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彰他们对推动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刘锡良教授现已 92 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出席颁奖典礼。该奖项由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的陈志华教授代为领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以及中国钢结构协会奖励金委员会委员、鸿路钢构集团总经理王军民为刘锡良颁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为柴昶颁奖,他是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也为柴昶颁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是重庆大学教授,他与中国钢结构协会奖励金委员会委员薛健(京华日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为邓文中颁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董石麟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自 2017 年设立并实施以来,中国钢结构协会奖励金在钢结构应用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人才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行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刘锡良教授主要经历及学术贡献
刘锡良教授在全国钢结构领域享有“十个第一”的声誉,是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的网架结构先驱。他在钢结构方面以及空间结构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里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为我国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六十余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他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和博士生,发表了二百余篇论文,出版了二十余部著作。他率先研发了焊接球节点网架以及马鞍型双曲抛物面悬索结构,并且在 1966 年首次将其成功应用于天津市科委礼堂的屋盖。他一直致力于投身于工程实践。他创造性地设计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大型空间结构。他参与设计了天津市体育馆。他还参与设计了北京奥运老山自行车馆等重大工程。
川口卫教授,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学会主席,曾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在学术方面能够有很深的造诣,在教学上拥有完善的理论,在工程上具备丰富的经验,像他这样的专家学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少见的。
邓文中院士主要经历及学术贡献
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的董事长是邓文中,他是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邓文中实现了中国钢结构桥梁“大跨、轻型、美观”的技术飞跃,因此获得了“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
中国钢结构协会的奖励金从 2017 年开始设立并实施。此奖励金在钢结构应用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人才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行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邓文中先生自 2002 年后在国内亲自设计大桥。其中有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它在 2003 年建成,当时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拱桥;还有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重庆鸿路空间钢结构有限公司,于 2004 年建成,是世界最大跨度梁桥;重庆嘉悦大桥在 2007 年建成;沈阳三好桥建成;天津大沽桥建成;福建三明市台江大桥建成;以及重庆两江大桥在 2009 年建成,包括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两桥。2007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了邓文中先生“重庆市荣誉市民”这一称号。
邓文中院士主持或参与了多座有代表性的钢结构桥梁的设计与科研工作。他创新了一系列结构,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具有开拓性和突破性的贡献。他使得中国钢结构桥梁实现了“大跨、轻型、美观”的技术飞跃。1999 年,他被世界建筑工程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报道》周刊评为“过去 125 年对建造工程最有贡献的 125 位顶尖人物之一”。
柴昶总工主要经历及学术贡献
柴昶为中国钢结构协会材料领域的资深专家重庆鸿路空间钢结构有限公司,他是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钢结构设计手册(第四版)的副主编,还是《钢结构》杂志的顾问专家,在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担任教授级高工。他在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并且参与编制了众多钢结构相关的规范、标准、图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