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语言
“五华哥辛苦了”!一句话道出了当地工匠精神。从小到大的器物到大到的建筑,在一代又一代五华工匠的手中,诞生了无数匠心独具的艺术珍品。作为工匠之乡,五华凭借悠久的历史和数十年的专注和坚持,创造出建筑行业的优质产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五华吹响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下达了创建“中国建筑之乡”的军令状,动员全县上下全力以赴,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建筑业。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即日起推出“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建筑之乡’”系列报道。通过介绍和梳理五华建筑的历史渊源、人才队伍、产业基础和发展历程,让更多读者真正了解五华的工匠精神。请继续关注。
“叮叮咚当……”下午,伴随着锤子敲打铁钻的清脆声音,五华石雕厂的石匠们开始干活了。他们一手拿着钢凿,另一只手拿着锤子。他们每敲击一下,灰尘就飞走。钻头所过之处,坚硬的石头上都浮现出精致的花纹……
作为工匠之乡,五华积极发挥建筑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8年,五华县建筑业总产值达65.45亿元,占全县GDP的42.5%;税收收入4.18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6.34%,工业地位显着。
从昔日参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等全国熟悉的石雕建设,到如今惠堂体育场荣获广东土木工程最高荣誉“詹天佑故里杯奖”,五华人大力发展弘扬工匠干事创业精神,不断丰富建筑产业内涵。近日,五华县印发《五华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从石雕之乡到工匠之乡,再到建筑之乡梅州钢结构建筑工程,五华瞄准了目标,充满干劲,向民族品牌进发,让城市品牌越来越亮。
密植的优点
五华建筑已有460多年的历史,遍布全国各地。
在五华县,一座饱经风霜的大桥横跨浩浩荡荡的沁江。从远处看,显得非常对称、整齐。走进去仔细一看,桥上的石块上布满了斑驳的痕迹,被流水冲刷的凹凸不平的桥墩表面长满了青苔,给人一种古朴、古朴的感觉。沧桑。
仔细一看,整座桥没有使用一颗钉子、一根钢筋、一粒混凝土。有人说,它的施工技术难度不亚于赵州桥,规模更是赵州桥的三倍多。
这就是“石雕之乡”——水寨桥的展示。
据了解,为了减轻自身重量,水寨桥两侧竖立的36根石质电灯杆被做成了空心。过去没有机械,从开采、修缮到安装,长236.2米、宽6.6米的水寨桥都是五华石匠独立完成的。
“五华的建筑工艺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五华哥奋战’的说法源远流长,这与源远流长的五华石业密切相关。”曾庆华说,五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说。
五华石材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五华人就以凿石为生。他们进入世界的旅程往往是从破碎石头开始的。五华石雕历史悠久,与石、石打交道的能工巧匠不计其数。 《五华县志》记载,“自明嘉靖年间,已用石筑桥、奠房,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王朝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雕像栩栩如生……”
当你贫穷的时候,你会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你就会改变。那时,五华人心里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吃饱、养家糊口。一批批五华老人“洗脚下田”走遍大江南北,参与完成了南北熟悉的地标建筑:北京天安门、南昌起义。纪念碑、越秀山五羊石雕、海珠广场解放军战士雕像、珠海渔女……
1964年,五华石工队还走出国门,参加了6个国家的援外项目,如支援越南在戈隆河上修建全长80多米的拱形石桥。
抹刀两面都好,斧头两面都好。
五华哥走遍全州,到过香港,到过东南亚,靠着碎石技艺谋生。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城镇和乡村都有五华石匠开设的石店。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建筑凝聚着五华石匠的智慧和汗水。据统计,五华侨民中有60%是石匠。
新中国成立后,五华石匠组成队伍,前往北京、各省会城市、江西、福建、湖南、云南,乃至国外。他们在各地展示自己的建筑才华和技艺。他们挥舞着锤子,拿着铁凿子。他们可以铺路、桥梁、码头、海港,建造高楼、石宫、石屋、石庙、牌坊。他以他们的坚韧、毅力和勇气,展示了自己精湛的石雕技艺和才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雕建筑工程和精美的作品。
经过历史积淀,五华石刻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建筑业已成为五华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缺点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创新创造卓越能力
眼前的灰塘体育场是五华县的标志性建筑。是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县级体育场馆。还没进入体育场,你就已经被周围54根相连的“羽毛”所吸引,让人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拿出手机定格这幅绚丽的画面。
灰唐体育场被誉为“天使之翼”。整体形象就像一对环绕的翅膀。设计象征着“当天使靠近,当足球腾飞”的美好寓意。
宏伟工程的背后,是五华建筑企业的责任,是数万名建筑工人的辛勤付出。
该体育场是五华一建公司近年来承建的极具挑战性的工程。 50米高的无缝焊接、钢结构吊装跨度、高度重量、钢结构面积、软基施工等均创造了梅州市单体工程建设之最。 “该工地已通过广东省住房和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复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成功入选《2018年国家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广东省土木建筑工程科技创新领域最高荣誉“詹天佑家乡杯奖”入选项目揭晓,惠堂体育场入选列表。
尽管五华的工匠及其作品不断获奖,但距树立“中国建筑之乡”仍有一定差距。
据了解,中国建筑业协会在申报“中国建筑之乡”时,根据从业人员数量、当地建筑企业总数、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等因素,评选十分严格。以及近三年获得的国家优质工程。省级优质工程奖的地位在评价标准中不可或缺。
从五华市目前情况看,当地建筑施工企业总数和资质等级均达标。截至2018年,五华市拥有注册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31家,其中一级企业6家,二级企业13家,三级企业12家。从业人员要求一级注册建造师100人以上,五华有164人,二级注册建造师300多人,五华318人。
但在创新和卓越方面,特别是在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和省优质工程奖方面,五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成功打造‘中国建筑之乡’,需要在人才、创新、创优上下功夫,这一直是五华建筑业的短板。”曾庆华说,目前,建筑工人受教育程度和认知度的限制。知识水平有限,导致行业整体素质水平较低。相比之下,企业的人才门槛也较高。
“我们对人才招聘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建筑工程师必须持有一级或二级证书。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安排员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行业技术能力。”五华二建公司董事长李乐云说。
一方面是准入门槛高,另一方面是技能匮乏。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
五华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印发《五华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还推出了《五华县建筑技师培训计划》等5个分计划。在五华县技工学校开设石雕、木雕专业课程,确保员工培训率达到90%以上。对建筑企业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和补贴。
同时,在创新创优方面,五华还印发了《五华县建设科技创新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高校、职业学校协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在奖励机制方面,对创新卓越企业,将给予获奖企业相应的创新卓越奖金。
先规划
力争2021年全县建筑业产值年均增加10亿元
半个多世纪以来,五华建筑业屡次转型升级。从最初的“一镘刀天下”的奋斗,到如今的建筑企业共同发展,政府与企业共同打造“中国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
企业是当地建筑业的实力和象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走进五华一建公司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工程建设优质工程奖、连续28年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等各类奖牌、奖杯60余件。
其中,五华第一建筑公司承建的广州黄埔区政府综合大楼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是国家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填补了梅州的空白。
这些奖牌、奖杯的背后是五华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五华一建公司全体员工树立的质量和品牌意识的结晶,从而达到了以质量求发展、赢得市场的目标,并赢得声誉。
正是坚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守法诚信经营,五华一建公司近三年年均承担工程量超过8.5亿元,建设工程荣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1项,市级奖2项,省级工法2项。作为研究团队成员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技术传承关键技术研究,并顺利通过住建部验收城乡发展。
面对新的起点,五华建筑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竞争和潜力。
“作为企业,得知五华要打造‘中国建筑之乡’,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和信心,我们将继续支持,体现企业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五华建筑公司人士表示,在创建过程中,通过《方案》的实施,可以系统地排查和补齐不足,有的可以补,有的要继续完善。这对五华的建筑企业来说是好事,可以创造更好的环境。
建筑业是五华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
多年来,在五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建筑工人顽强进取,让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8年,五华县建筑业总产值达65.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2.5%;税收收入4.18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6.34%。
《五华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五华县将优先选择10家左右重点建筑企业培育孵化,支持大型建筑企业重点企业从建筑总承包向工程项目拓展。随着总承包的发展,中小企业向特色专业企业转型。力争到2021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连续三年达到每年50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业总产值的20%以上和渔业;全县建筑业增加值每年达到10亿元梅州钢结构建筑工程,占全县GDP的10%以上。
好事接连而来,上涨恰逢其时。以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为契机,五华的建筑业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关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石雕作品均由五华工匠参与制作。
五华建筑业历史悠久,工匠众多,技艺多样。其石雕产品享誉国内外,部分销往国外。被誉为“石雕之乡”、“工匠之乡”。石工技艺精湛,名师名匠辈出,作品蜚声海内外。国内以五华时代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
北京天安门广场
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50多名泥瓦匠参加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修建,负责广场内石狮、石板的铺设。北京天安门广场玉带河上的清水桥是五华石匠修建的。这是一座长3米、宽2米的拱形清水桥,赢得了高度评价。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1955年,230多名五华石工参与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建设,负责墓道、平整、栏杆、花板、沉碑和烈士名字的雕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中苏热血友谊亭石书“中苏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存”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叶剑英元帅画像也是五华石匠们建造的。
江西“8月1日”南昌起义纪念碑
1977年八一起义50周年破土动工,1979年竣工。正面有介绍南昌起义的花岗岩石碑。其他立面为“起义宣言”、“进攻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岩浮雕。塔身两侧各有翼墙,四周青松常绿镶嵌。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
教堂总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地面至尖顶高58.5米。圣心大教堂花了25年才完工。它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持续了五年。华石匠参与其中。十几年前进行过大修,由五华建筑公司承建。修复技术上采用了新的石雕工艺。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这是目前世界上北回归线上最高、最大的地标塔。塔底中央正对着顶球,嵌有一颗铜心。塔身中空,北回归线从这里穿过。游人站在塔底的铜心上,抬头仰望,透过塔心的圆孔和铜球看到天空。每年夏至中午12点26分,太阳的直射光经过这里的那一刻,站在这里谁都看不到影子。
珠海渔女雕像
珠海渔女雕像位于珠海市香炉湾畔。高8.7米,重10吨。它由70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已成为珠海市的象征。 1981年五华砖石前往参与建设,是其代表作之一。
越秀山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是广州著名景点之一。始建于1960年4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越秀山木壳山上。栩栩如生的五尊石雕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念。五羊石像共使用了130块花岗岩,耗时一年多的时间雕刻而成,五华石匠参与了整个过程。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思婷
[图]部分来源网络
【通讯员】张冰峰 陈绍史
【作者】王思婷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