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2025 年全国两会按时到来啦!“十四五”规划到了收尾之年,同时也是为“十五五”规划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这些议题,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提前谋划且系统规划,一直如此。它围绕全国两会热点以及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重点工作,推出了包含杂志、微信、微博、学习强国、矩阵号、视频号、直播等的全媒体报道系列产品线。能够及时为广大读者推送与住建领域紧密相关的两会信息,还能第一时间连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传递“住建好声音”,敬请大家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下,同时在建筑业进行绿色转型的背景中,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具有低碳环保的优势,也具有高效集约的优势,还具有抗震安全的显著优势,凭借这些优势,它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3 月 4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获得消息。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袁斯浪带来的相关建议中,有一项是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关的。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目前已形成一种协同推进的格局,具体表现为:国家战略起到统筹作用,技术标准给予支撑,地方进行创新实践。其一,国家战略的导向十分明确,政策支持体系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其二,技术标准体系在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所产生的效应逐渐凸显;其三,地方实践产生了示范效应,制度创新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行业正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且具有结构性。法律适用方面存在滞后情况,监管机制出现脱节现象,激励约束处于失衡状态,央地协同也存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高质量推广的关键瓶颈。就此,袁斯浪提出:
需加快专项立法的进程,构建起全周期的法律支撑体系。提议以顶层设计作为突破点钢结构设计规范2025,在对《建筑法》进行修订时增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这一专章,明确其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载体的法律地位,同时推动《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建筑产业现代化条例》等配套法规的制定,从而形成“专项立法+行业标准+地方细则”的三级法律体系。
在协同治理方面,要建立住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这四部门联合审查机制。
优化市场激励机制,并且建立双向调节制度。构建一种“靶向激励加上刚性约束”的政策组合,以此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创新激励方面:设立国家级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基金,对于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对绿色金融工具进行完善,开发出“装配率挂钩贷款”产品,为装配率达标的项目提供利率优惠以及贷款贴息;在土地出让环节尝试实行“技术评分制”,把企业的装配式技术能力纳入到招投标评价体系之中。质量约束方面,推行产业链质量联保制度,需设计、生产、施工企业签订三方质量协议,共同担负终身保修责任;要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针对重大质量责任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将涉事企业纳入失信名单并限制其市场准入;还需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借助市场化手段来分散技术风险。
要构建央地法规协同机制,破除制度性壁垒。在利益协调层面,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构建跨省项目税收共享机制,允许企业注册地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协商增值税的分成比例。
要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深化,在全生命周期治理方面进行创新。把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筑纳入到循环经济立法的框架之中,构建起从“源头进行减量”到“过程实施控制”再到“末端实现再生”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在设计源头端,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进行修订,规定施工图设计必须包含构件拆解方案以及材料回收率的测算,对于采用可逆连接技术的项目给予设计费补贴;在施工过程端,实行建筑垃圾分级管理制度,要求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装配式构件堆场并且配备废弃物智能分拣设备,推广“零废弃工地”认证制度;在拆除再生端钢结构设计规范2025,制定《建筑拆除再生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 90%以上的钢结构构件必须进行强制回收,建立区域性的建筑构件交易平台,完善二手构件在质量检测、价值评估以及流通交易等方面的配套规则。
组 稿:肖正华
编 辑:胡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