,不断发扬“尽善尽美”的企业信条。他们在革命斗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筑路建桥的奋斗中贡献力量,也在强国富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
中铁山桥历经百年风雨,一直将传承民族工业血脉当作自己的责任。它积极地保护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品,并且深入地挖掘工业的文化内涵。如今,它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也是我国现代钢结构道岔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来源
中国中铁
往期 · 推荐
国家工业遗产之中国航天603基地
国家工业遗产之四川国际电台旧址
国家工业遗产之北京电报大楼
国家工业遗产之石龙坝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