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竞争
2022年度“上海工匠”名单正式公布
入选100位新“上海工匠”
来自上海建工
江强、于爱燕、高翔、关林星
在名单上
自2016年起,上海市总工会实施“上海工匠千人培养选拔计划”,上海建工集团21名员工获此殊荣。
姜强
上海建筑工程安装集团副总工程师
“专业、严谨、责任、奉献是我的信条;专注某一领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面对挑战不断突破,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面临的很多项目都是全新的,没有先例,没有办法,就自己创造一个!”
他长期从事大科学设施领域机电设备精密安装工艺研究与技术开发,以探索未知、创造可能的精神,解决了许多开创性、里程碑式项目的技术难题,帮助科学家实现了梦想上海建工钢结构,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领域。
他主持了全球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线路上海磁浮快速列车示范线高精度钢-混凝土组合轨道梁制造技术研究,主持了青岛国产600公里/小时高速磁浮调试线一期工程并全程负责轨道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突破,让“零空飞行”成为可能。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科研开发和技术突破,与前期他作为骨干参与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项目一起,成为最璀璨的“上海之光”。
他主持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实验堆安装技术研发工作。这座新核电站将是世界上第一座投入商业运行的钍基熔盐堆。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核质量保证框架内解决了许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难题,顺利完成了世界首座钍基熔盐实验堆的离线安装和整体吊装。攻克了堆体整体安装、燃料盐干热室系统安装等关键难点,在这一新兴核能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领先优势。
余阿燕
上海工程机械集团总机械工程师
“以专业精神奉献自己的事业;在踏实做事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决不轻易妥协;摒弃浮躁情绪,专心做好自己的技术工作;严守工作准则,但不墨守成规,永远坚持创新,永远寻求新的技术突破。”
她是一位长期活跃在上海大型、超高钢结构建设项目中,承担整体钢结构安装作业的“铁娘子”。
她专注于国内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技术及配套装备研发,在钢结构整体升降滑升安装技术上不断传承和创新,圆满完成近二十项急、难、险、重工程建设任务,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为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她师从吴新智、陈小明两位全国劳模、钢结构专家,参与了南京金鹰世界2800吨单重、沈抚新城“生命之环”123米起升高度、G60科创云廊15次起降等工程建设,创造了钢结构整体安装施工新纪录。
她立足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带领团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与发明创造,申请专利9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参与“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项,为公司培养了大批钢结构安装领域的骨干人才,其中多人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扬帆计划、上海市首席技师等荣誉。
高翔
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总承包事业部总工程师
“工匠精神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气质,我觉得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不断创新、追求完美与极致。只有好的工匠、好的人才,才能炼出精品。我们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更要注重传承与发展。以身作则,用工匠精神打造园林景观精品工程。”
从事园林林业领域工作近20年,以设计带动建设,积极参与城市绿地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绿道提升等,带领团队负责百余项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和二十余项建设工程项目。
他通过整治曲折河道,提高了张家港楔形绿地项目的净化效果;通过“季节性生态调控”等措施,金海湿地公园的鸟类重新获得了栖息地;通过运用“疏浚少开挖、地面覆盖防风沙”等技术,新疆哈密河沿岸绿地率3年提升了3.8倍;“高空筒仓种植技术”助力江苏园博会项目保存下来的建筑重新焕发新生。
他注重教学,培养了大批设计师和项目经理,并定期举办总工程师讲座,交流先进的行业经验和技术,主编的《园林树木应用指南(华东、华中地区)》入选“十三五”全国重点出版物上海建工钢结构,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银奖等多项荣誉。
关林兴
上海市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地下结构设计
“我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道术合一、追求卓越’,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训练和工作中的实践,达到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自然规律的‘道’有深刻领悟的同时,又能将抽象的‘道’与具体的‘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达到精益求精。”
他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工程设计师,将结构设计理论的“道”与具体隧道设计的“术”相结合,在盾构隧道设计研究领域坚持不懈地耕耘。
他攻克了圆形盾构隧道设计难题,结合国外先进技术,依靠自主研发解决了深覆盖层、大断面、高内压条件下的结构受力分析、设计、防水等技术难题,作为设计骨干,先后承担完成了道路、给排水等多个专业的盾构隧道科研任务,完成了覆盖层厚度44.4m的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内水压0.6MPa的苏州河深层调蓄系统等重大圆形盾构隧道工程设计。
他拓展了异形隧道设计新领域,首次研发出大断面矩形盾构隧道全套施工技术并投入工程实践,填补了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的空白;优化了矩形顶进工艺,提出了上下两部分预制拼装大断面矩形顶管结构,实现了轻量化运输,拓宽了矩形顶管隧道应用范围。针对恶劣的施工环境,提出了“太阳”字形地下道路异形隧道解决方案,根据施工条件,对异形隧道进行“私人定制”设计,满足业主的特殊需求。研究成果在深圳、杭州、海口等地地下隧道建设中推广应用。
传承“工匠”基因
致敬“上海工匠”
相关文章
02-17
02-15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